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夺金,2006年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称王,刘翔成为110米栏历史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纪录于一身的选手。
这些都是刘翔的“果”,哪些是刘翔的“因”,现代人都有一个毛病,重“果”不重“因”,没有因那有果啊,没有好因怎得好果,没有良好的过程,任何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关键,刘翔的成功成功复制了,而且复制很多次,为什么能成功复制,刘翔背后的“刘翔科研组”应该是不为大众所知的答案的一部分。
刘翔背后有一支由五六个人组成的科研队伍叫“刘翔科研组”,他们专门为刘翔做科研工作,被刘翔亲切地称为“翔之队”。这支“翔之队”通常在刘翔睡觉的时候上班,分析刘翔训练和比赛的各项数据,他们还经常分析刘翔对手的情况,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说起自己的工作,“刘翔科研组”组长李汀先生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打个比方,竞技体育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具体到110米栏,孙海平教练是指挥官,刘翔是突击队员,而我们科研小组是参谋部,就是要收集情报,掌握敌我的情况,然后向指挥官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制定作战计划。科研其实就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支持和保障。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记录、收集教练员用肉眼看不到、感受不到的情况,也就是用仪器来观察运动员的状态,并且收集相关数据,这叫技术诊断。比赛和高强度的训练课我们都要去收集相关资料,一周至少两次的大强度训练我们必须要到场。”
“翔之队”通常都是在刘翔睡觉的时候上班。“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用家用DV机拍摄刘翔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并将画面传入电脑,对刘翔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刘翔的跨栏角度和跨栏周期等数据,再交给孙海平教练,以掌握刘翔的状态。”刘翔上午训练结束后,科研小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用电脑做分析。当最终的结果被刻制成光盘的时候,刘翔正在自己的房间午睡。下午训练时,孙海平就能拿到刘翔最新的资料。如果是下午训练,科研小组就晚上加班,第二天一早,光盘就能送到孙海平手里。“在出发雅典前的最后一堂训练课上,刘翔在无助跑状态下跑出12秒90的成绩,但通过孙海平与我们对种种数据的分析,得出状态高潮过早出现的结论。果断决定在出发前增加适量的负重训练给刘翔‘降温’,从而确保刘翔将最佳状态调至奥运会决赛。”
作为突击队员的刘翔,因为有了指挥官——教练孙海平,有了参谋部——刘翔科研组,所以能屡战屡胜,越战越勇。这很容易让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一门心思想成功、成名的人,想成功、成名很可爱,但是我们首先要思考几个小问题:第一,自问一下自己是“刘翔”吗?具备成功人必须具备的质素和拼力吗?第二,自问一下自己有一个像“孙海平”教练那样的指挥官或者导师吗?别以为老板就是你的指挥官,有时候他们最多算是自己欲望的指挥官,你的指挥官终究要你自己去寻找,有时候可能是一本书,有时候可能是一句话,有时候可能是一个你从来没有见过的“过路人”,如果没有就是一个问题。第三,自问一下自己有一个像“刘翔科研组”那样的参谋部吗?有人帮助你去研究环境的特点、你的特点、周围人的特点、你事业的特点,然后再把这所有的特点进行嫁接和发扬发动一个新的你呢?如果这三个小问题你的回答都是没有,你想所谓的成功、成名我的回答就是没门,没有门,走不通。
什么是名人?有名的人就是名人。什么是有名的人?有名的人就是有名字的人啊。这样说来,世界上每一个有名字的人都是名人了。作为名人,就应该有一份质量和气度,有一个规格和层次,起码应该有个“科研组”吧?
“你之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