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品牌追讨战全揭秘(转自《时代信报》11月21日)


 一只神秘的幕后推手 一波接一波环环相扣的媒体造势
天府品牌追讨战全揭秘

 

 

  一次与百事可乐的合资,演变成了一曲天府悲歌。短短12年之后,市场消失、品牌雪藏,天府可乐从曾经市场占领率75%的王者,沦为老重庆人记忆中的一缕清风。(详细报道参见本报10月24日封面特稿《天府悲歌》)

  伴随着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中国民族品牌意识面临一次大觉醒———尘封多年的天府可乐品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次,在一只幕后推手的神秘推动下,天府集团不仅要追索品牌,还要向百事方面天价索赔一亿元。一个余威犹在的民族品牌和一笔巨大的赔偿,牵动了整个业界的神经……

  “史上最软催讨函”  

  2008年11月17日下午,神情凝重的天府集团总经理钱黄,将那份《关于商洽归还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天府”商标的函》拿出来时,双手异常沉重。薄薄的两页纸,在初冬的寒风中上下翻飞,他紧握文件,仿佛手捧巨石。

  这是一份现代商业文书中,使用措辞罕见“柔软”的函件,文中充斥着“请求”、“诚恳希望”、“给予支持”、“感谢”等字眼。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一份品牌“催讨函”———

  “贵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12年中百事系列产品在重庆地区从零起点开始,发展到今天市场上随处可见百事系列产品;而天府系列产品从14年前的7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沦落至市场上已基本没有踪影……贵公司如能考虑给予一定支持……将贵公司已经基本没有使用的天府品牌归还我公司,让我公司恢复一定产能,以走出目前困境……诚恳希望得到贵公司支持,望回复,为感!”

  “要不是百事方面反复否认曾收到我们发出的文件,我们不愿拿出这份函。”钱黄称,现在的天府集团是被逼无奈了!因为一个多月来,百事一直以从未接到天府集团任何文件为由,拒绝对索回品牌一事做任何回应。其实,早在一个月前的10月15日该函即已成文。当天,该函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往百事中国总部。

  事实上,这份“催讨”函,只是一场商战的揭幕。

  钱黄向信报记者一共出示了4份《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详情单》显示,10月15日下午3点,第一份“商洽函”寄给了位于上海的百事中国总部;5天后的10月20日下午4点,第二份函件寄往位于北京的百事中国集团事务部。由于得不到百事中国的回应,11月11日下午3点,天府集团同时向上述两个地址寄去了第三份和第四份函件。

  然而,至目前为止,天府集团依旧没有得到百事中国任何形式回应。

  “我们以尽可能的低姿态去函,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回应,想不到却是如此结果。”钱黄表示,那个时候,他们根本没想到要通过诉讼要回品牌,而是寄希望于百事能够念在“12年的合资情分上”,给予一点小小的的支持,将百事“已经基本没有使用的天府商标归还”。然而对此,百事中国始终奉行“三不政策”,即不表态、不回复、不接触。

  老东家与幕后推手  

  “那个函整个就是一封哀求信!看着都让人生气!”谈及天府集团那封“催讨函”,和君创业咨询集团总裁李肃毫不避讳。

  事实上,李肃的和君创业与李培全以及天府集团的渊源,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李肃就曾经做过时任天府集团总经理李培全的顾问,并共同发起过针对外国品牌在华扩张的抵制行动。此次天府集团追索品牌的事件中,和君创业再次站到了老东家一边。

  2008年11月3日,和君创业委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钱卫清,向百事中国递交了一份律师函。该函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提出:作为中国天府常年的战略与品牌顾问,和君创业希望就此事与贵公司进行包括约见、对话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直接沟通。随后,和君创业又委托小城律师事务所,再次向百事中国发去了内容相似的律师函。

  实际上,在天府与百事的品牌之争中,和君创业并非是空降援兵。

  2008年10月1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体育馆,第二届中国品牌节开幕。当天下午,沉寂已久的天府集团原总经理李培全,意外地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在品牌节分支活动第六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火的淬炼———中国企业家品牌故事会”上,年逾古稀的李培全以无比悲怆的语调,讲述了“天府可乐辛酸的故事”。

  李培全刚刚走下讲台,接替他的便是和君创业总裁李肃的长篇演讲《中国民族品牌的振兴之路》。实际上,他们当时做的就是一个“联合发言”。

  此次的“联合发言”,也并非即兴之作。在之前的9月14日中秋节那天,李肃率领的和君创业便悄悄抵达重庆,找到了隐退多年的李培全。这对当年合作无间的战友,再一次闭门密谈。对于双方谈话的内容,两人都显得讳莫如深。但自此之后,早已退休的李培全开始以天府可乐创始人的身份,频频出现于公众视野。

  2008年11月5日下午3点,李肃在重庆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声称要展开一场追索天府品牌的“大行动”。此次会议上,天府品牌创始人李培全坐到了首席位置。当天他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是和君创业,让我对天府可乐死了的心又活了。”  

  无处不在的推手  

  在天府集团追索品牌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和君创业的身影;而在天府之外,和君创业也发动、主导了一系列商业事件,在资本市场掀起一波又一波狂澜。

  2007年6月14日,和君创业集团总裁李肃在《中华工商时报》发表了一封措辞强硬的《致达能公开信》,声称法国达能公司对娃哈哈是恶意并购,其在中国的

  一系列同类企业的并购,构成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

  2007年6月25日,和君创业在购买了光明乳业100股股票后,以光明乳业小股东身份,起诉公司大股东之一法国达能集团下属的达能亚洲有限公司。理由是光明乳业与娃哈哈企业,属于中国饮品行业同业竞争对象。对于购买光明股票一事,李肃直言不讳:“我们当时只买了光明乳业100股,就是为了起诉达能的同业竞争。”由此,和君创业全面介入“达娃之争”。

  2007年8月30日,李肃向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递交《关于请求对达能公司破坏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进行审查的报告》。“达娃之争”被和君创业再次抛向风口浪尖。随后,和君创业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手法,不断将这场商业并购案推向高潮。

  最终,此一争端惊动了中法两国元首。2007年11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北京会谈时,“达娃之争”被列入了会谈正式议程。12月21日,达能与娃哈哈发布联合声明同意结束对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全面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和君创业再次飞身杀到。

  2008年9月5日下午3点,和君创业常年法律顾问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钱卫清,在新浪访谈中表示,无论是从民意还是从《反垄断法》角度,都“不看好这次收购”。3个小时后,钱的发言在新浪网上被悉数删除。和君创业上海公司总经理汤浩分析,该事件“很可能是受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压力”。9月9日,和君创业委托上海小城律师事务所,向可口可乐发出抗议律师函。双方展开一场“封口门”口水战。

  2008年9月12日,和君创业在购买了顺鑫农业100股股票后,以该公司小股东身份呼吁顺鑫农业的股东联合起来,与可口可乐争购汇源品牌。随后,和君创业语出惊人地表示:“不排除采用以私募基金方式汇集180亿元甚至更多资金参与竞购。”和君创业再次全面介入汇源并购案,并在后来的事件发展中不断推波助澜。

  资本重组的诱惑

  李肃声称,要展开一场追索天府品牌的“大行动”,此言不虚。

  和君创业11月5日在重庆召开的媒体见面会,就是这场“大行动”的一个既定环节。在此之前,和君创业团队已经秘密抵达重庆,希望拜会重庆市国资委,以寻求地方政府的某种支持。

  然而,这个目的并没有立即实现。按李肃的话说就是,重庆市国资委“拖了一下”。因为这一“拖”,和君创业迫不及待地在重庆希尔顿酒店召开了媒体见面会。这次见面会上,和君创业遍邀重庆地方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并透露爆炸性消息,如果与百事谈判不成,将不仅通过诉讼追索天府品牌,还将索赔一个亿。

 

2008年11月14日中午12点,李肃向信报记者证实,重庆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之后第二天,和君创业即拜会了重庆国资委。此外还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称只要国资委同意,那么剩下的事情由“我们去操作”。他据此认为,“政策层面上的路已经荡平”。

  对于百事方面奉行的“三不政策”,李肃似乎并不在意。他认为如果闹上法庭,这场官司天府集团肯定能打赢: “我们准备与天府集团合资成立一个公司,以应对接下来的法律诉讼。”李肃向信报记者独家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在拟成立的公司中,由和君创业占30%的股份,天府集团占70%股份。作为交换,与百事的诉讼中产生的一切费用,将由和君创业“埋单”,不需要天府出一分钱。

  “我们希望通过资本重组,将这个品牌重新运作起来。”李肃说。

  一旦追索品牌及索赔成功,一个余威犹在的民族品牌和一亿现金组合,将产生一个诱惑巨大的商业机会。

  天府预备“打硬仗”

  和君创业挟舆论之利,在天府可乐品牌追索一事上高歌猛进。然而身处核心的天府集团,却一度在“告还是不告”之间徘徊。

  “如果能够协商解决,我们当然不愿对簿公堂。”钱黄一语道破初衷。这位在天府集团工作长达25年的老天府人,仍旧希望与百事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11月17日下午,在天府集团破旧的会议室里,一直低调的钱黄面对百事的“三不政策”如此表示。他告诉信报记者,在追索品牌的诉讼中,作为唯一有资格的法人,天府选择了更为务实的步骤———今年3月,天府集团内部就成立了“解决天府商标工作小组”,负责搜集一切相关诉讼资料与原始文件。

  记者从那些原始文件中,看到一份《天府商标转让合同》。该合同在“前言”D项中载明“通过合资合同和为该合同中所列的约因,甲方同意将天府商标转让。”在随后的文本内容中,“约因”一词反复出现。

  “所谓“约因”,通俗地说,就是天府商标的转让是有前提条件的。”钱黄所说的前提条件,包含了当初确定的天府可乐产量,不得低于合资公司总产量50%的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条款。钱黄称,违背这些条款就等于违背了合同本身,商标转让的前提基础已经被破坏。

  钱黄随即列举了合同中另外一项没有得到执行的条款。《天府商标转让合同》第11条规定:“本合同或合资合同终止或期满时任何一方可优先购买天府商标。”但据钱黄称,2006年天府集团将合资公司中方股份全部转让给百事时,这一条款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我们的低调不代表我们底气不足,我们只是在详尽地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打硬仗。”钱黄如此解释之前天府集团给百事的“催讨函”。据他透露,在不断的资料整理过程中,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堪称“杀手锏”的材料,不过目前不便透露。

  “索赔一亿是底线”

  和君创业曾表示不仅要通过诉讼追索天府品牌,还将向百事索赔一亿元。但钱黄对这个数额似乎不屑一顾。

  “这只是索赔底线。”钱黄表示。经过核算,钱黄发现天府集团自合资以后的经济损失,根本不止一个亿。据天府集团参照当时同类型的合资企业效益,一般每年有3千万左右的利润。那么在百事天府合资公司中,中方则理论上应有每年1000万的利润,12年的合资过程中,就累计应有1.2亿收入。

  此外,根据天府集团掌握的资料,合资公司每年对百事品牌的投入都超过千万。根据对等原则,天府品牌的广告投入不应低于这个数字,但实际上对天府可乐的广告投入几乎为零,按这个原则,12年来对天府广告的总投入,至少应在1.2亿以上。

  与此同时,合资后的百事既是企业经营者,也是原材料浓缩液的供应商。而当时中方就有现成的浓缩液生产线,但被百事弃之不用,专门从广州总部进货。“百事在沿海生产浓缩业再卖给重庆自己的合资企业,典型的不公平。”天府集团粗略估算,由于浓缩液成本只占销售价的17%,仅此一项,百事便从中获利1.8亿以上。

  “这还不是中方遭受损失的全部,所以一亿元索赔真的只是我们的底线。”钱黄如此表态。

  不过,钱黄很清楚以天府集团现有的家底,根本无法支撑与一家跨国饮料巨头进行旷日持久的官司。因此,他打算寻求律师风险委托代理来进行诉讼。“这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很多律师事务所,主动来函要求垫资给我们打官司。”

至于天府品牌收回之后的运作,钱黄隐晦地透露,目前仅仅是找到他本人希望投资合作的企业,就已经有3家,“有了品牌和资本,加上我们依旧存在的技术团队,索回品牌后的天府可乐完全有可能再现昔日辉煌。”钱黄说。

时代信报  记者:陈波   05 04    2008 11 21 日 星期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