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官员对媒体说,“房价上涨是世界趋势”。这句话让开发商欢欣鼓舞。为什么总有人为不断“狂飙”的房价寻找合理化理由呢?开发商更是嚣张到不可一世,调控一次涨一次,欢迎“调控”。这哪里是调控,分明是“调戏”。房价不断上涨难道真是天经地义?
“人人买房是错误的”,政府保证人人有房住,不是保证人人买房子。这似乎成了不少官员的经典台词,表面上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龙永图对此观点的突出贡献是运用了国外的数据,西方国家六成人租房,买房子的也就三四成。而不久前,美国专家在北京彻底粉碎了这些“愚弄”民众的“荒谬”观点,美国7成民众买了房子,美国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人买得起房”。我们常常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不能在保证民众买房问题上向美国学习?不能光学习美国的石油和垄断行业商品价格提升,而不学美国的增加民众收入和住房。
一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和开发商,居住着豪华的套房,开着自己的“宝马”轿车。没有买房问题的困惑,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房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一人吃饱天下人不饿。民众为此忍受着高房价的煎熬。一些早早买房者,也成了开发商和银行的“房奴”。人生如此,幸福在哪里呢?在统计数据的快乐中?
一直以来,“国际接轨”一直是一些国内经济学家和部分官员津津乐道的事情。当需要提升垄断行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时,管理部门和企业不约而同地通过收买的经济学家呼吁“国际接轨”。当面临民众的收入增长时,有关部门和经济学家“哑口无言”。甚至用工资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来搪塞民众。这两位数都增长到垄断行业高管们的口袋里了,多数民众为这两位数增长承受着和国际一样的石油、电力、能源等接轨价格。这种不平等的单向国际接轨欺世盗名、“祸国殃民”。
“房价上涨是国际趋势”,为什么不问西方国家的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是多少?光看到人家涨价,没看到人家百姓的口袋鼓的满满的。上半年的我国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到2﹒6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增加26%以上,而经济的增长速度11%左右。房地产对财政收入的巨大贡献暴露了房价难调的根源。
我们常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为什么有些官员总是拿着西方国家的国情作为讨论问题的“参照物”呢?国际商品涨价,我们不涨就是国际不接轨了?为什么看不到民众普遍贫穷的事实?看不到收入悬殊的事实?看不到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事实?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国情。脱离中国民众收入显著偏低的客观事实,一味地谈论和国际商品价格接轨是什么?接鬼!
我们可以容忍少数人富裕的事实。但是,我们决不能把鼓励少数人富裕作为长期的政策发展的“口号”。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目标是符合全体民众愿望的理想选择。也许这个目标愿望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更改这个目标。有些事可以存在,但不可以宣扬。有些话既要宣扬,又要实践。“房价上涨是国际趋势”是极其荒唐的狡辩,它不应当成为房价上涨的客观理由。
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早期为了弥补开发商建设资金不足所设立的政策。在“期房”预售制度条件下,开发商可以拿着图纸套取买房人的“资金”,然后用买房人的资金去建设房子获取暴利。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是资本家要先投资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而商品房预售则是开发商“不劳而获”,利用少量资金套取“土地使用权”,再用期房预售套取买房人部分房款、利用银行获取贷款,最终获取几倍于建设成本的暴利。由于没有资金的担忧,开发商大量囤积居奇、囤房圈地。房价在开发商和投资者联合作用下,不断上演“天价”游戏。
那种认为取消“期房”销售制度会导致房价上涨的说法是荒唐的,变相的为开发商保留“预售”制度找“借口”。没有了买房人的资金支持,开发商银行还贷压力加大,怎么可能有开发商“捂盘”不售情形呢?当然,单纯的取消“期房”销售制度还不行,还必须和打击商品房违法交易和拖延销售结合起来。
人人有房住,人人买得起房,应当成多数人共识。也许最终的结果有部分人无法买房,但“人人买得起房”目标应当被提倡。这是公平正义,法治和谐的社会所要求的。在房地产产市场消化中央调控房价政策的条件下,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是较为有效的遏制房价狂飙的手段。没了“期房”销售,开发商失去了资金链,开发商还能牛多久?
“人人买房是错误的”,政府保证人人有房住,不是保证人人买房子。这似乎成了不少官员的经典台词,表面上逻辑严密,无懈可击。龙永图对此观点的突出贡献是运用了国外的数据,西方国家六成人租房,买房子的也就三四成。而不久前,美国专家在北京彻底粉碎了这些“愚弄”民众的“荒谬”观点,美国7成民众买了房子,美国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人买得起房”。我们常常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不能在保证民众买房问题上向美国学习?不能光学习美国的石油和垄断行业商品价格提升,而不学美国的增加民众收入和住房。
一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和开发商,居住着豪华的套房,开着自己的“宝马”轿车。没有买房问题的困惑,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房价上涨是必然趋势。“居庙堂之高不忧其民”,一人吃饱天下人不饿。民众为此忍受着高房价的煎熬。一些早早买房者,也成了开发商和银行的“房奴”。人生如此,幸福在哪里呢?在统计数据的快乐中?
一直以来,“国际接轨”一直是一些国内经济学家和部分官员津津乐道的事情。当需要提升垄断行业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时,管理部门和企业不约而同地通过收买的经济学家呼吁“国际接轨”。当面临民众的收入增长时,有关部门和经济学家“哑口无言”。甚至用工资平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来搪塞民众。这两位数都增长到垄断行业高管们的口袋里了,多数民众为这两位数增长承受着和国际一样的石油、电力、能源等接轨价格。这种不平等的单向国际接轨欺世盗名、“祸国殃民”。
“房价上涨是国际趋势”,为什么不问西方国家的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是多少?光看到人家涨价,没看到人家百姓的口袋鼓的满满的。上半年的我国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到2﹒6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增加26%以上,而经济的增长速度11%左右。房地产对财政收入的巨大贡献暴露了房价难调的根源。
我们常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为什么有些官员总是拿着西方国家的国情作为讨论问题的“参照物”呢?国际商品涨价,我们不涨就是国际不接轨了?为什么看不到民众普遍贫穷的事实?看不到收入悬殊的事实?看不到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的事实?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国情。脱离中国民众收入显著偏低的客观事实,一味地谈论和国际商品价格接轨是什么?接鬼!
我们可以容忍少数人富裕的事实。但是,我们决不能把鼓励少数人富裕作为长期的政策发展的“口号”。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目标是符合全体民众愿望的理想选择。也许这个目标愿望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更改这个目标。有些事可以存在,但不可以宣扬。有些话既要宣扬,又要实践。“房价上涨是国际趋势”是极其荒唐的狡辩,它不应当成为房价上涨的客观理由。
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早期为了弥补开发商建设资金不足所设立的政策。在“期房”预售制度条件下,开发商可以拿着图纸套取买房人的“资金”,然后用买房人的资金去建设房子获取暴利。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是资本家要先投资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而商品房预售则是开发商“不劳而获”,利用少量资金套取“土地使用权”,再用期房预售套取买房人部分房款、利用银行获取贷款,最终获取几倍于建设成本的暴利。由于没有资金的担忧,开发商大量囤积居奇、囤房圈地。房价在开发商和投资者联合作用下,不断上演“天价”游戏。
那种认为取消“期房”销售制度会导致房价上涨的说法是荒唐的,变相的为开发商保留“预售”制度找“借口”。没有了买房人的资金支持,开发商银行还贷压力加大,怎么可能有开发商“捂盘”不售情形呢?当然,单纯的取消“期房”销售制度还不行,还必须和打击商品房违法交易和拖延销售结合起来。
人人有房住,人人买得起房,应当成多数人共识。也许最终的结果有部分人无法买房,但“人人买得起房”目标应当被提倡。这是公平正义,法治和谐的社会所要求的。在房地产产市场消化中央调控房价政策的条件下,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是较为有效的遏制房价狂飙的手段。没了“期房”销售,开发商失去了资金链,开发商还能牛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