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周来:颠覆与创新


《颠覆》印象谈:颠覆与创新

 

卢周来

 

按:本文系青年经济学家卢周来先生写于2005422,因种种原因,《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简称《天下事》)正式出版时只摘发最后一段,也不是全部,先生在这里旗帜鲜明地高调肯定《天下事》“创造体系”。

 

面对先生不菲的评价,有人曾正色问曰:“这先生你什么人?”我无言以对,因为在此之前,我与先生仅仅“一面之交”——那是2002年同去朝阳区草场地开会在公交车上的一次邂逅,正见、足见、更见先生之难能可贵: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一直答应为欧阳君山的《颠覆》(注:《天下事》正式出版前做过一批样书,叫《颠覆——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一书写评,但始终感觉无从下手。其原因在于我发现:除非我再将全书的内容复述一篇,才能向读者交代清楚某些东西。而与其让我来介绍全书,还不如读者自己去阅读。因此,这里我仅谈谈我阅读这本书后留给我的强烈的印象。

 

印象一:这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作者宣称,这本书是对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应该算是一本经济学著作,然而,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现存的经济学体系或“范式”都无法容纳这本著作的内容,但从其内容似乎又可以看出:它几乎综合了所有现存的经济学体系或“范式”,无论是主流的还是异端的,保守的或是激进的。更要命的是,读完全书,它虽然讨论了“交易”或“组织行为”等经济学话题,但并没有讨论一般经济学理论所讨论的“市场均衡”这个最核心问题(注:后接受先生建议,引进“均衡”概念),而是探讨诸如人性、中西文化差异、民主等一大堆形而上的命题。所以,说这是一本经济哲学或社会学或政治学著作,也不为过。

 

印象二:在论证方式上,这本书算得上符合主流。它首先给出一个“逻辑原子”与一个公设,然而建立起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倒真符合主流经济学所谓的“奥卡姆剃刀”原则:从最简单地假设出发进行推演。只不过这里的“出发点”并非“理性经济人”,所谓的“逻辑原子”是:“我”就是“我”,人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一个公设即“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由此出发,作者一路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说将开去。正因为此,尽管翻开此书前被看似庞大的体系所吓倒,但因其可以回拆为最基本的公理,因而并不过分超出我们的常识可接受的范围:或者说,尽管可号称“颠覆之作”,但仍然是在边际上的创新。

 

印象三:最令人吃惊的大概是本书的逻辑。记得托马斯赫胥黎说过,“科学把普通人相信的东西系统化并加以整理……他们实用地从一条假设(其实也是常识)挪进另外一条(当心别掉到边沿外面去)。重大的科学突破也许是以幼稚的想法开始的,但好的科学会把它碾进连贯性的磨石,联系其他假设和观察以获得有益效果。”本书就是这么做的,君山从一个逻辑小心地挪到另外一个逻辑,而且逻辑与逻辑之间有畅通而近似密闭的通道。正因为此,看这本书,会感觉很压迫。因为你必须一气呵成读完,否则你每次都得从头钻这个“甬道”。不像一些经济学随笔集,可以“风吹开哪页就可以从哪页读起”。

 

印象四:我得承认,如果顺作者本人的逻辑,他的立论大抵都能成立,而且你一旦陷入其逻辑,甚至都无法反驳。我反复读君山这本书,试图理解他的逻辑起点,发现的确非常传统,非常中国。看过君山的书,我有一个理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能并非就是说人性自私,而是说社会起源于有主体意识的人;而所谓“为己”,绝对不是呈“口腹之欲”,而应是所谓“立功、立言、立德”,即在社会中赢得认同,君山所谓的赢得别人对“我”的“注目礼”;但要真正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却必须超越“小我”,必须贡献于社会。所以,《颠覆》一书开篇引子为“天诛地灭”,就是从“我”出发;而结论却命名为“人不为己”:即为了“我自己”,必须“不能为我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其行为选择只想着满足一己私欲的人,最后肯定无法实现个人“立功、立言、立德”的价值。君山一书从“小我”(天诛地灭)出发,最后回到“大我”(人不为己),足见其逻辑的圆融。

 

印象五:在“创造体系”已成为学界笑话的时候,君先生的确创造了一个体系!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此前对君山兄的足够尊重,我也许会将这样一本奇怪的书视为又一个江湖术士的无稽妄言而放在一边,根本不会看。但正因为事先的尊重,所以想君山的书肯定有其价值。看完后,不仅为其逻辑的缜密而叹服,还为其雄心壮志而叹服。在当下中国这个因信任的缺失而越来越“无根”的社会中,君山试图另辟蹊径,以经济学为表,以人生、道德、文化等为里,想以此书为中国人找回传统,这种勇气与胆识值得我们所有的学人学习。

 

 

链接:卢周先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