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失之偏颇(原创)
价值中国环球资讯 陈绪国
今日,本人有幸读了无名氏先生写的<<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也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但一寻思,发觉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歌,未免陷入“孤证论”的怪圈,失之偏颇。
首先,以什么认识角度、评价标准来评选,不是任由一个人或一类人能够说了算的。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人各爱。文学鉴赏,古往今来,都是雅俗共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而作者声言: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这就将俗文学的地位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1500年的科举考试的光辉历程,换言之,中国1500年乃至5000年的历史,基本上是文化人的历史,多数老百姓一字不识,所谓诗歌的流传,基本上是在文人中间流传。对于文人而言,他们对于俗文学基本上是不屑一顾的。
即使从俗文学角度来评价诗歌,这10首诗也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据老一代读书人介绍,旧社会读书,分为启蒙阶段和进阶阶段。启蒙阶段所学的,首课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然后是“二十四节气”、“六十花甲”、“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等,这些都是诗歌。然后,读四书五经和“文选”等。启蒙阶段都是俗诗歌,进阶阶段都是雅文学,包含雅诗歌。
文中列举的10首诗,除“关睢”外,其余的都没有列入启蒙教材之中(现代列入的几首例外)。“关睢”列入了科考教材,却不是属于俗文学(俗诗歌)。说句实话,笔者八十年代汉语系毕业的,至今也读不懂“关睢”,我的大多数同学都有同样感受。读中文的看不懂,读其他的可想而知,老百姓更是不屑一谈。
再说,从诗歌的平民化程度看,“关睢”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硕鼠”。古代人对于爱情没有现代人这么自由浪漫,爱情诗也是不敢随便吟诵的。
其次,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你怎么知道这10首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呢?
从上所述,已知古代诗歌的流传方向,总之是雅俗共赏,百花齐放。她们以科举为纲,纲举目张。以俗诗歌而言,肯定是入启蒙教材的传播最广泛,影响最大。而包括全唐诗、全宋词等只不过是课外阅读读物而已。作者列举的10首诗,有9首是课外读物,另一首虽然是教材,但影响力不及“硕鼠”。就是说,作者所列举的10首诗,全部是可疑对象。
另外一个最存疑的问题,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你怎么知道这10首诗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呢?你总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揣度古代人的眼光吧?你总不能认为现代人(假设)读的那些读得多的诗歌等于古代人读得多吧?当代人与当代人的情感是有很大差别的,那末,何况当代人与古代人的情感差别有多大呢?
虽然,古代人编纂了全唐诗、全宋词和诗品之类流传至今,但从来没有评价影响力。也不象现在这样任何单位都可以随意来个评奖什么的。
说到全唐诗,最有意思的是,古代人们也不完全看好李、杜、白。有人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以孤篇独揽全唐”。整首诗围绕春、江、花、月、夜扣题,极尽回环、浪漫之美。如果说通俗易懂,并不比“关睢”差。“春江花月夜”曾经是谱了乐府曲,被传唱了上千年之久的(已遗传),当然不是现在的这种曲调。
古代人与现代人评价诗歌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最讲究格律,是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的,后者往往不讲究形式却看重内容。影响力再大,儿歌就是儿歌,不入流就是不入流。以古代人的标准而论,连诗仙李白的诗歌都不入流,更何况其他诗人的诗呢?
说来有趣,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至老也考不上秀才,四十二岁通过朋友的引荐,才当上三年的“文抄公”,整个人生,除了写小诗、当旅游家以外,几乎无事可干。他浪漫主义的风格为现代人推崇,不等于为古代人认可,尤其是不为学术界认可。写格律诗的杜甫,运气比李白好,他考上了秀才,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从诗的质量来评价,杜甫的写实主义诗歌并不比李白差,如杜甫的“春望”的质量与影响力并不比李白的“静夜思”差。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官至杭苏刺史和刑部尚书。白居易给后人留下诗歌3840首,以格律诗为多,他的诗比李、杜更通俗易懂。
唐代诗歌空前绝后的繁荣,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唐高宗时代将诗歌列入科举考试,极大地调动了士人们学诗写诗的积极性。
第三,从评价的信誉度分析,诗歌的评价范围越小越不可靠。
评价的信誉度,是从评价的认识角度、评价标准、评价时间和对象范围决定的。在评价的认识角度、评价标准模糊时,所得结果是不确定的。为了弥补以上缺憾,往往只能将评价的时间范围缩小,而将被评价的人物、事物相对扩大。
根据以往经验,将诗歌人物扩大到100-500名,或者将诗歌篇数扩大到100-500首,这样就能弥补其中一些缺憾,减少一些争议。如果将诗歌流派加以分类,人物加以区别,情况也会好些。
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任何优秀诗歌不是无病呻吟,但再好的诗歌是有范围性、时效性、欣赏性的局限的。例如,李绅的<<悯农诗>>广泛适用于农业社会的读者,在谷贱伤农的背景下,现在的学生根本不把节约粮食当回事,从而不把这首诗当回事。现在的成年人,除了学生,绝大多数不读诗更不写诗,写诗也不挣钱。恶性循环的结果,无论是古代诗或是现当代诗一片低迷。在近墨者黑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诗歌的影响力,简直是对牛弹琴。
<<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之所以失之偏颇,盖由孤证论引起。所谓孤证论,就是以偏概全的论调。它将现当代几十年来中小学流传最广泛的诗歌,当作了5000年来全社会流传最广泛的诗歌;完全以俗文学的认识角度当作评价标准,并将通俗、雅致两类文学标准合二为一;不知道诗歌流传的主要载体是口头还是文字,将文字载体混同于口头形式;将个人的主观判断强加于亿万读者的感受,完全是“想当然”;中国的优秀诗人和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诗歌创作历史上下几千年,而仅仅定位在10位诗人、10首诗歌之间,而且取材于上下千年的诗人、诗歌,怎么能够保证不出差错?
诗评家不能以小学生之心度众人之腹,不应当随便给诗人乱戴帽子。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可以照亮人世间的一切事物,而且可以照亮人世间的精神世界,包括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的各个层面。
注:某诗评家点名的“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10首诗”
作者: 文章来源: W--我们的文明网 更新时间: 2008-07-01 11:04:00 【收藏该文章】 | ||||||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许多诗都有很大的影响,这里要评的是影响“最大”的十首诗,而并不是最好的十首诗。因为要影响大,除了要写得好之外,还必须通俗易懂、易记。 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
原创:陈绪国 二OO八年九月三日即兴批评
通信地址: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大道中翠华街89号2401室 邮政编码:510630 电话/传真:020-85571263 13026889717
http://gzchengxuguo.blog.163.com QQ:[email protected]
中文实名:价值中国-环球资讯-陈绪国-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