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牌建设与管理,现在各种理论、流派纷呈,很多不同的说辞。国外舶来的理论被或生吞或肢解,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症”,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所适从。
有没有一种品牌建设与管理手段、一种理论和方法体系,既便于中国本土企业主尤其是中小企业主理解与掌握,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检视各种不同品类的成功品牌,它们似乎都具有“人”的个性和气质,带有强烈的人性化色彩、人性化特征,可以据以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
虽然说目前所见的专业书籍或个别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对于“品牌人性化”有一些相关论述,但似乎没有把“人性化品牌”作为一种品牌打造、品牌管理的手段,并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与操作方法。那么有没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理论与方法?
品牌与产品面对的是人,打造品牌的过程,和培育一个人有诸多相通之处。比如,“超女”比赛的过程,其实可以看作是各个参赛选手打造个人“品牌”的过程。最后获得极高支持率、以绝对优势取得全国总冠军的李宇春,成功树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关注过比赛过程的人大概会感觉到,李宇春的成功,并不完全是因为她的才艺有多么好,唱功有多么棒,做人的成功,可能是她成功的真正原因。鲜明的个性、率真的性格、不加掩饰的真情流露……处处张扬着人性的光辉。
品牌打造的过程,就是品牌与“人”、与消费者的沟通过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个性与品味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什么样个性与品味的品牌;而针对不同特质的人群,品牌也顺应其特质,使自己具有某一类人的特质,以迎合消费者。这是一个双向的、互为因果的动态过程。
能不能把品牌的人性化打造上升到战略的高度,以“人性化”为核心,参照各种具体理论与执行手段,总结、提炼出一套品牌打造的新模式?简单说,就是把“品牌”当作一个“人”来培养,按部就班,通过不同阶段的传播,赋予、加强其人性化特质。
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道不同,理却相同。
如果能够把各种驳杂的品牌打造、管理的理论和操作手段熔汇一炉,置入“品牌人性化”的理论体系之中,把“人性化”作为品牌打造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不是能够便于理解、掌握和执行?有没有形成一套新的品牌打造模式的可能?这个方向有没有深挖下去、研究下去的价值?如果能,需要做哪些相关的研究?
这些问题,有赖于相关的专家学者做进一步判断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