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改革几点建议


          虽然入行不久,在我们过去接触的许多客户中,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家都是凭着行业经验起家,对管理并没有一个思路。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搞到力不从心。于是想到找一个外脑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有这种想法没错,可是在我们了解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他们是有很多顾虑的,一个是顾问费用的问题;另一个是效果问题,因为管理咨询过程不是一招一式的问题,也不会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毕竟管理咨询是个外脑的作业,他们的工作不完全取决他们的专业,更多的是企业内部配合。这也是我曾经说过的,管理是所谓的制度、流程、表单等一个交叉控制风险,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人去执行或者运作,那也只会变成一纸空文。所以我个人认为:管理就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规范性,习惯性、便捷性、无风险性加以制度,流程、表单来规范。这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东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崇拜外脑架构,事实上这种想法很不利于顾问工作顺利开展。事实上,在我们和一些民营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很都民营企业家直接把公司交给顾问工作全权处理,这无异于:家长把孩子直接交给老师。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对于合作的外脑机构,我们不可敬而挂起,但可以信而用之。

          那么做为一个民营企业家,我们应该怎样自我突破经营瓶颈,打造百年企业之基础?

        我个人认为,做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要从业务经验主义升级为职业经理人,首先要做的思维的突破。我说的这种思维,就是站在全局、长远的立场,以打造百年企业为目标,充分凭借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将自己的职业系统性,全面性的框架建立起来,而不只顾短期利益,眼前成果。现在的中国民营企业现状:企业家强,公司则强;企业家弱,企业则弱;中国企业无名,企业家的名字却名扬天下。这在国外人看来,是不可以理解的。通过国外是企业先出名再是职业经理人。而现在,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和阶层似乎还没有形成,当然也被忽视。也许是因为是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成长的土壤还不成熟,很多职业经理人到了民营企业无法发挥其价值。一是抱怨得不到有效授权,做为一个具备长远眼光的企业家都会做到有效授权,完善授权机制。二是企业顽固势力的阻扰。通常在企业中,代表顽固势力,都是老势力,或多或少与企业家沾亲带故的,自然利益巩固了。一旦触犯这些人的利益的时候,他们会疯狂反扑,等到僵局无法持续下去,做为一企之主的企业家,总是顾及这些利益体,总要找个人承担责任,自然首当其冲的职业经理人了。但是企业要长久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应该释放自己,去考虑战略层面的东西,通俗一点就是全局、长远的规划。

  上面谈到,建立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管理阶层,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这里牵涉到整个社会环境、企业家本人、公司利益相关者、以及职业经理人相关体制建立。其中最让人头疼就是企业内部利益重组。民营企业家在创业的时候,随着企业一起发展的公司元老,他们一部分成为股东,一部分成为企业的中高层领导,把握着公司大全。企业要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管理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这也将会给职业经理人带来重重阻力。做为一个企业家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协调进行内部利益的重组,扫清前面的阻碍改革进程的顽固势力。让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逐步把握管理改革的主动权,这才是明智之举。

  如果说管理是沟通的过程,那么改革将会是更加频繁的沟通的过程。任何的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都是一个认知到理解的过程,改革也不例外。企业家应该作为加强宣导,推动改革核心力量,实行由上而下的宣导,再拉动由下而上的参与。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企业的改革只有在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成功。虽然看上去是很简单的两个过程,但是实行起来必定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不管是从上到下。还是由下到上,都是一个信息的传递的过程,在过程中都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沟通不畅通,或者信息传递不对称等一系列问体。这都需要我们的企业家们要好好规划一下的。

  当然企业家请顾问公司来整顿公司的原因:不仅仅是来出几本制度,画几张表单,我想我们更多是要顾问公司给予我们的造血功能。我们要学会学习,和总结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公司只有制造出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良性管理机制,使得在这个组织系统,可以自行生产出“本土”的职业经理人,这些人更加了解企业,对企业更加忠诚,而且更加能为企业贡献力量。而不是完全去依赖顾问公司,也不盲目去引进空降兵,这样不仅很容易打断企业远转的节奏,甚至很有可能引起企业的动荡。

  就此总结简单几点:思维突破、利益重组、全员参与、自我造血、必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