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印象谈:颠覆与创新
按:本文系青年经济学家卢周来先生写于
面对
一直答应为
印象一:这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作者宣称,这本书是对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应该算是一本经济学著作,然而,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现存的经济学体系或“范式”都无法容纳这本著作的内容,但从其内容似乎又可以看出:它几乎综合了所有现存的经济学体系或“范式”,无论是主流的还是异端的,保守的或是激进的。更要命的是,读完全书,它虽然讨论了“交易”或“组织行为”等经济学话题,但并没有讨论一般经济学理论所讨论的“市场均衡”这个最核心问题(注:后接受
印象二:在论证方式上,这本书算得上符合主流。它首先给出一个“逻辑原子”与一个公设,然而建立起庞大的知识体系。这倒真符合主流经济学所谓的“奥卡姆剃刀”原则:从最简单地假设出发进行推演。只不过这里的“出发点”并非“理性经济人”,所谓的“逻辑原子”是:“我”就是“我”,人是围绕“我”的一种圆运动;一个公设即“我”这一圆运动的圆心是别人对我的“注目礼”。由此出发,作者一路纵横捭阖,旁征博引,说将开去。正因为此,尽管翻开此书前被看似庞大的体系所吓倒,但因其可以回拆为最基本的公理,因而并不过分超出我们的常识可接受的范围:或者说,尽管可号称“颠覆之作”,但仍然是在边际上的创新。
印象三:最令人吃惊的大概是本书的逻辑。记得托马斯•赫胥黎说过,“科学把普通人相信的东西系统化并加以整理……他们实用地从一条假设(其实也是常识)挪进另外一条(当心别掉到边沿外面去)。重大的科学突破也许是以幼稚的想法开始的,但好的科学会把它碾进连贯性的磨石,联系其他假设和观察以获得有益效果。”本书就是这么做的,君山从一个逻辑小心地挪到另外一个逻辑,而且逻辑与逻辑之间有畅通而近似密闭的通道。正因为此,看这本书,会感觉很压迫。因为你必须一气呵成读完,否则你每次都得从头钻这个“甬道”。不像一些经济学随笔集,可以“风吹开哪页就可以从哪页读起”。
印象四:我得承认,如果顺作者本人的逻辑,他的立论大抵都能成立,而且你一旦陷入其逻辑,甚至都无法反驳。我反复读君山这本书,试图理解他的逻辑起点,发现的确非常传统,非常中国。看过君山的书,我有一个理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能并非就是说人性自私,而是说社会起源于有主体意识的人;而所谓“为己”,绝对不是呈“口腹之欲”,而应是所谓“立功、立言、立德”,即在社会中赢得认同,君山所谓的赢得别人对“我”的“注目礼”;但要真正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却必须超越“小我”,必须贡献于社会。所以,《颠覆》一书开篇引子为“天诛地灭”,就是从“我”出发;而结论却命名为“人不为己”:即为了“我自己”,必须“不能为我自己”。在这个社会上,其行为选择只想着满足一己私欲的人,最后肯定无法实现个人“立功、立言、立德”的价值。君山一书从“小我”(天诛地灭)出发,最后回到“大我”(人不为己),足见其逻辑的圆融。
印象五:在“创造体系”已成为学界笑话的时候,君
链接:卢周来先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