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顾客的消费,就没有产品生存的空间。
可是,企业眼中的好产品与顾客心目中的好产品,是两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则新闻是:中国海尔公司的张瑞敏先生到欧洲一户家庭进行市场调查,当问及欧洲某品牌的一款电水壶与海尔产品的比较时,女主人却指着这款名牌电水壶说:张先生,这是一件工艺品!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回答,因为电水壶和工艺品原本是毫不搭界的两个行业,但是,这位女主人却将它们合二为一了。
当顾客与企业面对同一件产品时,定义却是如此的截然相反:在企业的眼里,电水壶被定义为小家电产品,而这位女主人却把它定义为了工艺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使得这位女主人把“电水壶”定义为了“工艺品”?只有一种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顾客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产品还被摆放在仓库里时,产品是由企业来定义的,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到社会生活之后,顾客会赋予它新的意义。
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了:当一个企业大声宣称“我的产品价格低、功能全、质量好”时,顾客却反问到:拜托,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凡是不符合我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再好也是无用的垃圾。至少,它意味着企业基于某种“使用功能”来定义产品,是危险的甚至是荒唐的。
l “合理性”与“合情性”
当下80%以上的产品,都是“非生活必需品”。
顾客判断一个好产品的标准,只取决于顾客的生活体验、生活趣味、审美标准等等,那么又应该怎样来界定顾客的生活趣味哪?它不取决于企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而只取决于产品本身是否允许顾客介入并参与其中。显然,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产品是有结构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由一系列的产品要素构成的,当一系列的产品要素组合起来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
为什么必须将产品散件,集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荒唐的提问:不将产品散件集成起来的产品,那还能叫做“产品”吗?问题恰恰在此,我们知道,工业企业对于产品的认知,主要是集中在产品的“使用功能”上,只有当产品的散件被集成起来,产品才会具有使用功能,也就是说,流水线上的集成产品,主要是解决产品的使用功能,而它所刻意的解决产品的使用功能的做法,却恰好将产品塑造成了一个封闭性的结构。
事实上,“合理性”仅仅是顾客愿意购买的基础,而“合情性”才代表着顾客是否愿意购买,而过去我们所注重的是产品功能的“合理性”,未来我们则更多关注的产品的“合情性”。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构成完整产品的各种元素,区分为物理性元素和生活性元素,通常来说,物理性元素构成了的产品使用功能,而生活性元素才构成了产品的审美功能。在过去,企业不仅信奉“功能决定形式”的经典原则,甚至会大声怒斥“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因此,传统企业的产品,很少考虑添加或分离产品的生活性元素,甚至会刻意的消灭产品中的生活元素。一个显著的产品现象,就是产品的自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而它恰好是妨碍产品生活方式化的敌人。
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时代里,产品更多的被用来感受的、而不是被拿来使用的,显然,这恰好与传统企业管理原则相反,传统企业管理更多的关注是产品的使用功能,却忽视了产品的审美功能,而在一个“感觉”的世界里,重要的是产品的生活性元素、而不是物理性元素。
确实,典型工业企业的生产标准主要是关注产品的物理性结构,以期达到最大的最满意的产品使用性能,他的言外之意是说,我的产品结构是合理的。当一个洗衣机厂家宣称他的产品能够洗多少衣物时,他仅仅是在描述产品的功能是多么的合理。确实,机械性的或物理性的产品元素,能够构成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当洗衣机厂家把散件组合在一起,它所关注的多半是产品元素之间的构成或搭配是否合理,譬如洗衣机的容量与电动马达之间是否匹配?譬如能够洗清脏衣服与滚筒的大小是否匹配?等等,最多,他也仅仅再关注之外的其它产品要素(譬如规则或尺寸)等等,
但是,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却并不代表着产品必然畅销。当一位顾客面对厂家喋喋不休的产品介绍时,却忽然说到“对不起,你的产品的颜色不符合我的要求”,这位顾客的言外之意是说,是颜色、而不是产品的功能,成为了决定他是否购买的依据和因素,而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却并不关注顾客的五官感受,更是不关心顾客的生活方式,事实上,顾客仅仅依据个人的生活方式来决定是否购买某一款产品。
因此,“合理性”仅仅是顾客愿意购买的基础,而“合情性”才代表着顾客是否愿意购买。
那么,什么是“合情性”哪?一般来说,合情性代表着符合顾客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个性生活等等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它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它是独特的只属于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性标准。
即使是有大量的顾客几乎同时选择了同一款畅销产品,也不代表着它们失去了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而仅仅代表着它们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正在演变成相同或一致,而使得一款相同的产品能够同时得到大众的喜欢,这其中,重要的是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的本身、而不是个性化生活方式的相同性或者一致性,假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是“非相同的”或者“非一致的”,那么,它就将导致曾经因为一致性而使得某款产品畅销之后发生滞销。
当然,企业不可能依靠“猜想”去获取顾客的生活方式,更不可能象“瞎猫碰上死耗子”一样的乱闯乱撞,那么,企业应该怎么做哪?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顾客自己满足自己”,而顾客自己满足自己的方法,就是企业尽可能足够多的选择产品生活元素。满足所有的顾客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提供足够多的生活元素来由顾客自己自由挑选和任意组合。
因此,提供足够多的“产品生活元素”,以方便顾客的选择和取舍,才是生活方式的原则和本质,它并不意味着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而是意味着生产出更多的、更丰富的产品元素(主要是指生活元素)。
“合情性”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尽可能的生产和提供足够丰富的生活元素,允许顾客自由挑选和任意组合,以便顾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来自己满足自己。
一般来说,我们常常是以“配件”来称呼产品元素,但事实上,“配件”是大规模的集成下的产物,它更多的代表的是产品的物理性元素、而不是产品的生活性元素,而产品的生活性元素,则代表着颜色、线条、形状、声音等等一些词语,当我们开始关注产品的生活性元素时,才代表着我们开始关注顾客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因为“颜色”代表着顾客对于生活方式的审美趣味、而“线条”才代表着顾客对于生活方式的个性选择,这其中,凡是基于人的五官而产生出的元素,几乎都是产品的“生活性元素”。
产品的“生活性元素”越多(而不是产品的物理性元素),才意味着顾客可以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余地越大、也就越充分,显然,它与以往的“满足顾客”的说法恰好相反,在早先的满足顾客的口号下,产品越是无逢衔接、越是质量完美、甚至是无可挑剔,越意味着顾客的满意度越高,而产品质量越是完美,反而意味着产品没有了顾客可选择的余地,而质量越好则可能意味着它恰好与顾客的生活方式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质量至少不再是好产品的代名词了,它的言外之意是说,质量的好与坏不再是顾客购买的决定性因素了,而是产品是否代表着顾客的生活方式才是顾客购买的决定性因素,而顾客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则是通过企业提供足够多的生活方式来自己满足自己的。
“合情性”的第二条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供足够多的生活元素以供顾客的选择和取舍,而当下“更广阔的天地”则是无国界限制的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既无国界限制、也无民族之别,它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空间,使得顾客自己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可能,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忽视网络世界的存在,每一个企业都是网络世界里的网络企业。当一个企业在网络上公布了自己的产品可选择的生活元素时,就意味着“订制”成为了可能,当然,必须提供足够多的生活元素,才会使得订制变成现实,假如提供的产品的生活性元素是稀少的,那么,“订制”也就没有了意义,反而是不如直接购买由企业生产出来的完整产品。
“订制”的实质,就是顾客订制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企业再也不能(主观的)左右顾客的生活方式了,而是顾客有了自己实现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力,它并不意味着生产流水线的倒掉或消失,而是意味着流水线上出现的不是完整的产品、而是零散的组建产品的各种配件,当然,这里所说的“配件”,更多是指产品的生活性元素、而不是产品的物理性元素,因此,未来的企业更象是一个提供散件的组装工厂,只不过,组装的过程不再是由企业包办替代、而是由顾客自己来组装自己的产品,而组装一个个性化产品的过程,就是满足顾客独特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也是顾客自己满足自己的过程。
“合情性”的第三条原则,就是个人的价值观,既决定了顾客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企业提供生活元素的多与少。
因此,企业主动的倡导一种价值观,则成为了主导市场和主动销售的标志。事实上,大多数的顾客并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它们往往是跟随大流或者主流的“流行”往前走,一般来说,顾客有一个试错纠错并最终确定了自己价值观的过程,这其中,“试错纠错”就是顾客从喜欢一款产品到抛弃一款产品的过程,当一群顾客喜欢上了一款产品时,就意味着这款产品开始流行或畅销,反过来说,当一群顾客抛弃了一款产品时,就意味着这款产品开始走下坡路或者开始滞销,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只能被动的跟随着顾客的流行趋势哪?当然不是,事实上,有效的避免跟随政策的做法,就是主动性的创造一种流行,
“创造流行”就是“创造概念”,而概念则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因此,聪明的企业总是在制造一种概念,而概念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却可能是代表着一种流行,从这个意义来说,商业的原则是在商业之外的社会生活中,而成功的创造一种价值观,也必将导致企业产品的畅销和流行,一般来说,价值观的影响力越大,影响的顾客群体也就越多;价值观的影响力越广泛,意味着顾客群体也就越庞大,
显然,它与价值观的高或底没有关系,也与价值观的正确与错误没有关系,而是只与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接受范围有密切关联,确实,从社会意义来说,价值观存在着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是,对于商业活动而言,则是仅仅判断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受众的多少。所以,“合情性”的最高原则和境界,就是倡导一种表现为“概念”的价值观,并尽可能的使它普及和流行起来。
l 产品创新:源自生活元素设计
产品并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质在于改善生活品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产品的创新,主要来自于产品中各种生活元素的重新组合与设计。
创新的常态并不是一种发明、而是一种设计。事实上,全世界每天的技术性发明多如牛毛,可实际上成功转化为产品的发明却凤毛麟角,发明的转化率还不到发明总数的10%,而设计则是来自生活性元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它主要是在现有资源上进行重新的搭配、配置和组合,而设计之所以能够产生出创新的效果,是因为“设计”的功能主要在于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发明”则是着重于改变产品的使用功能。
显然,审美功能大于使用功能,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活方式的时代,或者说,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时代里,才会出现审美功能大于使用功能的结果。
事实上,产品中“生活性元素”的创新(设计),譬如形状、线条、颜色、声音、味道等等,它们的改变不仅代表着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一辆汽车在不发生物理性变化的情况下,只需改变线条或颜色就可以重新获得创新的效果一样,是生活性元素(而不是物理性元素)的改变,才代表着创新的常态,(至少,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里,只有20%的创新是来自于技术性的发明,而其余的80%的创新是来自于生活元素的丰富和提供)。
生活性元素之一:形状。
在中国,金华火腿可谓闻名天下,可它一整块的产品形状却妨碍了市场销售,当它将火腿分割成便于携带的小包装产品时,市场销售立即红火起来。也就是说,从新技术角度来说,它完全算不上是产品创新,但是,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说,它却是一项地地道道的产品创新,因为当金华火腿产品被重新分割包装之后,就由原来的“传统春节产品”,变成了“现代旅游产品”,如果这还不算是产品创新的话,那么,能够算得上创新的产品,就真得是凤毛麟角了。它是基于“产品形状”的产品创新。
生活性元素之二:视觉。
在中国,一家餐饮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它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将原本看不见的隐蔽的厨房,放在了顾客一眼就能看见的玻璃窗后,不仅由此获得了销售额的快速增长,甚至消费者认为菜肴口味比以前更好了。但实际上,这家菜肴产品的配方和质量,并没有任何改变,那么,消费者为什么感觉菜肴口味比以前更好了?是红彤彤的热炒的场面,使得顾客“感觉”似乎味道更好了。事实上,餐饮企业将菜肴“正在制作”的过程公开化,就是将原本隐藏起来的产品生活元素,重新还原出来并展示给顾客的过程,并将产品的竞争引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元素的领域中。
生活性元素之三:声音。
通常来说,“声音”作为一种刺激心理的生活元素,并不会被企业看作是产品生产制造的重要元素,但事实上,声音元素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的贡献价值,可能要比产生原料、技术配方等等物理性要素更加重要。曾有一家饮料公司以饮料新鲜度为产品的卖点,却发现消费者既不喜欢喝他们的饮料、也不相信他们的产品宣传,一位咨询师给予企业的咨询建议是:让顾客能够听到饮料倒进杯里的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带来“新鲜的感觉”,结果是效果出奇的好,而在此之前,设计者们都在想方设法把饮料机做得足够静音。
生活性元素之四:线条。
在中国,有一家家具公司仅仅是将产品的线条,由棱角分明转向了圆润饱满,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就如同甲克虫汽车一样,它之所以在汽车世界里显得别具一格而出类拔萃,就是因为它的流畅的线条、而不是发动机的马力改进或者其它的技术性发明,而圆润饱满的流畅线条,代表着顾客的审美情趣也代表着顾客的生活方式,而选择了甲克虫汽车,就代表着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显然,甲克虫汽车和凯迪拉克汽车的区别,主要是在于线条之间的区别,但是,圆润饱满的流畅线条和棱角分明的钢质线条之间不同区别,不仅代表着线条之间的区别、也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生活性元素之五:颜色。
改变颜色就是改变了生活方式----这几乎是一句被人信奉的名言,就如同可口可乐公司一样,它的产品(质量)百年以来几乎从未做过改动,但是,它的产品的包装颜色却几乎是随着季节或节日而变化,每当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时,它的颜色就变成了红彤彤的鲜艳色彩,虽然仅仅是一次小小的颜色改变,但是,它却带给人一种全新的新鲜感觉,确实,当颜色改变时,带给了人们全新的感觉,而“全新的感觉”当然是一种创新,甚至于它的创新效果要比技术性改进更好。
生活性元素之六:味道。
臭豆腐是一种闻名中国的小吃,它早先的制作方法是在厨房里制作好了之后再卖给顾客,可是,有一家臭豆腐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不仅把制作地改在了人人都可以闻得到的大街上,而且还故意的把制作的时间改在了上下班的时间上,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却改变了它的生意和营销之道:它再也不需要大声的吆喝了,因为它的臭豆腐的味道随风飘荡到处可闻,而它的臭豆腐也随之畅销起来。
生活性元素之七:位置。
位置的选择,同样是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当我们说起7—11便利店时,我们随口而出的一个词就是“便利”,而便利不仅仅是方便的意思,而且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意义,它的潜台词是说:我成为了你的日常生活方式的伴侣!确实,假如有一种产品能够成为顾客日常生活方式的伴侣,那么,它的畅销就几乎成为了一种必然,而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伴侣,却是受制于位置,只有恰当的选择位置,才代表着你选择了正确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所谓的产品同质化,就是产品中的物理性元素的同质化,而摆脱产品同质化的方法,主要是来自产品中生活性元素的改变。在今天,不仅市场变得越来越透明,甚至连生产制造技术也变得越来越透明,它的言外之意是,基于产品使用功能的创新----也就是基于产品的物理性元素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难、空间越来越小,相反的是,对于大多数的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基于产品种生活元素的创新,不仅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而且也是回归了管理本质的产品创新。
l “重复消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知道,“快乐”是可以重复消费的,“情感”也是可以重复体验的,但是,旧的工业时代的死产品,却是不允许重复消费的。
当一个顾客购买了一台洗衣机之后,在顾客和企业之间,除了必须的售后维修服务之外,就几乎没有了任何的联系;只有当产品的自然使用寿命到期----假如洗衣机的自然寿命是十年----这个顾客才有可能在十年之后,再次与这家企业发生二次消费关系。这种一次性购买消费、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的死产品,不仅仅无法获得顾客二次消费的利润、甚至连售后维修服务的利润都无法获得。当然,假如一个企业为了获得二次消费利润或维修服务利润而故意制造产品的质量瑕疵,无疑是一个自毁企业的笑谈。
因此,在过去“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等等口号指引下,企业总是习惯性认为,产品的质量越好、技术越先进、功能越齐全,就越是能够充分的满足顾客需求。但是,它却导致了一个工业企业无法解开的管理悖论: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越是接近完美无暇、越是使用寿命长久,顾客与产品之间发生再次消费的可能性,就越是接近于零。
第一,“重复消费”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产品本身摆脱了企业组织的控制和束缚,开始具有了企业组织之外的产品独立的生命力!
电脑游戏就是典型的具有独立生命力的产品。当一个顾客在玩一款电脑游戏时,其实他是在与其它人之间进行角逐和较量,正是来自于同其他人的角逐和较量,才使得电脑游戏具有了独立的产品生命力。
也就是说,顾客和顾客之间进行较量,才赋予了电脑游戏的独立生命力,它不是在产品和顾客之间发生的,而是在顾客和顾客之间发生的,当一个玩家面对一群新玩家时,它自然就被赋予了新鲜感、同时也被赋予了挑战感,而“新鲜”和“挑战”才是一个产品具有独立生命力的关键,它当然不是由产品本身产生出来的,而是由产品的“公开性”或“允许顾客参与”而产生出来的。
显然,“新鲜”和“挑战”才使得电脑游戏产品具有了独立的生命力,而新鲜、挑战、体验等等词语,并不属于传统产品的质量或功能的范畴,而是只有在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中才会找到类似的词语,而正是产品结构的公开性才赋予了产品这样一些词语,一般来说,公开性能够赋予产品两种新功能,一项新功能就是允许产品在顾客之间互动,而另一项新功能就是允许顾客与顾客之间互动,譬如电脑游戏产品一样,它是在顾客和顾客之间发生的。
无论是哪一种互动,它带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重复性消费。换言之,正是因为具有了基于人的生活方式所必须的新鲜感、挑战性或体验性,才使得“重复消费”变成了可能,因此,“活产品”才有可能被拿来重复消费,而那种一次购买、使用终生的“死产品”,则完全没有重复消费的可能,这其中,新鲜、挑战、体验……等等词语,才是重复消费的根本。
第二,“重复消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也改变了赢利模式,而改变了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又直接导致了企业和产品的重新定义。
电脑游戏之所以成为了“免费的产品”,是因为它的赢利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那就是依靠出售游戏中的装备来获利,而游戏本身则成为了钓鱼的鱼饵,当一个玩家被电脑游戏吸引之后,他会不由自主的添加和购买各种装备,而添加的装备是为了获取在游戏中的成就感。
因此,此时电脑游戏的赢利模式是来自于“成就感”,一旦一个玩家的成就感消失了,那么,电脑游戏的赢利模式也就消失了,而消失了成就感的电脑游戏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产品,它等同于标准工业品、甚至连标准工业品都不如,因此,一款电脑游戏必须时时提高新鲜感,而新鲜感不是来自产品、而是来自产品允许顾客和顾客之间的互动,而互动才使得玩家具备了战胜他人的成就感,假如没有了这一连串的“假如”与“但是”,那么,“重复消费”就不可能发生。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免费的产品”出现,而免费产品的出现将意味着有形产品和无形生活方式的联系更加的密切,也意味着赢利不再是来自有形产品、而是来自无形的生活方式,因此,渴望成为“免费的产品”的产品,必须要将基于人的体验或感觉镶嵌在产品中,而镶嵌的方法只能是产品结构具有公开性,允许顾客参与其中的创造或二次开发,因此,假如你的产品依旧是“只许看、不许摸”的死产品,那么,免费的产品将永远也落到不到你的头上,只有当你的产品是“可以看、也可以摸”的活产品时,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免费的产品。
也就是说,免费的产品之所以不会成为真正意义的免费产品,是因为它将赢利模式隐藏在了有形产品背后的无形生活方式之中。
当你不花钱而拿到了一个免费的产品时,商家一定是捂着嘴在窃窃的大笑,因为它已经在有形产品中镶嵌了你无法摆脱的生活方式,你虽然不必为产品而买单,但你必将为无法摆脱的生活方式而买单,就如同你购买了一辆汽车时,你必将为日后的日常维修费用而买单,因为汽车已经成为了你的日常的生活方式,你几乎不会摆脱汽车带来的便利和快捷,但当你的生活离不开汽车时,就意味着你必须为日后的维修费用而买单。
因此,只有当产品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它才可能具有“重复消费”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人的情感和体验大于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也就是说,有形产品通常是通过无形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获得重复消费的可能性,当然,基本生活每天所必须的必需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