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杭州会议有感之三:成本核算是一笔糊涂账?
22日晚,杭州金庸茶馆内,高朋满座,雨中西子湖畔的这座中式小楼灯火通明,中广互联(广电门户网站)为一年一度ICTC前来参加会议的各地运营商提供了一个更加互动、更好交流的沙龙式论坛,可谓中西结合、独具格调的广电行业夜谈会。
由于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曾会明参加了总局有线电视行业协会承办的业内十分关注的“有线数字电视成本核算”课题项目的研究工作,沙龙中自然少不了关于网络建设、改造费用、机顶盒成本分摊、增值业务投入产出分析、网络整合业务用户价值评判等话题的交流沟通。
南方传媒集团副总卢涵对于这方面也很有研究,从谈话中感受到,关于有线电视用户网络整合收购价值的判定从300元/户到1300元/户,1000元的差距不小,谈判方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就是为什么网络整合尽管有行政推动、业务规模效应、预期利益驱动等利好诱导下,仍然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学研究里有一个交易成本的范畴,如果设计的理论架构下买卖双方预期收益差异大,导致交易成本太高,这样的一个系统是效率不高的。
科斯的产权交易理论里,构想了一种理想的状态下,交易成本为零,这种状态是各方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的高效率状况,可惜现实世界很难找到接近这种状态的商业模式。
有线电视行业内,由于长期以来就没有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连家底都没有摸清楚,怎么上市交易、重组、整合?
开展一个新的业务,要测算一个盈亏平衡点,投入是多少?折旧按照几年算?用户规模到多少才能持平?那些设备算网络建设成本?哪些算用户分摊成本?
这样一些新的课题,在模拟电视时代都不是问题,因为那时初装费280元是用户出的,这些费用维持几十米的电缆和几个分配器、分支器、用户面板肯定是富余的。
至于有多少用户盗接了信号,多少工作人员私自接了小项目,由于上级也没有利润考核指标,一切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数字化以后,透明程度高了,智能卡管理缴费了,相当于小金库丧失了存在的空间,自然各种阻力也来了,其中也有系统内部的。
普遍被业内看好的宽带上网数据业务,由于需要全网络改造,除了核心机房要增加各种硬件、软件、路由、交换等设备外,用户端也要增加价格不低的终端设备,还有大笔的ISP出口租用费用,按照天威视讯吕建杰的测算,这个业务的平衡点是17万用户,就算天威目前发展了20多万宽带上网用户,营业额有几个亿,但是利润只有几百万,千分之几的利润率,这个帐好难看啊。
另外一个大家趋之若鹜的VOD视频点播业务,投入巨大,有盗版DVD的冲击,这笔盈亏平衡点的成本分析帐如何算呢?
相反,有一些基于数据广播平台上的业务开发,由于前期的基础建设投入已经花掉了,再开发一些应用类的业务就根本不需要额外投入,唯一折合成投入使用的资源就是频点资源,后转换时代当超过300MHZ的频谱资源释放出来时,有线电视运营商该做什么业务才经济合算呢?
如何将频谱资源用最小的风险转换成可以兑现的利益,这是后转换时代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其实有线电视行业,特别是省会一级大一点的运营商,还有一项潜收益,那就是各地卫星电视的落地费用,一般这笔帐是算在各地广电局或者总台的。
要想明白消费数字电视,在目前的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纠缠不清的二元化的格局下,还是“难得糊涂”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