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太湖变清先把责任弄清


  因为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水危机,将太湖的生态问题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身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被严重污染,生态结构恶化,据报道说,太湖水质20年间下降了两个等级,现在总体上处于劣4类至劣5类状况。因为蓝藻暴发引发的无锡水危机,将太湖的生态问题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身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被严重污染,生态结构恶化,据报道说,太湖水质20年间下降了两个等级,现在总体上处于劣4类至劣5类状况。

  1998年有关方面就提出,治污3年使太湖变清,但3个3年都过去了,太湖不仅没有变清,污染反而更加严重了。为治理太湖国家投入了多少钱,老百姓都能说得清楚。近年来,有关方面对太湖的治理工程确实可谓是决心大,投入也大。2005年的时候,太湖一期治理工程落下帷幕,总共投资约人民币100亿元。巨大的投入收到的成效却十分微薄,这该谁来承担责任呢?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各方面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大谈特谈自己是如何如何重视,说得头头是道。然而,除了那5名对相关企业违法排污上“工作不到位”或“监管失责”以失职被处分的官员,在这些公开的宣言中,笔者没有见到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看来谁也不愿意包揽下污染了太湖的千古罪名。

  追本溯源,翻开地图看一看,注入太湖的河流多达170多条,每天大量的工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都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河网进入太湖。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就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而沿这些河流沿线的政府部门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可这些地区的水质如何、生态情况如何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太湖流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0.4%,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的水资源问题日趋严峻。早有学者指出,要真正解决太湖流域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其中最关键的是要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从配置、节约、保护、治理、开源五个方面上下功夫。针对太湖流域内河流密布的特点,应从源头上控制。有专家提出“控、治一体化”指导思想,并建议:

  ——优化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模式和产业结构,开展以污水深度处理为重点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有效控制源头污染排放;

  ——开展河网生态修复与水利调度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研究,提高河网自净能力,大幅削减武进港、直湖港和梁溪河三条河流的入湖营养负荷;

  ——开展湖湾及其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逐步恢复湖泊自然生态系统的机构与功能;

  ——进一步开展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综合集成与示范工程长效运行机制研究,确保供水安全;

  ——开展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与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实验示范研究,形成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和长效管理机制。

  笔者以为,这些建议是可取的,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中协调管理是关键,搞清楚各自的责任,落实就是顺利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