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发言必须保持科学的操守


  国家统计局19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同比上涨4.4%,达到了2004年以来的最高值。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说:“应该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CPI月度增速在4%左右也算比较正常,尤其是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多年保持不变,适当上涨一些应属正常情况”。他认为,出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需要,对于CPI增速提高保持一定警惕是必要的,但是我国并不存在出现恶性通胀的制度基础,因此,预计下一步通胀水平能够维持在可接受的程度之内。(见7月20日《上海证券报》)
  
  专家的话本来是答疑解惑的,可是吴专家的话让我们老百姓更加糊里糊涂了。
  
  这G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一般说来当这个CPI大于3%的增幅时,就通货膨胀了;当它大于5%的增幅时,那就通货膨胀严重了。这通货膨胀是个嘛玩意呢,通俗地说,就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钱不值钱了。比如去年6月份100元钱,到今年6月份就只值能买到价值95.6元的商品了。这算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我们老百姓搞不懂。
  
  说实在话,我们的月GPI增速在4%,这正不正常,老百姓是不关心的。过日子的老百姓只关心开门“七件事”。可是现在这“七件事”得掏比原来多得多的钱才能搞定。比如一斤五花肉(最差的猪肉)去年这个时候5元钱就行了,而现在得花10块钱才能买到。去年一碗面只要1元1角钱,现在得花2元5角钱。去年5升桶装的大豆调和油不到35元,现在买49元。就是鲫鱼这种大路货,去年夏天是每斤3元2角,现在是6元1斤。老百姓收入按这大的比例增加了也无所谓,可是没有。前几天《中国青年报》做了个调查,有超过80%的居民表示物价不能再上涨了。真是出了巧,专家为什么说CPI增幅快要到5%了还是比较正常呢。物价增长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影响了老百姓生活质量,这还正常?搞不懂,实在是搞不懂。
  
  当社会中出现焦点问题时,确实需要专家发言。但是专家发言时要保持专家的操守,从科学的态度出发,既不要偏向民间,为百姓代言;也不要偏向官方,为官方代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偏移,这样才能给国家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让老百姓消除疑虑,认清形势,心情安稳地过日子。

[作者:匡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