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奥义书》二:1—2节



第一部分
第二章

 1
书曰:(阎摩说:)善良和快乐乃不同之事,它们依于不同之目的。但是,两者皆能约束着人类,虽然不是在同一个意义上。那选择了善者,会对自己有所助益;而追求快乐者,将会错失和偏离自己的生命之目标。

解曰:何为生命之目标呢?——那就是解脱(Liberation)。我们现在陷于生死的轮回之中,我们曾一生再生,我们也将一死再死。何以故?因为我们的无明,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以至于使我们不断地在欲求,我们总是在要这个,要那个。也许我们早已足够,但是我们总是不满意,我们还要求更多——不管我们已拥有甚多,我们仍然处在大欲求当中。我们不曾快乐过。但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渴求,我们不得不拥有一个身体,而拥有身体则意味着我们必须出生人世。于是,周而复始,正如黑夜追逐着白日,死亡也追逐着出生,因此,我们在生死当中无望地摇摆着,直至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真我”(Self)就是“一切”(everything),而我们原是无需欲求的(have nothing to wish for)。解脱(Liberation)便随着我们对真我的清晰认知而来,而生命的目标就是这种对“真我”(Self)的知识。对人类而言,这是最高的善(purusarthah),这才是阎摩所指的“至善”(sreyah)。
这世上有些人无所欲求,除了渴望这真我的知识。他们对于阎摩所说的“preyah”(即快乐)毫无兴趣,他们是些智慧卓异和富有思想者,他们之所以避开快乐,是因为他们深知“快乐”之为“快乐”就在于其“短暂易逝”(快——乐)。他们所关心的仅仅是如何获得那最高的“善”。这一目标也是一种不自由,但是,这种不自由最终必会获得解脱。这路是艰难的,但是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真实的喜乐——这是每一个人都在向往的,因为它是终极不朽的快乐。
另外一些人便是那些追求享乐者。这些人很容易被官能之欲所诱惑,此一快乐仅仅是短暂一瞥,而他们所寻求的亦不过宛如朝露。
纳西卡塔属于第一种人,而因无人能够确信自己在引诱面前可确保无虞,所以阎摩还特意提醒他,——“永恒的儆省是解脱的唯一工价。”


2 ,书曰:善良和快乐两者皆向人们坦然开放。有智慧的人会对二者进行深入地辨别和细细地称量它们各自的优劣后,会选择善,而不是快乐;但是一个短视者会选择快乐,因为,他所关心的仅仅是他那不断高涨和累积的物质欲求。

解曰:上面提及的两类人之不同还需要做深入的了解。前者所追求的是德性和精神的成长——至善(sreyas),之所以被称作“至善”,是因为它无疑正是终极之善。这一趋向至善之路殊非易事,他所遇的将是危险和艰难的不断围困。但是,睿智者仍然选择此路,因为它会有最终的报酬。这是一条抵达德性完美之路,而无物更胜乎此,没有什么比德性的完美更为丰盛的了。
另外一类人更乐于趋向感官的享受——对他们而言,这更为直接,更富魔力。官能享受是当下的,德性完美却遥遥无期。他们不耐遥远的期许,而且,他们也无法确信那遥远的事物必定存在且正是那所寻求之“至善”。因此,他们涌往感官享乐之路,这是直接的,而且还是可以真实触摸到的。
两种类型的区别是清晰而显明的。只有极少数人行于前者之路,但是他们却是引领人类前行的人杰,其影响甚至在几百年之后也能够感觉得到。而更多的人却属于第二个群体,但是,这些人宛如大海上漂浮的泡沫,他们逝去以后很难被人重新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