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北京之行(五):王老师


                  08北京之行(五)

                 王老师

 

24日晚,在老练家吃饭。席间,说起王老师。

王老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以前,王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政治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王老师讲课,思路缜密,表述清楚,但又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王老师上课缺乏激情,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他的教学评价不高。

老练曾经是王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他想要作一些补充和说明。

老练说,王老师实际上是一个做人做学问都极其严谨认真负责的人。他给我们上课的时候,由于紧张繁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每天以安定为伴,仅仅能睡3个小时左右。而且,王老师当时还面临一个中年人所面临的来自生活的诸多难题。于是,他给我们上课时常常显出疲态。后来,王老师精神逐渐恢复了,还几次获得学校的教学优秀奖。

和春补充说,王老师对学生极其热心负责,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关心学生的工作甚至生活。老练研究生毕业时,找工作并不容易,是王老师动用各种关系想尽各种办法将他留在学校任教。后来,老练的儿子初中毕业,正苦于找一个重点中学的时候,王老师主动提出帮忙,想办法帮他们联系到一所市重点。

和春说着说着有些激动了。他说,谁也想不到王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会细致到如此程度。王老师的学生米兰在加拿大工作。有一年王老师到美国开会,适逢米兰要生孩子。当时,米兰已经带着一对双胞胎,才三岁,而米兰的丈夫有要务不在身边。王老师决定自己来照顾米兰,但在国外又不方便。于是,他取道加拿大,专程将米兰及两个孩子接回国。“实际上,王老师一次从国外带回了4口人。”

“王老师实在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老练接着说,“他有很多学生在国外,他也经常出国。每次出去,就成了搬运工。他出去之前,总会通知自己在国外的学生,问他们需要什么东西从国内带出去。因此,他每次出国,总是大包小包出去,又大包小包回来。给学生带东西出去,又给学生家里捎东西回来。你想象不到,王老师给学生带些什么东西出去,从衬衣鞋子到榨菜腐乳。”

“王老师真是好脾气,他不怕麻烦,学生也不怕麻烦他。”和春说。

老练表示赞同,“王老师绝对是好脾气。有一次,王老师夫妇参加学生聚会。大家在一起聊天,而王老师一人看电视出了神。师母开玩笑说,王大人,不要一个人像个傻子在那坐着。王老师一点不生气,嘿嘿一笑,说我是傻子,那我就不做傻子了。“

和春感慨道:“像王老师那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学生面前被夫人戏称傻子,一点脾气没有,可见他的胸怀多么宽阔。”

“不过,对于真理,对于原则性问题,王老师可是从来也不马虎,从来也不糊涂。”老练说,“前些年,一帮海归鼓吹教育产业化,并得到决策部门的支持。王老师从自己对中外教育史及中国教育现状和使命的理解出发,应用自己娴熟把握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对这股潮流给予坚决的回击和尖锐的批判。”

“很多人以为,王老师年纪大了,而且早已功成名就,所以对事业有些懈怠了。其实不然。”老练说,“几十年来,王老师一直坚持学习和研究,从不放松自己。现在,尽管年纪很大,身体也不是很好,王老师仍然坚持阅读和写作,坚持申请课题和作调查研究。他现在一天一般也只睡3、4个小时。”

和春补充说:“尽管王老师那么大年纪,但他的记忆力却非常好,而且,他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敏感及对理论前沿的把握往往是他年轻的学生们赶不上的。”

……

一顿饭有了很多收获。起码,对王老师的理解不再那么片面,对一个好老师的认识也不再那么狭隘。

上学的时候,经常感慨我们的老师大多太规矩,太老成,似乎没有几个老师像我们想象和要求的那样有才。后来逐渐明白,我们对老师并不真正理解,我们对老师的要求也不是那么切合实际。当我自己做老师以后,才明白,成为一个老师,尤其是成为一个好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校训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标准:“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

现在,从王老师身上,我知道,除了"学高"和"身正",成为一个好老师还需要再加上一个关键因素: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