当大盘一路下来直指3800时候,在今天收在3820的时候,管理机构还没有任何利好消息。在4000点上,管理机构就应该有应急预案,就应该对大盘的各种可能做出应对方案。
但是大家知道,当到4000点的时候,只有说法不同的“不救市”言论,却没有任何应急预案,从中可以看出高层管理机构没有应对的应急预案,甚至连急救方案也没有。这充分表现了目前这个管理班子对股市认识不足,没有尽责。
对于大盘从6100一路下来,也许应该在6000点提出风险提示,但是却没有了在市场让投资者深深陷入泥潭后激励措施,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同样还有管理没有跟上市场的就是理财,很多银行理财产品也在亏,这就反映出管理跟不上市场。
作为管理机构,应该有很好的管理制度,也应该对各种情况有应急预案,比如,当大盘到什么程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到投资者损失多大时候,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到有散户投资者由于大亏而瘁死与交易厅的时候,高层应该如何发表言论等等。
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看看。比如当一煤矿塌方或爆炸时候,必然有管理机构出来讲话,当水灾雪灾时候,管理机构必然有方案出台。可是当股市使市值蒸发十万亿时候,竟然没有人对股市说一句话,即使说一句两句,也是牛头不搭马嘴。这就是这个股市管理机构的失职之处。
笔者根据对大盘担忧心理的分析空方,认为,如果管理机构不出来说话,那么空方不用什么消息,也将促使大盘继续下跌。中国股市的成长将可能毁在范主席手里。
那么管理者到底应该如何考虑呢?
笔者此前说过,目前可以做三件事情,而最简单的事情就是对再融资的严厉批评与进行遏止,说上一百字的一两句话,足比发行几个基金好(现在这样的大盘,基金认购也寥寥无几)。
第二件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印花税调低,其实什么时候调虽然笔者无法去说上一句话,但是管理机构必然应该在应急预案中有所体现,看来3900破了,至少也不在这个应急预案之中。第三个问题就是对增发与送配股没有一个规定,要股市健康发展,也必须对上市公司的增发以及送配股进行一些必要规定,健全管理制度后才能是股市健康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很少分红,缺乏回报股东的意识,造成上市公司不会为投资者的利益多作考虑,而投资者不得不追逐短期利益,股市因此而易生波动。近日的中国平安再融资风波就是一个明证:自中国平安宣布巨额再融资的消息以来,重创投资者信心,其股价曾连续跌停。
笔者认为,目前之所以市场出现这样情况,与市场管理机构不适应市场发展及没有应急预案有直接关系。因此责任就在于市场管理机构,在于他们既不懂管理,更不懂经济与市场发展,是他们严重渎职。要是有关法律渎职罪可以判,笔者想,大概罪不会小。
其实如果市场最高管理机构,一方面完善市场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几个应急预案以及风险警示级别,那么相信市场就可以稳定发展。
成熟市场有股指期货等多种金融衍生品,为市场提供多空双向交易机制,将大波动化为小波动,避免股票市场的单向运行,实现市场的均衡与稳定。“这就如同驾驶汽车,不仅要有前进挡,还要有刹车挡和倒车挡,才能保障安全,减少隐患。”
首先是管理制度的改善。
笔者认为,从长期看,首先是建立与完善上市公司增发以及分红制度。上市公司的业绩必然要使投资者获得利益,但是我们发现目前的上市公司收益并非投资者可以分享,有的上市公司五年没有分红过。因此笔者认为,管理层应该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分红有一定规定。
第二个问题管理层也应该从长远市场考虑进行规范,那就是融资。如果一个新的上市公司,譬如上市总市值是10亿股,其中流通股只占20%,应该规定必须三年内不进行市场融资,且融资最大额不超过总市值的50%等;第二次融资必须间隔5年等等。
第三个管理层应该改善的就是融资需要有分红与业绩挂钩。如果某上市公司从没有分红,那么就不应该允许融资,如果分红过几次,那么可以规定可以融资的额度应该与分红总额有一个比例。
类似这样的管理,才是应该管理层应该跟上市场,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才是。
其二是建立应急预案机制。
这次调整就是对管理层的一个警示,是对没有应急预案结果的强烈反应。但是按国外市场的发展看,比这次调整更严重的市场风暴不是没有。比如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了各国的市场,致使不少投资者损失重大。但是香港当时采取的措施就可以作为应急预案的其中一种方式。
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到国际经济中,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也必然越来月严重,如此情况之下,如何应对就是管理层应该给予考虑的。
现在缺少应急预案就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更让投资者信心大失,同时也出现了逼宫的现象。
这就是管理层失职,也是没有应急预案的结果。
笔者认为,管理层、经济学家、投资机构应该以呵护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为重,而不是跟随国外势力对中国股市唱空。
笔者此前对空与多的分析,是不是管理层以及经济学家所理解,笔者不得而知,笔者看法是,可以深入分析的经济学家到底有多少,可能不尽人意。
中国是一个新兴资本市场,目前显现出的只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如果管理层不从这样的情况中总结教训,那么当面对国际市场重大冲击时,如何处置?正象次贷危机造成的后果,笔者早说过严重程度不可忽视,但是,当时很多经济学家与管理层为了面子,却说不会有冲击;一些银行也不承认受到损失,而现在如何?实际冲击甚至超过了所有的预期。
警钟长鸣应该是管理层所应该知道的,而警钟更应该由管理层敲响。
笔者个人独家意见,仅作参考。转载务必获得笔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