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提草原--上帝献给哈萨克人的震撼之美


 “每一张都可以当作(电脑)桌面”,当我将从那拉提草原拍摄回来的照片炫耀给同事们看时,同事们简直被震撼了。但我还是忍不住重复着同样的话;“这些照片很难表现那拉提的变幻之美、博大之美、震撼之美,随便按下快门就是一张明信片不只是在欧洲,在那拉提就有,如果不亲眼目睹的话,用任何镜头都不能表现出那拉提的美”。

    或许是生于农村的缘故,或许是儿时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影响使然,总是对广阔、博大的自然美景情有独钟,而对于有着过多人工雕琢成分的城市园林,比如济南的趵突泉、苏州的拙政园,总是不能细细品读,总是认为他们是属于晨练的老人们。即使强迫自己去欣赏,除了拍摄几张特写外,几乎没有可以拍摄的――镜头一拉,取景框内不是游客就是近在咫尺的楼市森林――照片不是对美的解读,而好像是表达某种对比。或许我还没有罗丹所说的那种境地;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

    曾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游历了中国沿海海岸,曾经在一年时间里走遍了国内几大沙漠,今年我把最向往的留给草原。

    年初,翻阅国家地理杂志,早已对我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了然于心,呼伦贝尔草原、伊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川西草原、那曲草原、祁连山草原,每一个名字都令我魂牵梦绕。就像阅读一本心仪的好书或杂志先习惯性地从后面看起,这一次,我首先选择了最遥远的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除了地理位置上的特殊外,选择伊犁那拉提草原还有些许历史的缘由:康熙评定准格尔部、林则徐被发配至伊犁……

    伊犁草原是一个泛指的地理概念(坐落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其实很难说清楚伊犁地区到底有多少草原,著名的就有那拉提草原、巩乃斯草原、昭苏草原、唐布拉草原等。如果从那拉提草原腹地沿217国道翻过天山就到了著名的中国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只不过后者不属于伊犁地区罢了。

    在中国地图上,伊犁在雄鸡尾部,著名的伊犁谷地处于南天山山脉和北天山山脉之间(中间还有海拔相对较低的中天山山脉)。南、北天山向西不同方向的开口,形成了夹角约30°的“八字形”地形。特殊的地形拦截了从西面吹来的湿润水气,在迎风坡和山麓形成“地形雨”,从而在伊犁谷地出现了大片的绿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伊犁草原。

    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出发,沿北天山山脉下的公路一直往东走,路两边一会儿是修长的白杨,一会儿是大片、大片的向日葵;一会儿又变了另一种景致:左边是绵延起伏、绿草覆盖的北天山,右边是如茵般的草地,草地上还有“九曲十八弯”的河水散漫地流淌着,迎着早上的太阳闪着粼粼波光。间或遇到哈萨克人“目中无车”地赶着羊、骑着马,却没有一点儿城市堵车的烦躁,只有田园诗般的和谐之美。

    当我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时,导游告诉我:“不用拍,到了那拉提那儿都能拍”,于是我静下心一路欣赏者。车子走了300多公里后就到了那拉提草原。那拉提草原位于伊犁谷地的巩乃斯河谷,也就是南、北天山的交接处,属于伊犁草原最美的一处。可能大凡最美的都在最遥远的地方,比如西藏、比如新疆,比如伊犁、比如那拉提!

 


    进入那拉提景区,车子停了下来。迫不及待地下车四处张望,巩乃斯河的河水急促了许多,在芦苇丛生的河谷里肆意地流淌,许多野鸭和不知名的小鸟飞来飞去,间或有稀疏的胡杨在河谷里守望者、俯视者,以致我几乎产生了错觉: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的胡杨原来也不仅属于沙漠,还属于水草肥美的绿洲。从河谷转向另一边的草原时,我简直被那拉提草原的美所震撼了,震撼的竟然没有兴奋,只有严肃,严肃的甚至感觉到了脸部肌肉在抽搐――大片的草原上生长着疏密均匀的野油菜花,绿绿的,黄黄的,绿得发光,黄得透亮。不远处,绵绵起伏的山坡上遍布绿被般的草,恰到好处的距离和坡度正好将满山的绿色送入视野。端起相机,我竟然不知道怎么拍了,只是啪、啪地按着,反正都是经典。
 

    尽管已经被美景所陶醉,但是还是没有忘记“越远越美”的信条。进入景区接到处后,租了辆越野车就向那拉提草原腹地出发了――越野70多公里,进入那拉提最美的地方。
 
 
 
 

    沿着巩乃斯河谷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隔几百米就是被泥石流冲毁的路段。河谷两边都是被绿草和雪岭云杉覆盖的山坡,中间时遄急的巩乃斯河水。看着司机师傅沉着冷静地开着车,彼时我真地明白了什么是“驾轻就熟”。顾不得剧烈的颠簸,我还是贪婪地欣赏着,脚下的、头顶的、远处的、远处的,简直目不暇接。在禁不住诱惑时,就请师傅下车啪、啪地拍。


    车子走了十几公里后,路面渐渐平坦了,但起伏、急弯多了。好像是故意捉弄人,每一次起伏,每一次拐弯,都是更美的风景。高处下望,白云缭绕,绿草如茵,云杉就像跳动的音符一条条、一片片;往地处看,溪水潺潺,瀑布入练,牛羊在山坡上或低着头吃草,或散漫地趴着,白色的帐篷袅袅地生着炊烟。每一次拐弯,或者是小于90°的峡谷溪流,或者是大于270°的层峦叠嶂。我不停地叫着“停车”,司机师傅也很配合,只是几次善意地提醒“前面的更美”。一路走来,我相信师傅说的没错,只是每到一处更美的地方我还是忍不住下车拍个不停。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终点,一个哈萨克家庭的牧场。


    伊犁之所以称之为哈萨克自治州就是境内主要以哈萨克民族居多。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骑上小伙子递过来的马缰,我迫不及待地跃上了马,两腿一夹就冲进了草地。如茵如毯的草地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远处山坡上是成群的牛羊,似一把把真珠散落在草地上,与湛蓝的填空、洁白的云朵共同构成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此时,我真的开始兴奋了,大声地呼喊者、大叫着,与远山的回音呼应着,平常低沉的嗓音顿然嘹亮了许多,清脆了许多。下了马,我一下子匍匐在了草地上,嗅着花香和草汁的味道。翻身,仰望天空,一直秃鹰在不高处盘旋着、翱翔着,天空蓝得透明、细腻,分辨率足有1000万像素。

 

 

 

 


    一会儿,小伙子气嘘嘘地赶过来了,担心的表情衬托的更加朴实、憨厚了。我一边走,一边不停地拍照,草地上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花竞相开放着,简直美不胜收。走到近处的坡顶处,放眼望去,看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看着远处山坡上散落的牛羊、马群,看着坡谷点缀着的毡房,看着山顶上如白纱般的云朵,看着与草地突兀地、零距离地连接着的雪岭云杉,我方感觉关于“美”的语言是多么的贫乏,相机的取景框是多么的狭小。此时,我有进一步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变幻之美、博大之美、震撼之美。望着起伏的草地和突兀的云杉林,我感觉就像置身于高尔夫球场中。是不是球场设计师来过那拉提并受到了那拉提的启发,还是那拉提就是上天赐予的一块几百平方公里的高尔夫球场?不,那拉提不是高尔夫球场,那拉提是纯洁的、天然的。


    与小伙子骑着马边走边聊。他家里有六口人,每年夏季在这儿放牧,冬季回到伊宁市,每年收入三、四万元,属于当地的中上游收入。他问我从哪儿来,并告诉我哈萨克人可以生三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叫“还子”,也就是要给父母抚养,第二、第三个还是才属于自己的。我理解这应该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报恩吧:结婚后等于自己离开了父母,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就还给父母一个孩子。他还告诉我那拉提的来历:“那拉提”是蒙古语“太阳”的意思。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直蒙古部队翻越北天山向伊犁进发,时值春日,山中却风雪交加,饥寒交迫的这支部队爬行着、爬行着。不料当翻过最高的山岭后,眼前顿现一篇繁花似锦、世外桃源般的如茵草原,草原上溪流淙淙,仿佛一派传说中的江南景象。这时正好云开日出,万丈光芒洒落在草地上,绝望重生的官兵们大叫“那拉提,那拉提”,于是就有了那拉提这个地名。


    尽管在来以前已经了解了那拉提的来历,而且在路上也已经听导游讲了,但我还是认真地听着,仿佛自己的心灵已经融入了那拉提草原。


    赶回伊宁时时已是晚上十点钟了,但地处西北边陲的伊宁市夜幕才刚刚降临。一个人坐在路边烤串摊,喝着啤酒,吃着喷香的馕夹肉串,与两位维吾尔族人攀谈着,仿佛忘了一天的疲乏,回到了纯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