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源头
全球金融风暴传递来的阵阵寒流,产业结构转型遭遇的种种挑战,双重压力叠加之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当PPI、CPI等价格指数在大涨后迅速跌落,连续保持多年高位增长的国内GDP增速正逐步放缓时,经济通缩的风险也开始加大。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形势依然严竣。
探讨此次金融危机未来可能的演化路径,预判未来宏观形势的走向,更需要为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出谋划策。危机当前,短期政策固然可以应对一时之需,但关键在于思考长期问题,全面考虑国内经济未来的发展。
当前,中国正面临一个大问题,即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将远远超出国人的预期。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非常大。必须在国内采取刺激措施;契机何在?首要问题涉及的是意识形态与智慧。中国现在必须对形势做出自己判断,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意见。此次侵扰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在“金本位”体系崩溃之后,由于采取了“管理纸币”本位的方式,美国超发美元引发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吹大泡沫最终破裂导致的后果。由于美国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美元的泛滥为危机爆发提供了土壤。同时,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大量国债,绑定以美元为主要储备的其他国家,形成了危机的全球“传染链”。尽管货币超发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源头,但“金本位”体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目前黄金储备数量,不可能与全球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的数量相匹配,货币势必更趋虚拟化。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走向依然尚未明朗,短期内国际货币体系还是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如果救市举措在市场稳定后及时退出,美国金融市场效率就有望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其他地区经济也会出现一定波动震荡,难以撼动强势美元的地位。因此,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必须与改变国际金融环境紧密结合。金融危机为人民币加快成为国际货币提供了机遇,应该借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但这肯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按照一定步骤和计划来进行。目前可以做的是,利用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乐意持有人民币的机会,首先成为比较强势的区域性货币。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侵扰,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力保经济增速保持平稳。就短期而言,加大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的选择,但后续的工作更为关键。预测国内经济形势,第四季度的GDP按照环比计算可能达到阶段性底部水平,同比计算的GDP增速的底部可能在明年第二季度出现。目前,国内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将起到刺激经济的“乘数效应”,下一步的问题是政策如何实施,能不能到位。
从大方面看,中国此次应对的措施比较及时,中国经济依然是全世界最好的,此次危机可以让人们重新思考经济增长模式、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问题。制造业在中国还有大量发展潜力,还有大量需求,而推动就业,应当放在当前重点聚焦的问题之列。近期推出的扩大内需政策,目的在于为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打下提前量,在这些政策的提振下,明年国内的经济增长率依然可以维持在8%至9%的水平,但后续的配套政策应该更集中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对金融危机,中国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保证就业。受金融危机寒流尤其是出口下滑的影响,国内外贸劳动密集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尽管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可以创造近1600万个就业岗位,但可能依然存在一定缺口。建议政府可以推出一系列后续政策,通过培训更多的农民工,引导他们向产业工人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推动经济增长主要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更多地转到扩大内需上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贸易顺差吸收了大量外汇。如果把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喻为“大火”,那么消费就犹如是“慢火”,往往欲速则不达。13亿的国内市场有待开发,特别是近8亿的农民消费领域有极大潜力,促进国内居民消费需要“三箭齐发”。具体而言就是,增加居民支付能力、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目前居民收入占GDP总量的比重较小,因此收入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和教育保障,让居民在增收后能无后顾之忧的消费。另外,还应该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品、促进消费信贷、提高销售渠道的效率。对城市居民来说,需要刺激新消费热点,例如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相对而言,拉动农村消费的前景依然任重而道远。仔细分析,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扩张,原来占有率低的消费品,会更为普及,比如电冰箱和计算机;二是消费升级,比如黑白电视机将升级为彩电;三是既消费扩张同时又消费升级,比如摩托车,很可能既有大幅度增加普及率,同时又出现大量升级到汽车的现象。
危机本质是金融化水平超越金融化容量所致,而实质改革往往需要危机先出现,生产早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消费需求才是关键。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总之,中国必须借助自己的力量,必须从这场危机中汲取的教训,从而,再度认识发展经济没有什么最终模式。世事无常,每件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自己所犯错误中汲取教训。中国和中国企业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