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宁愿贫穷’也要‘保持尊严’


  德谟克利特说过:‘保持尊严地忍受贫穷的,是贤智之士所固有的特性’;我们中国人实际就是一般的人,也会‘宁愿贫穷而要保持尊严’;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正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观念,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才有‘穷大方’之说;它是说我们贫穷的人才是最大方的,他(她)愿意倾其所有而招待你;这就是中国的穷人。

  正因为这样,中国古往今来的‘做善事’都很讲究方式方法;很少有把穷人公布于众而帮助的,如我们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就是我们富人如何帮助穷人的典范,因为它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行为。

  今天,我们社会还存在贫富差距;按邓小平的原则是‘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帮助贫穷的人共同致富’。可惜的是,我们这些‘先富起来的人’自己对社会并不感恩;所以他们对待贫穷者的态度是‘施舍’而不是平等地帮助。如我们有些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人,就要求被资助者对自己感恩;结果使被资助者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因为我们中国人是‘宁愿贫穷也不愿意别人同情’的人。

  我们不会忘记,香港的一些慈善家;他们的善举是筹建学校,解决整个学校学生的读书;他们同样也要求学校帮助那些特别贫困的学生,但他们却从不要求公开那些是特别贫困的学生;使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状态。

  我们应该记得‘家有儿女’的小雪帮助同学的故事,她们为本班的贫困同学送衣服和钱的事;结果是同学之间的矛盾激化。因为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同情行为,而我们社会绝大多数贫困生是不希望自己的身份公开。在外人看来这没有什么,可当事人却失去了‘自信和坦然’;如我们中国人见到的乞丐,他们能有‘自信和坦然’吗;现在除了职业乞丐外,很多比他们贫穷的中国人都不走这条路;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是‘宁愿贫穷也不愿意失去尊严’;这就是中国贫困学生不愿意公开身份的原因。他们不是不感恩,宁可在内心感恩;也不愿意公开身份而感恩。而我们这些贫困的大学生,更多的却是以后对社会的感恩;因为他们的‘尊严’使他们有这个想法。

  中国人太‘倔强’,这是外国人对我们中国贫穷者的评价;是啊!当初全面下岗,多少人宁愿下岗也不愿意失去尊严;如我原来的单位,有位女工很漂亮;单位负责人想把她变成自己的情妇,结果她宁愿下岗而不愿意受辱。我们武汉市一家钢铁企业有位民主党派人士,一直是本单位领导‘以权谋私’的爆光台;在下岗的大潮中,单位安排他下岗到操作岗位工作;他拒绝了,因为他是一个高级经济师;在当时下岗只有380元/月生活费,而在单位最少也有5000元的月工资的前提下;他宁愿下岗到社会,而不愿意在本单位受辱;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是他们才具有‘正直’的品德。

  是啊!‘人’字是一个支撑的字,所以任何人都会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而任何人也会有帮助别人的时候。它不在时机,而在于你自己的心态;以‘平等’的心态去帮助别人,别人会由衷地感谢你。如果你是俯视或鄙视的角度帮助别人,别人能不知道吗;这是帮助别人能接受吗,估计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挫折使有些人成功;却又使一些人沉沦。

  我们不能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如乞丐一样,对每一分钱都是感谢;因为他们那也是‘言不由衷’的表达,而中国人都喜欢在内心里铭记;而不是全部是外在的语言形式表达,因为这种表达可能损害了自己的‘自信和坦然’。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放弃尊严;而愿意始终守着自己的贫穷,因为贫穷使他们脊梁是挺立的;而放弃尊严将是一辈子内心的痛苦。

  有外国朋友问我:‘为什么中国人都要看别人的脸色而做事’,我无法回答;因为我们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民族,既有不愿意放弃尊严而贫穷的;还有‘有奶就是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