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年轻的公共动员模式


    很难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描述对于年轻一代——80后或90后的公共动员模式,但是今天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观察来试图描述某些对于他们的有效的动员模式,这些模式也应该为所有试图争取青年资源的组织——公司、社会团体、教学或者社会服务组织所重视。有一个因素是这些模式得以有效的核心,那就是基于青年人的需要,洞察这些需要的变化规律,并以富有创意的方式设立让年轻人信赖的表达、使用、团结与合作的机制。

    今天的青年人的社会心理需要有怎么样的特色:其一具有充分的自我权威性,即他们对于自己的判断能力具有如此的自信,以至于他们很难接受别人对他们的先入为主的教训,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代青年人在信息获得的广泛性与多元化方面已经显然地超过他们先代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在一个比较有话语权的环境中成长——家长允许他们在小时候就发言,甚至很重视他们在作为小孩子时候的意见,因此让他们先发言并且不要简单地否定他们的意见已经成了一种起码的语言规则,平等化的沟通与伙伴感更能赢得他们的认同,新偶像更多地是他们在参与式的过程中自我至少以为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其二新鲜取向,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新知识与新风格给予的肯定远远超过对于通常我们强调的规律、本质、规则的重视,“新鲜等同于良好”的心理趋向显著而且成为群体风尚,在他们面前歌星、小说、产品包装、时尚、词汇、品牌等等,新鲜则昌、陈旧者亡的例子可以说是天天发生。其三趣味创造的寻常性,不只是追求结果的成就感,工作与生活过程的趣味性价值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意味着丰富与多样化的动员与沟通模式成为组织管理与领导方式的自然组成部分,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高接受度的服务选择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魅力的人物、有意义与娱乐性的内容、有创新性的表现形式,他们不喜欢甚至厌恶刻板不变、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煞有介事、套话连篇、念稿背稿、例行公事的感觉。

    其实与老一代人相比,年轻一代敢于表述他们怀疑的想法,敢于表述他们主张的想法,也敢于拒绝他们厌倦的想法。他们对于虽地位高但是与他们认同的事物有距离的东西的耐心降低了;他们显著地表现出积极躲避他们不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更能妥协;他们变得更加直接,因此他们不仅批评,而且想象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因此有很强的建设倾向;他们有高度的信息敏感性,因此他们能接受同样基于信息的交流,但是他们对于基于权威的简单指令比较不以为然;作为年轻人,他们更愿意随从同伴压力,无论这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由此我提出我们在对于年轻人的公共动员模式中的4个基本转变:一是实现青年组织机关干部动员社会青年的间接模式向青年社会领袖动员年轻人的直接模式转化——在年轻人中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与社会活动,发掘、寻找、培养与推动青年公众人物的形成(我曾提出发现常人中有公益与公共管理的自然人格倾向的人才,那大概是1%的比重,而且由此还可以进步发现有5-6个积极追随者,从而能获得另外70个左右的猎奇与爱热闹的群众),让他们而不是青年组织机关干部成为青年社会动员的主力,尤其注意警惕现在的青年组织的中年化倾向,稳妥似乎稳妥了,但是离青年人的真实感远了,对于青年的敏感性与通情性弱了,组织与工作对象的疏离度就强了。二是由意识形态教化模式向基于见识的参与式解难式动员模式转化,意识形态教化具有很强的套话、官话与千篇一律的特征,基本上以上对下的姿态为主,基本悖逆背离青年人的新知取向,与此相对的是建立在丰富新知(充分的新知识、新信息、各类见识与技能)基础上的说服性的影响力权威,面对生动真实的问题,鼓动人们发挥自己的智慧与经验,在尊重专业与群策群力的结合下,获取解决问题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深入细致的社会工作,吸引与挖掘社会工作积极分子的社会服务,推动新的公共空间、新的公共意见与新的公众人物形成的草根性社会动员工作尤其有价值,这种尊重青年本身的存在价值而又适度结合外部支持的模式具有很强的上下结合的特性。三是由格式化的宣传工作转向多样性的沟通工作——今天青年社会群体不仅有社会阶层之别,在同一社会阶层中还有社会群体之别,在同一社会群体内部还有因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差异而形成的多类社会亚群体,这就需要我们吸收、借鉴、学习在各种文化表达、艺术形式、新科技等方面提供的各类可能性与帮助,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持续不断地挖掘出有戏剧性、新颖性、突破性的吸引青年注意力、加强他们的记忆力与回溯性、促发他们的应用性与加强他们的尝试愿望的鼓动与压力机制。格式化宣传工作容易引发青年的逆反心理,而多样性沟通则为个性化的针对性工作提供了空间。这一点其实在商业服务机制中应用得比较充分,很多商家注意到青年消费者的特殊性与个性化满足方式的价值了,这些公司(比如百事可乐、阿迪达斯、诺基亚等)的青年消费者工作方式值得我们的青年组织学习。四是由系统的灌输形式转向快节奏的体验模式——低耐心度与在高信息量下常常自以为是的青年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接受另外一种影响方式:各类新的媒体形式中蕴涵着信息量有限,方式经常而快速变换着的一致的核心信息,人们不是被再三地用语言教化着,而是被针对着不同感官与大脑皮层的影响方式持续包围性地影响着(记得,人的语词本身只传达7%左右的信息,而语调传达37%的信息,身体语言要传达56%的信息,难道大家不觉得我们今天太缺少那些吻合我们的表达与接受天性的表达方式了么,因此我们获得的体验方式也太少了),我们的感性与理性素质因此而被同步改善。

    对于青年的社会动员需要更多的探索性,这一方面包括给予青年人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表达出自己创新的愿望与理想,让他们尝试自己不成熟的意见,甚至容忍他们可能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要给予青年积极分子、青年基层管理者与领导人、青年组织以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能针对不同的细分的工作对象群体尝试不同的工作模式,甚至容忍他们的一些失误与问题。与以往任何一代相比较,今天的年轻一代更加有自己自由行动的主张,那种自诩精英而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模式在很多时候会吃力不讨好,但是与青年人一起面对问题与未来的挑战,则可以在这种紧密的伙伴感与团队感中焕发出群体的力量,从而深挖出青年集体的潜力。

 

 

今日场景:喜欢湖北菜。哈哈哈。泡了四种温泉池:百合、苦艾、玫瑰、熏衣草。爽。读《媒体与权力》一书。

 

今日小诗:

旧柏

 

如此毕直,

木质而刚寒。

狂烈之风削去繁叶,

宁折颈而不弯。

留下风雷的火锈,

不留投怀送抱的藤蔓。

这就是柏,

饱经沧澜的脊干。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红白豆腐

土制豆腐半斤,切成小块,橄榄油少量中火慢煎三分钟至有黄色取出。准备鹌鹑蛋五只,打好调匀。西红柿三只,沸水中泡半分,撕皮,用刀去柄结并切成小块。起橄榄油锅,热后倒入西红柿,炒之成稀糊状。再倒入蛋糊,快炒半分,倒入豆腐块,放入食盐鸡精酌量,再炒半分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