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胜利油田看国企改革的进与退


 

                       向下的力度  

               ——石油中国的“胜利”深度
  

■张鲜堂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有人把中国的石油称为国血。之所以称国血,是因为中国曾

经被外国地质学家判决为贫油国。
    从不信邪的李四光,到不服输的王进喜,新中国仅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就“把贫油

国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
  
      自大庆之后,中国发现的又一个大型油田被冠以“胜利”二字。这个颇具革命色

彩的名字从一开始就赋予这家油田一个沉重的承诺:坚守胜利,决不言败!从196

4年井架耸起,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在黄河入海的地方已经为共和国“造血”

44年。这个在盐碱滩上崛起的油田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苍黄后,一个“百年

胜利”的梦想又在数十万胜利人的心中激荡。

    胜利人凭什么?
  
     “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淀的政治资本给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信心和

力量”,中国石化(8.16,0.06,0.74%,吧)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王立新底气十足。

  
      三十年,中国梦。无论从国家维度还是个人维度,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无疑是中国

从传统向现代化嬗变最奇迹化的三十年。作为国家的特大型企业,胜利油田在这场改

革的大潮中胜利突围且傲立潮头,在中国崛起的这场活剧中,胜利一直是以主角活跃

在舞台的中央。

    三十年,胜利演绎了什么?
  
      当改革从农村延展到城市的时候,国营企业的改革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中最扣人

心弦的主场演出。三十年来,在有进有退的变革运动中,国企承担了最为沉重的部分

,也完成了最为艰难的转型。从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工厂到公司,从厂长到董事

长、总经理……在称谓变化的背后,国有企业的社会定位、企业形态、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作为中国石油行业第一批“原油产量包干”改革试点者,

胜利油田所历经的风浪足以用“惊心动魄”来解读。从阵痛到适应,从突围到突进,

从计划到市场,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从中国到国外,胜利的轨迹不仅是中

国石油的轨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轨迹。

  
      从1961年发现,到1964年正式开发,胜利油田是用大会战的方式开始创

业的。解放军第一石油师是这场石油大战的主体之一。从“干打垒”、“地窝子”里

滚打出来的这些石油战士最终变成了石油工人。那是一个只顾生产不顾生活、“大会

战就是连轴转”的拼命时代。胜利人满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秉承“宁

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革命气概,硬是把会战打得惊天地泣鬼神。

在大会战悄悄干了十年后,人民日报才于1974年对外公布中国发现第二大油田。

在胜利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4年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序幕。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下进

入火红的改革开放年代,作为“试水者”的胜利在这场市场化的洗礼中不仅经受住了

严峻的考验,而且借改革的东风对自身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革命。

  
      从改革初期率先实行产量大包干,到推出石油行业第一股;从全面提升市场竞争

力到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从跳出胜利发展胜利,到科学发展与和谐共建,胜利所迈

出的每一步,可以说是中国能源行业从弱到强、从国内循环到参与国际竞争迈出的一

大步。三十年来,胜利油田的固定资产由26.32亿元上升到1951亿元;经营

收入由1978年的2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99亿元;上缴利税由12.

47亿元增长到683亿元;1978年以来,累计生产原油8.05亿吨,占全国

同期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全国每5桶油里就有一桶是胜利贡献的,在基础能源

支撑中国经济30年高增长中胜利石油功不可没。

    胜利靠什么?
  

      王立新解释为:思想解放的勇气,为国献油的精神,自主创新的意识,科学管

理的能力。
    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管理思维  胜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用西方MB

A理论也难于驾驭这样的组织。党的领导、国家意志、半军事化形态一直是这个企业

的主要特色。胜利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企业,在胜利管理者看来,长期坚持“支部建在

连上”的党的领导是胜利保持干部战斗力的最有效保障。以油安家,以人为本的企业

文化是凝聚职工最基本的管理理念。这是胜利强企的体制保障,也是唯有中国国有企

业才有的管理文化。这也被称为“中国式MBA”。

    有一支敢打硬仗的铁人队伍  石油开采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恶劣的生产条件练就

了胜利人战天斗地的铁人意志。在王立新局长看来,胜利油田的发展壮大不是凭空而

来的,而是经过历代石油人在艰苦奋斗中打拼出来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

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前一代人把油田的产量上去了,我们就要把质量搞上去;前一代

人把规模上去了,我们就要把效益搞上去;前一代人把速度上去了,我们就要把可持

续搞上去。这样的团队意志才是胜利立于不败的核心竞争力。

    有一种胜利特色的科技创新能力  胜利油田是中国所有油田中地质构造最为复杂

的油田,其勘探开发的难度不仅是中国之最,也堪比世界之最。而胜利博弈衰减的资

本正是其持续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胜利的科研人员常把自己比作“地下工作者”,因

为他们的战场在地下,在地球最隐蔽的油气藏里,这是一种在脑袋里找油的探索精神

,他们的探索决定着油田的深度。因此唯有向纵深突破才能使胜利向广度突进。数十

年来,胜利在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堪称中国石油行业之最。

  
      在今天的胜利,油田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90%以

上,科技增油300万吨/年以上。培养造就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为代表

的专家人才队伍。“正是有这种具有胜利特色的创新能力,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胜

利油田才敢提出‘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远景目标”,王立新局长在给出这样的展

望时说:胜利品牌和胜利文化决定了胜利的未来绝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胜利验证了什么?
   
      从计划经济的代表性企业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弄潮儿,胜利这数十年远不是一句“

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那么轻松。在市场时代要不要国企的悬疑下,在国企能

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质疑中,在中央国企既要保利润又要承担国家责任的两难中

,胜利一路走来,而且走得很稳。胜利这30年交给国家的是一份“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中央企业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大课题。这是一份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中国式课题,

在以中国制度变迁为范本的转轨理论中胜利验证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制度约束条件下

,国企靠经营者的现代视野与企业机制的再造完全可以做大做强。对于胜利管理者来

说,这个艰涩的问题可以简化为两个字:坚持!而坚持的可贵之处又在于责任使然。

  
      胜利人的责任意识犹如谦恭的“磕头机”,风浪再大也就一句话:我为祖国献石

油。无论企业利润高低,不管油价是否倒挂,只要国家需要,再难也要把油挖出来。

王立新说,国外油企遇到油水不大的油藏可以放弃,我们不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可以只图企业利益,我们不可以。因为对于国企,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在更多时候要

高于企业利益,因此也就有了国家利益至上的责任观,讲效率也要讲公平的人文观,

促发展更要保稳定的和谐观。奉献大于索取,责任重于利益,无论社会怎么变,胜利

人的这种境界始终没有变。

  
      大企业有大气魄,大企业有大贡献,大企业有大责任。当我们倒退着将胜利锁定

在30年这个时空隧道里审视时,中国经济时报采访团的记者们突然感觉采访胜利最

大的困难在于无法探究到胜利的深度。因为这是一种向下的力量,正如“磕头机”,

唯有俯沉大地,方能抵达深处。

    胜利这30年,如一幅巨型画卷,我们看到的只是画卷上的点滴,而这足以让我

们为之叹惊!(来源:中国经济时报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