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创造的奇迹:中国芯
记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邓中翰
文/李罡
中星微已经成为一个中关村的神话,它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开拓了一条金光大道,也成为众多回国创业的海外学子的一个值得效仿的楷模。在提倡中国创造的同时,一个年轻的公司诞生了,但是在它光辉灿烂的成功背后,也有些困难绵延至今,依然缠绕着这个年轻而生机勃勃的公司。作为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领军人物,邓中翰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他20世纪80年代从南京师大附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上学期间,他就尝试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解释地质问题,论文曾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
1992年,邓中翰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留学。他是大家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之一,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娱乐,甚至电视都不看。到第5年毕业时,竟一连取得了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成为该校建校130年以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学者。真正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是到美国人才汇聚的硅谷闯荡。邓中翰有幸参与研发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中央处理器。之后,IBM公司慧眼识才,把邓中翰接纳为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很快,多项发明专利的诞生证明了他们选择邓中翰的决策有“超值回报”,邓中翰因此获得“IBM发明创造奖”。当他领衔在硅谷创建一家集成电路公司时,他已经是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引人注目的人物,很快使公司的市值超过1.5亿美元。
1999年9月底,邓中翰受国务院之邀回国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10月,邓中翰和来自郎讯贝尔实验室的张辉、惠普的杨晓东等人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与成就归国创业,成立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星光中国芯工程”中星微董事长邓中翰博士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接见式启动。北京市政府积极支持“星光中国芯工程”,立项、注册、办照、招聘人员,各种手续一路绿灯,中星微电子顺利落户中关村高科技园区。
“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年仅36岁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邓中翰,1999年离开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率领以留学归来高技术人才为主组成的团队,仅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在数字多媒体芯片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先后突破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300多项专利,相继推出“星光”1代至5代多媒体芯片,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实现销售3千万枚,以60%的市场份额名列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星光中国芯”打破了国外芯片生产的垄断格局,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
2001年3月11日,北京一个早春的星期天,中国信息产业的历史应该记住这一天。邓中翰和伙伴们奋斗一年多了,这一天委托加工的第一款芯片将从首都机场接回。没有人刻意通知,但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都早早来到公司等着。晚上23时多,当这款芯片成功地从实验设备中清晰地展现出数据图像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我们成功了!”尽管这是预料中的结果,但当它真的来临时仍是这般令人激动。“星光一号”作为第一枚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成功实现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为三星、飞利浦等国际知名品牌视频摄像头采用。到2002年底,在国内外市场的销售量突破百万枚,“中国芯”实现走向世界。
2002年4月,“星光二号”问世,实现声像同步,进入了可视通信应用领域,在抗“非典”期间,这套可视通信系统曾被用于小汤山医院救护工作。
一个月后,集拍摄、二维及三维图形、智能图像处理为一体的"星光三号"开发成功,并迅速被日本富士通用于全球第一个手机控制机器人的眼睛图像采集处理。
当年年底,研发成功的“星光四号”拓展到移动通讯系统,其低功耗、高画质、支持多种手机接口的特性,被国内外多种知名品牌手机相中,波导推出的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具有核心芯片技术的彩信手机就是“星光中国芯”在支持。“星光中国芯”为进一步带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彩信手机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核心作用。
而到2003年6月,“星光五号”更完美地实现了与手机、移动存储和数码相机的有机结合,称得上是一颗集大成于一身的功能强大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并成为中国电信指定的惟一标准芯片方案。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手机彩信、和弦铃声,都是“中国芯”众多功能之一。
百万门级“星光”多媒体芯片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使只有纽扣大小的小小芯片,承担起图像传感、彩图处理、存储控制、图像压缩、图像交流等众多功能,还要低功耗、高画质。我们用的手机功能在不断增多,但耗电量却没有成倍增加,实际就是高品质芯片的功劳。
邓中翰坦言:“瞄准市场空白而不是填补技术空白,把数字多媒体芯片核心技术推向整个行业,让'中国创造'真正走向世界,是‘中国芯’的一大特色。”
如今,即使你使用的是"纯正的"国际知名品牌电脑、手机或其他现代化办公电器,都有可能是“中国芯”的用户,罗技、创新科技、惠普、三星、飞利浦、富士通及波导、联想、同方等,都信赖地把“中国芯”作为首选或重要选择。
“星光中国芯”属于我们的祖国
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将“星光中国芯”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几代中国集成电路工作者的梦想,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引领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和成功范例。
谈到中星微团队,邓中翰每每如数家珍:副总指挥张辉博士对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技术和超低功耗振幅电路的贡献,副总指挥杨晓东对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的贡献,副总指挥金兆玮对单晶成像嵌入系统的贡献,副总指挥张韵东参与高品质图像处理的研发,还有芯片设计总监朱军、首席图像科学家俞青也各有建树。从中不难看出邓中翰对同伴的贡献一直铭记在心。
在邓中翰众多的照片中,他最喜欢的是坐在办公桌前照的那一张,因为,他的旁边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说,我们团队都是“海归”,当初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回来,爱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这不是唱高调,只有到了国外,你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国心”,我们都不甘心在硅谷、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
曾研究设计芯片长达9年之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王选仔细研究了邓中翰和他的伙伴成功的经验,深有感慨地说,过去曾有人说一批优秀的中国人在一起就要打架,还说日本人善于下围棋,团结一致,牺牲个别棋子求得全局的胜利;美国人善于打桥牌,跟对家进行密切合作战胜别人;中国人爱打麻将,孤军奋战,看着上家,防着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现在完全变了,中星微的总指挥、副总指挥都是各有专长的一批优秀人才,能够很好地团结奋斗,说明中国已经彻底改变了只会打麻将的作风,而且非常善于打桥牌,跟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评价对于邓中翰和他的伙伴是很贴切的。
从去年开始,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又投入到以移动多媒体应用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旨的“星光奥运计划”当中。去年底,令人注目的“星光移动一号”已经诞生。展望未来,邓中翰充满信心:“我们曾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但自始至终我们都相信,国内的大环境很好,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指导,让我们放手干,有了这样的支持,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回国的选择不会有错!”
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在继续奋斗,“星光中国芯”属于祖国! 邓中翰和他的海归团队,正是因为有一颗颗滚烫的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心”,才能生产出辉耀世界的“中国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