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节能减排到活人呼吸税--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之十五



 

                  从汽车节能减排到活人呼吸税

           --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之十五

                                                古清生

 

          不能以节能减排为由推高收税

 

《中国日报》近时来报,油价定价机制改革总的政策目标是有利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定价机制改革将有可能和燃油税改革同时推进,因此虽然目前国际油价短期下挫,但改革后的中国油价走势不可能长期走低。这话怎么读起来也是十分的拗口,好像中国油价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就俺个人比较片面性的观察,俺国除了工资长期以来一直走低,其他事物好像没有长期走低。也许俺接触的大多是草根阶层,与金融或其他企业高管接触不多,他们的工资据说来得不低。

一个在国计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能源的定价机制,俺以为是全民的事情,既然政府推崇新三民主义,燃油的定价机制的确定,还是公开的讨论一下比较好。上面说的话,俺理解的是,燃油定价机制里面的政策,可能采取高油价机制。高油价机制有什么好?在“目标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崇高理念中,不外乎是历史的老生常谈“用经济手段”扼制高能耗。这十分没有趣,俺依稀记得,就在两年以前,中国还有84座城市对小排汽车采取限行政策,到目前为止,政府采购的具体行为中,也没有为自主品牌的小排汽车买单。最大的燃油消耗群体之一的公务车的改革,一直没有纳入议事日程。现在忽然醒来了,燃油定价机制里面加考节能减排,嗅一嗅里面的味道,不外乎又是想挺高油价捞钱。

不能以节能减排为由推高税收,节能减排的理由貌似很崇高,然而里面的一私之念却是不甚崇高。以现在的燃油价居高不下为例,节能了么?减排了么?它只能扼制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增强金融危机。原来,公众呼吁了十几年的燃油税制改革,取消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实现一税制,这样做本身就是节能减排,因为消费者少行车,就少付费,不行车就不付费。现在的养路费制,车搁在院子里趴着,一个月也得支付100元以上的养路费,出门还得交过路费。车动与不动都得交钱。长期不能实施燃油税的原因,据说又是各部门的利益不能良性切割,说白了去,就是石油要赚钱,交通要赚钱,环保还要赚钱。好了,这些部门钱都赚了,节能了么?减排了么?

然而,现在要实施燃油税了,所谓定价机制里面加入节能减排的目标,如果那么做,中国燃油消费者的实际支出高于改革以前,那真是一种可怕的情景。到了有多可怕的程度呢?俺的朋友对俺说:真想移民啊!在下俺不想移民,但也隐约地想过,让孩子出国去,因为无所不税,税用不明的环境,令人无法快乐。

油价推高不仅仅是私家车的用车成本增加,俺希望有脑壳的人都想一想,现代社会的吃穿住行,都需要运输,也都包含了燃油成本,高挺燃油价,只有石油一花开放百花凋谢,难道这样的情况是一种好情况?俺尤其不爱听地球变暖一说,地球变暖有工业化的成因,然而自然的周期性演变,这个因素也不能排除。燃油这一块的定价,侧重的考虑仍然是经济考虑。节能减排的方向是在于汽车制造技术的进化,以制度化推动小排车使用,现在的情况是,真正口悬节能减排的人,都乘座着大排的公务车,而且还不掏燃油钱,却又想盯着自掏腰包的私车穷追猛打,以为是地球气候变暖的万恶之源,逻辑太没有理清。诚然,在高油价的环境下,公务车也要支持高油价,但这却是不同,公务车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不是乘坐者的钱,不过是拐了一个弯让大家买单。

总之,燃油税的制定者必须考虑,不要以节能减排的崇高理由掏取消费者的腰包,真正的财富是大家创造的,你不能扼制大家的创造,高燃油价就是一种扼制,连出行都省了,你让大家干什么?讲真正的节能减排,在中国第一要务就是推动公务车改革,所有公务员都必须自己买车,自己驾驶。公务员都是政府选择的精英,素质高于普通民众,既然普通民众可以自购自驾,精英何以不能?再说了,燃油税制本身包含有鼓励节能减排的因素,你别再追加一个高油价进去,那是恶法。

 

        

蒋有绪院士呼吁课征呼吸税

 

呼吁政府对全体活人课征呼吸税,俺以为是违背了一个人的基本良知。第一个,对每一个人课征20元的呼吸税,以保护地球生态,你拿了这个钱如何保护生态呢?蒋有绪院士的理由就是,每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地球气温变热,要把地球的温度凉下来,政府向每一个活人齐全征20元呼吸税。问题是这20元呼吸税课征以后,地球凉不下来呢?就增加课税而言,当然这样的税收的增加,有扼制因素,就是当课征到每一个活人呼吸税到达百万元时,很多人是没法活了,只有采取不呼吸的办法,这样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量。这与新的节能减排的燃油定价机制异曲同工,都是不想让人活。

第二个,蒋有绪院士是以什么数学模型测算到人的呼吸导致了环球变暖的呢?如果不是这个因素,课征呼吸税那不是一种恶抢行为么?税收的原意是,国民纳税,建设公共产品,但是,你怎么能保证你建设的公共产品就不导致环球气温变暖呢?建设是一个动态行为,它会增加人的呼吸量的。而就俺片面性的观察,那种跑到沙漠中去植树,那种改山造地,都对生态无益,因为生态它第一属性便是自然属性,小生态的改进可以依赖人工干预,然而,环球气候之类的大环境,人似乎还够不着。再说了,一架飞机的排放可抵多少人的呼吸?一个火箭的发射,又可抵多少人的呼吸?

不过都是想文明地抢钱罢了,抢了钱去干嘛?现在有太多的崇高的理由抢钱,然而,却不明示钱都用到哪儿了。俺记得俺以前的省份,在制定汽车购置费的宣传时,曾有一种教育附加费,都办教育了,但教育人说,教育这个伟大的事业太缺钱了。1994年俺初到北京,买了一辆自行车,当时也要上4元钱的税,北京的宣传是,拿它去发展科技。俺心想,骑自行车支持科技发展,这钱应该交。现在的确进化了,骑自行车不纳税了,开汽车纳税。也罢,只是俺国的高级学者们的想象力的丰富,如今都想到要课征呼吸税了,看来税源真的是快要枯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