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十大糟粕思想
鲁迅先生说:“翻阅两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只看到两个大字:吃人”,诚哉斯言!鉴于近日,国学之风又起,害人无数,有必要再次将孔子的糟粕思想进行梳理,以示国人。
一、等级观念: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绝无平等之必要,更无平等之可能。导致国人只知专制,不识民主,以为命由天定,其实人生而平等。孔子的这种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逐渐渗透进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
《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八佾》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里仁》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二、孔子力主推行愚民政策,让民众按照统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却不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愚民为何?一句话:便于统治!中国近现代的诸多落后,以及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都是两千多年的专制思想和愚民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对此,孔老夫子,恐怕难辞其咎。
《论语·泰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三、简单的二元思维:孔子眼里,人只有两类,非君子即小人。如此简单的二元思维,导致国人在面对多元社--会,多元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其实人性之复杂,根本就不是君子和小人所能涵盖的,当然,孔子认为一分为二足矣。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四、孔子只重阐述,不提倡原创,结果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只能将古人的思想陈陈相因,多是些训诂、考据、索隐之学,而新思想的诞生几无可能。此便为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再无思想大家之根源所在。另外,一个不重视原创的民族只会出现现在这样的结果:抄袭严重,盗版猖獗。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
五、迷信古人:孔子的目标永远向后,只恨不能回到周初,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导致的结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年纪轻轻就开始怀--旧,不思进取,只知慨叹人心不古,其实古人之心未必如今。
《论语·述而》子曰:“信而好古。”
六、歧视女性:孔子轻贱女性,视女子为小人,导致的结果是数千年的重男轻女,造孽无数。
《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七、狭隘的民族主义:孔子心中那“正统嫡传”的文化道德优越感,逐渐演变成国人心目中“天朝上国”之莫名其妙的观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举国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细细揣度,人类之战争,半数以上起于民族主义,一战、二战之德国日耳曼民族、日本大和民族,皆因自以为优而彼等劣,遂起贪心,致生灵涂炭。现今,国内经济略有好转,民族主义叫嚣又起,望国人慎之再慎,引以为戒。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八、孔子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此这般,社--会责任感,从何谈起?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九、孔子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骨子里看不起劳动人民,视农民、菜农、手工业者为小人。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十、孔子为人虚伪,言行不一,在卫国见南子,惹众弟子不悦一事,将其说一套,行一套的嘴脸暴露无遗。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个人看法:
首先,我个人认为,参与者都是值得钦佩的,这是因为我们关注了一个形成社会表象的人文根本问题。
其次,说说自己的一点看法:在对待传统文化思想上,可能是由于感受束缚的缘故,自己一直持反对的观念,尤其反对的是其中一些不良的所谓的糟粕思想,并且也曾思索探讨了一些原因与理由-----
但是现在通过观看与再思索,却感觉以前的想法,不是很全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参与仅仅局限于‘有所争执’上,行为被架空,可行性被架空,同时因为参与,而感觉自己也尽力了而心安理得。
其实,不论孔子的真实思想是否如文中所言,客观的讲,我们都不应该称之为‘糟粕’,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需要的产物。所以如果我们反对糟粕,倒不如反对我们的需要,确切的讲,反对我们形成的需要。
在一个统治与被统治的社会里,等级的人文思想,无疑是其‘平和运转’的先锋。而这些思想无疑是被需要着----
我相信,一个出生不久的孩子,是不会考虑什么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的,如果长大后的有参与,那么,就是我们社会的人文教育与个体人欲望的合成结果。
所以一个社会的未来如何,是可以选择的,是与我们社会的人文思想息息相关的。这也是我希望参与人文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