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抛售美元看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博弈
关键词:中国抛售美元资产中美经济博弈美元降息
进入2007年,中美贸易纷争山雨欲来。继年初美国向WTO提起针对中国的申诉,及3月底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之后,6月13日,美国四名重量级参议员更联名提出一个草案,要求对“汇率失真”国实施一系列惩罚——明眼人都知道,其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周三报道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对媒体表示,中国可以把手中的13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变成“政治武器”,对付美国国会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报道还说,中国社科院的另一位经济学者(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所长助理)何帆也对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说,如果中国愿意,中国有能力通过抛售使美元崩溃。这篇报道还引述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的言论称,中国应把外汇储备作为针对美国的一个“谈判筹码”,即通过抛售美元的可能性,来对抗美国国会施加于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由此,该篇以“中国威胁采取抛售美元的‘核选项’”(Chinathreatensnuclearoptionofdollarsales)为题的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中国与美国的博弈,博弈双方都各自打着“小算盘”,其实美国早就已经在高处不胜寒了,美元的领导者身份也使得其疲惫很多。
笔者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与其说国家之间是在赛跑,不如说是在进行接力赛,这直接体现的就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由于加息而导致热钱涌入,并推动汇率升值。就如同一个很吸引眼球的体育明星,观众总是希望看到他跑得越来越快,至少是跑得一直很快,当他慢下来,就是要接棒的时候了,再转交给另一个选手,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国家与国家在利益上也一直在博弈,先来看美国!
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但长时间领跑,早就累了,长期的“双赤字”与高利率已经使美国人在很多领域吃不消了,受到来自房地产与制造业的压力尤其明显,而最近逐渐演变的就是“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骨牌效应,这效应首先在美国本土的股市中体现,逐步扩大到其它领域,再扩大到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股市。中国的股市由于尚处于牛市,而且从技术面上看是在震荡中反弹,加上投资者的热情支撑与一些更大的力量的推动,近期的指数持续提高并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5000点。
从经济周期而言,美元已经进入了一个降息周期,降息就意味着要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个国家。从自身利益而言,美国在选择“接棒者”的时候,自然是以中国为首选,至少会由于推高人民币汇率而抑制中国的出口,迫使中国从国外进口与对外投资,从而达到平衡贸易赤字的目的;同时美元资本流入中国的数额也是天文数字,而人民币升值会在投资方面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虽然中国也在限制QFII的准入,毕竟人民币升值是会让热钱的投资者得到收益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持有1.33万亿的外汇储备,其中美国国债就高达9000亿,那可都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是此消彼长的问题,美国算准中国不会轻易抛售美元而使得中国的美元储备逐渐“缩水”。从政治而言,布什政府承担的国内压力也会由于推动人民币上升而得到缓解。
再来看看中国!
中国政府要抛售美元的传闻来自于美国会对中国贸易的制裁案,而且据说那个议案被布什总统否决过一次,而假如再度提案,布什也将无奈地通过那一议案,而对中国进行贸易的制裁最直接的无非是从保护美国的“民族制造产业”的角度出发。
但笔者认为抛售美元言论不仅是针对制裁案的,而更大的程度在于敦促美国不要过早地进入减息周期。外汇储备与美国国债已经成为中国外汇方面的巨大包袱,特别是美元开始进入降息周期的阶段。因为降息意味着美元的进一步贬值,更意味着人民币的更快升值,一升一贬之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价值将有极大折扣,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又对出口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情况自然是中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的。
迫于高利率与次级抵押贷款的压力,美国进入降息周期是迟早的事;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仅仅是快慢的问题,偏赶上奥运会与世博会,中国经济在4%左右的通货膨胀的基础上,GDP依然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更何况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在2007年度将再度加息1-2次,2008年还会加息2次以上,在这个时候抛售美元,等同于明知道连个响都听不到,而又无奈地将美元资产往水里扔。
笔者认为,中国政府是绝对不会期望这个周期缩短的,毕竟1.33万亿的美元资产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抛售完成的,即使抛售也需要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悄悄地进行,大张旗鼓无异于打草惊蛇。所谓抛售美元,将外汇储备作为政治谈判的筹码,仅仅是学者们的一相情愿,大家都很清楚,想撤军的时候加灶才是符合中国的兵法真谛的,越是高调宣扬就越不会有实质性行为。那无非是一种威慑罢了。
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中国在这个时候抛售美元,定会造成国际金融局势动荡,而这的行为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充其量是一种威慑!那意思是说:小心——别把我逼急了!现在看来,这至少有一些效果的,至少在8月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上,延缓了降息时间的到来。
同时,美国的贸易制裁也是在警告中国:再不加快人民币升值,就不要怪我要采取动作了!
这就是将双方的博弈更加明确化与公开化,也是时间上的竞争。
美国不会无限期地让中国一直准备下去。媒体报道中国威胁抛售美元资产作为对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报复,布什总统称这是"蛮干"。笔者也认为,相比于抛售美元资产,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鼓励进口、去海外投资、比如对DFII的限制与QDII的逐步放开,等等。中国作为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那么美国完全可以将中国政府当成是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国,是庄家,当庄家有抛售的言论与实际行为,都会对那些“散户”国家与基金指明一个方向,抛盘的逐步增加会让美元带来恐慌性的抛售,不管是控制损失还是从保障稳健的角度出发,都是不理智的。
鉴于中国经济关系之密切,特别是人民币和美元的挂钩关系,“抛售美元资产”正如报道引述夏斌所说的“核选项”,可以作为威胁手段,却未见能实际使用。
虽然中国政府未必真的会抛售美元资产,美国也未必会通过贸易制裁法案,但我们还可以看到政客与资本、媒体与学者之间更深层面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根本而言,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政客与资本之间的博弈,而媒体与学者是博弈中的棋子。政客代表的是国家政策,制订准入与意志的问题,政客往往用媒体之间微妙的关系来玩一些文字游戏。与政客的实际选择是由当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性格所决定的。对政客与对资本的分析要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不仅对其所处的阶段性利益有所分析判断,更需要对其性格有所研究。
其次,学者或者代表政客的利益,或者代表资本。学者的一时信口开河并不能代表老谋深算的政客,媒体断章取义的误导往往会激起轩然大波,而所谓威慑力就是依托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与效果。而学者一向以谨言慎行而著称,尤其是在被公认代表政策导向的学者,就更不愿意多说话了。
我们不妨来注意学者们的措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北京的外汇储备“应该”作为和美国谈判的筹码,中国社科院官员何帆则更进一步透露北京“有引爆美元崩溃的能力”。一旦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中国央行就会被迫抛售美元。
第三,媒体代表的是市场,自然也会承担双方的倾向性分析,既可以体现资本的利益,也可以充当政客的喉舌。媒体之间的竞争往往是注意力与吸引力之间的竞争,在对言论与事件本身不能决定其真实含义的时候,往往会按照媒体的推导而做出危言耸听的解释,那解释就是小事放大,大事变得轰动。
由此看来,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界被媒体界迷惑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今后也就不会轻易被迷惑了。
贾春宝
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首创“B2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COO
•龙马(中国)法务传播网www.lawmarchina.com,CEO
•
•电话:13269258122
•MSN:[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关键词:中国抛售美元资产中美经济博弈美元降息
进入2007年,中美贸易纷争山雨欲来。继年初美国向WTO提起针对中国的申诉,及3月底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征收反补贴税之后,6月13日,美国四名重量级参议员更联名提出一个草案,要求对“汇率失真”国实施一系列惩罚——明眼人都知道,其主要针对对象是中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上周三报道说,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对媒体表示,中国可以把手中的13300亿美元外汇储备变成“政治武器”,对付美国国会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报道还说,中国社科院的另一位经济学者(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所长助理)何帆也对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说,如果中国愿意,中国有能力通过抛售使美元崩溃。这篇报道还引述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的言论称,中国应把外汇储备作为针对美国的一个“谈判筹码”,即通过抛售美元的可能性,来对抗美国国会施加于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由此,该篇以“中国威胁采取抛售美元的‘核选项’”(Chinathreatensnuclearoptionofdollarsales)为题的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
中国与美国的博弈,博弈双方都各自打着“小算盘”,其实美国早就已经在高处不胜寒了,美元的领导者身份也使得其疲惫很多。
笔者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与其说国家之间是在赛跑,不如说是在进行接力赛,这直接体现的就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由于加息而导致热钱涌入,并推动汇率升值。就如同一个很吸引眼球的体育明星,观众总是希望看到他跑得越来越快,至少是跑得一直很快,当他慢下来,就是要接棒的时候了,再转交给另一个选手,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国家与国家在利益上也一直在博弈,先来看美国!
美国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但长时间领跑,早就累了,长期的“双赤字”与高利率已经使美国人在很多领域吃不消了,受到来自房地产与制造业的压力尤其明显,而最近逐渐演变的就是“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骨牌效应,这效应首先在美国本土的股市中体现,逐步扩大到其它领域,再扩大到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股市。中国的股市由于尚处于牛市,而且从技术面上看是在震荡中反弹,加上投资者的热情支撑与一些更大的力量的推动,近期的指数持续提高并将下一个目标锁定在5000点。
从经济周期而言,美元已经进入了一个降息周期,降息就意味着要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个国家。从自身利益而言,美国在选择“接棒者”的时候,自然是以中国为首选,至少会由于推高人民币汇率而抑制中国的出口,迫使中国从国外进口与对外投资,从而达到平衡贸易赤字的目的;同时美元资本流入中国的数额也是天文数字,而人民币升值会在投资方面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虽然中国也在限制QFII的准入,毕竟人民币升值是会让热钱的投资者得到收益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中国持有1.33万亿的外汇储备,其中美国国债就高达9000亿,那可都是中国人民的血汗钱!人民币升值与美元贬值是此消彼长的问题,美国算准中国不会轻易抛售美元而使得中国的美元储备逐渐“缩水”。从政治而言,布什政府承担的国内压力也会由于推动人民币上升而得到缓解。
再来看看中国!
中国政府要抛售美元的传闻来自于美国会对中国贸易的制裁案,而且据说那个议案被布什总统否决过一次,而假如再度提案,布什也将无奈地通过那一议案,而对中国进行贸易的制裁最直接的无非是从保护美国的“民族制造产业”的角度出发。
但笔者认为抛售美元言论不仅是针对制裁案的,而更大的程度在于敦促美国不要过早地进入减息周期。外汇储备与美国国债已经成为中国外汇方面的巨大包袱,特别是美元开始进入降息周期的阶段。因为降息意味着美元的进一步贬值,更意味着人民币的更快升值,一升一贬之间,中国的外汇储备实际价值将有极大折扣,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又对出口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种情况自然是中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的。
迫于高利率与次级抵押贷款的压力,美国进入降息周期是迟早的事;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仅仅是快慢的问题,偏赶上奥运会与世博会,中国经济在4%左右的通货膨胀的基础上,GDP依然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更何况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在2007年度将再度加息1-2次,2008年还会加息2次以上,在这个时候抛售美元,等同于明知道连个响都听不到,而又无奈地将美元资产往水里扔。
笔者认为,中国政府是绝对不会期望这个周期缩短的,毕竟1.33万亿的美元资产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抛售完成的,即使抛售也需要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悄悄地进行,大张旗鼓无异于打草惊蛇。所谓抛售美元,将外汇储备作为政治谈判的筹码,仅仅是学者们的一相情愿,大家都很清楚,想撤军的时候加灶才是符合中国的兵法真谛的,越是高调宣扬就越不会有实质性行为。那无非是一种威慑罢了。
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中国在这个时候抛售美元,定会造成国际金融局势动荡,而这的行为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充其量是一种威慑!那意思是说:小心——别把我逼急了!现在看来,这至少有一些效果的,至少在8月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上,延缓了降息时间的到来。
同时,美国的贸易制裁也是在警告中国:再不加快人民币升值,就不要怪我要采取动作了!
这就是将双方的博弈更加明确化与公开化,也是时间上的竞争。
美国不会无限期地让中国一直准备下去。媒体报道中国威胁抛售美元资产作为对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报复,布什总统称这是"蛮干"。笔者也认为,相比于抛售美元资产,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比如鼓励进口、去海外投资、比如对DFII的限制与QDII的逐步放开,等等。中国作为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那么美国完全可以将中国政府当成是美国政府的最大债权国,是庄家,当庄家有抛售的言论与实际行为,都会对那些“散户”国家与基金指明一个方向,抛盘的逐步增加会让美元带来恐慌性的抛售,不管是控制损失还是从保障稳健的角度出发,都是不理智的。
鉴于中国经济关系之密切,特别是人民币和美元的挂钩关系,“抛售美元资产”正如报道引述夏斌所说的“核选项”,可以作为威胁手段,却未见能实际使用。
虽然中国政府未必真的会抛售美元资产,美国也未必会通过贸易制裁法案,但我们还可以看到政客与资本、媒体与学者之间更深层面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根本而言,竞争的最高境界就是政客与资本之间的博弈,而媒体与学者是博弈中的棋子。政客代表的是国家政策,制订准入与意志的问题,政客往往用媒体之间微妙的关系来玩一些文字游戏。与政客的实际选择是由当时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其性格所决定的。对政客与对资本的分析要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不仅对其所处的阶段性利益有所分析判断,更需要对其性格有所研究。
其次,学者或者代表政客的利益,或者代表资本。学者的一时信口开河并不能代表老谋深算的政客,媒体断章取义的误导往往会激起轩然大波,而所谓威慑力就是依托媒体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与效果。而学者一向以谨言慎行而著称,尤其是在被公认代表政策导向的学者,就更不愿意多说话了。
我们不妨来注意学者们的措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北京的外汇储备“应该”作为和美国谈判的筹码,中国社科院官员何帆则更进一步透露北京“有引爆美元崩溃的能力”。一旦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导致美元的大幅贬值),中国央行就会被迫抛售美元。
第三,媒体代表的是市场,自然也会承担双方的倾向性分析,既可以体现资本的利益,也可以充当政客的喉舌。媒体之间的竞争往往是注意力与吸引力之间的竞争,在对言论与事件本身不能决定其真实含义的时候,往往会按照媒体的推导而做出危言耸听的解释,那解释就是小事放大,大事变得轰动。
由此看来,很大程度上是金融界被媒体界迷惑了。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今后也就不会轻易被迷惑了。
贾春宝
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首创“B2M”电子商务模式的芝麻客www.zhimake.com,COO
•龙马(中国)法务传播网www.lawmarchina.com,CEO
•
•电话:13269258122
•MSN:[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E-mail:[email protected]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