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现代营养误区 回归营养调节本质


 

  2005年,中国食协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在《加强营养指导工作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药食同源’,‘营养保健’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该报告还指出:“研究表明,在疾病预防工作上每投资1元,就可以节省85元医疗费和100元抢救费。仅仅针对肥胖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4亿患者,如通过膳食营养科学指导,就可节省食物费用2000亿元,减少医药费用4000亿元。若是营养改善增进健康,从中可以多产出6000亿元。这一增一减,将为我国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加1.2万亿元的资金保障。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方面的代表,共同发表《北京宣言》,呼吁公众关注营养问题…,可见营养保健的重要意义。”
 
 笔者作为国家和人口计划生育的专家委员与中国食协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的执行委员,有义务为提高人口健康而从祖国医学角度,来阐述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



    一、营养的标志是对健康有益而无害----所食之物“气味”相宜



 天然食品及其加工后的食品所具基本功能,无疑,就是对人体有一定营养作用。药食同源于“气味”揭示的病从口入奥秘,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所食之物“气味”相宜,有调节机体平衡协调或增强稳定平衡协调能力的作用,其实这也是一种诠释所食之物在“气味”相宜条件下,有益无害健康的营养作用。
  就营养而言,若所食之物“气味”与“体质”所处状况不相宜,那么,即使所食之物营养素含量再高再丰富,也是弊大而利小。
 然而,在不知晓药食同源于“气味”,即未把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药食实践,在升华为“气味”的理性认识之前,人们几乎都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对食物成分的有限认识,一致地误认为:凡含营养素丰富或添加了若干营养素的食品,才最有益健康。为追求健康、保健与防病,所以才出现了众多人群,天天以高营养素含量饮食为主,或拿“营养保健药”当饭吃,似乎每餐都需多吃些肉蛋奶或保健品,否则,营养就要缺乏,健康就要受损。
 应该承认,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面对这种不加区别不同“体质”,而仅凭现代医学、营养学所检测出的食物营养素含量是否丰富,来选择食品的现实,实际已成为近十几年来人们追求健康普遍存在而又突出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导致相当一部分人,非但没吃喝出健康,反而还吃喝出病来的一个主要成因,同时,也是过去一些非常见病演变为现常见病,且还呈低龄化扩大态势的一个重要成因。现代医学、营养学的大量调查与分析,也都反映出了人的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无论是不足还是过剩,都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事实。
 祖国医学认为,要保持人体的健康,就要持续地维系人体自身本能的阴阳平衡与协调,而日常的饮食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所有饮食物“气味”的归经及其属性的异同,导致食物的营养作用,对不同“体质”的人来说也大不相同。一种食物对一些人有完全的营养作用,但对另一些人却可能只有部分的营养作用,甚至有可能是副作用,乃至是致病因素。因此,在了解与认识食物“气味”并转入理性饮食的条件下,要求所有食品像药品一样,标明其适宜人群范围及适宜用量,必将是对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要求趋势,因为这是攸关食用健康的一个国计民生问题。
 所谓营养,《辞海》定义为: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的整个过程的统称,亦用以表示食物中营养素含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有机体从外界吸取需要的物质来维持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作用;英国的《朗曼当代英文字典》,对营养(nutrition)的第二种解释是,科学研究人体怎样利用食物(the scientific study of how food is used  by the body),而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医药,非但在数千年前就早已指出了人体怎样利用食物,而且还指出了其在一定条件下,既是病从口入的成因,也是食疗及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相关中医“气味”的这部分学说,却是现代医学、预防医学和营养学,至今都仍需尚待研究与证实,并尽快变为自身学科财富的重大前沿课题。
 从祖国医学来说,营养的实质是指“营”与“养”两方面的内容。“营”是指摄取的食物,经消化与吸收而用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养”则是指其中那些既能对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起调节或强化作用的物质,即起“养”功能的物质。
 可见,中医的“营”,即是指由食物化生成的精微物质,再经气化而生成人体所能吸收的水谷之精。
 然而,由不同食物化生与气化而成的水谷之精,其内涵也不同,而“养”则是指其中能起补益、滋养与调节脏腑功能的那部分水谷之精。
  因此,营养的实质,从祖国医学来看,决不是泛指食物所含营养元素是否丰富,而是指因人而异所食之物中的那些,既能使机体的脏腑、阴阳、气血充足,又能使机体平衡与协调得以调节的相宜“气味”。
 若所食之物的原料,因土地肥力递减,或久施化肥之因,而使食物中所含的若干营养元素缺乏或不足,那么,其解决办法理应是通过改良土地肥力及肥料来改善,而不应是直接在食物中添加所缺或不足的人造营养元素。否则,时间一久,人体吸收所缺物质的功能就要弱化并影响到其他功能,就会酿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任何非原生态的所谓强化食品,暂时的医用可以,长期的用之代食,其副作用的累积,必对人体脏器产生器质性病变。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包括天然食物在内的本草,都有“气味”与阴阳的属性。因此,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篇的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已明确指出:“阳化气,阴成形。”所谓化气与成形,是指物质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运动形式。明代张景岳的领悟是:“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此处的阳与阴,分别指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相对运动,从而表明物质和能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作用关系。
 祖国医学中的“阴”代表物质的储藏,同时也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气指机能,阴气指物质。就脏腑的机能而言,五脏之气为阴气,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而言,营气为阴气,卫气为阳气;就运动方向和性质而言,凡行于内里、向下、抑制、减弱、重浊的为阴气;凡行于外表、向上、亢盛、增强、轻清的为阳气。
      营有充盈于内的充养作用,卫有捍卫于外而固守阴精的保护作用。营行脉中,主血属阴而主内;卫行脉外,主气属阳而主外。阴自为阴,阳自为阳;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外热,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阴虚则内热;阳之极便为阴,阴之极便为阳;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生热,热到极点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充实四肢,浊阴内走六俯。此“浊阴”是指消化道的食物、糟粕和膀胱的尿液;“清阳”是指充养四肢及产生动力、热能等的阳气。清阳之气出上窍,若居下不升,就会发生泄泻;浊阴之气出下窍,若居上不降,就会发生胀满,大小便不利。
 祖国医学认为,在“天人相应”下,人的生命过程全赖阴、阳、气、血生化不息。所需的有形物质基础为阴,主血;所需的无形物质基础为阳,主气。主气与主血都是整体动态概念,按五脏分类又具体分为肾气、心气、肺气、肝气和脾气,肾血、心血、肺血、肝血和脾血。五脏的气血因归经不同而相应服用的本草也不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五脏所需营养元素与微量元素各有差异。从此意义上说,不同本草的五脏归经及作用,也为现代医学在深化认识中初步印证,并在现代医学中应用。


   二、健康的前提---饮食物“气味”相宜 量适宜



  阴阳互根与互为条件的消长,是生命机能总称的“正气”作用之果。正气主要是由肺吸入的外在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的内在精微之气结合,所生成的后天之气。只要所食之物“气味”适宜,量充足且又不过地满足着化生气、血与营、卫所需的物质基础,就能正气充实于内,抵御外邪的侵犯,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人体,必定是正气先有虚弱的缘故,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可见,正气的变化状况基本反映着人机体的健康、亚健康及患病状态。



  三、营养元素含量不是判别所食之物有益健康的标志



  若仅把现代医学、营养学,从食物中所能检测到的营养元素称之营养物质,那也只不过是中医“营”的概念,及其所指精微物质的一部分。因此,患者在治疗期间所服用或滴注的任何营养元素类药物,都与所食之物不可相比。只要病人能自己进食,所食之物“气味”又相宜,其营养作用就必胜过所服用或滴注的任何营养类药物。若西医检测出一个机体缺乏某营养元素时,若营养元素是人造而非来自纯天然时,那就更远不如相应适宜的食物。
  须强调的是,中医指的所食之物“气味”是否与个体所需相宜,不仅直接关系着精微物质是否来源于适宜食物,而且还决定着是否有养的功能。因此,所食之物“气味”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就尤为重要。不少患者就是因所食之物“气味”相反而使病情恶化,但现代医学却几乎没有人从患者所食之物是否适宜来找原因,因为西医没有“气味”这样的基础理论来诠释,而有的也仅仅是局限在营养元素及其含量的多少上。仅从此问题来看,病重期间因饮食物不宜而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的也决不在少数。这是西医不认识中医,不能分享数千年中医文化带给人类文明成果的悲哀!这也是中医为什么要对患者叮嘱,治疗期间须禁吃什么喝什么的原因。当然,这也是祖国医学与现代西医学的区别之一。

 中医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人的机体功能运转正常,就完全能从适宜食物中摄取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改善与增强体质,理应关注的是:一要调节人体自身消化、吸收与传化功能;二要根据机体状况补之所需泄之多余。因此,决不能弃功能与人体之所需于不顾,更不能直接以补充其所需营养元素来取代自身的吸收功能。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机体功能弱化而需加以改善的实质性问题。
 现代医学、营养学认为,饮食品中所含的营养元素越丰富,就越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据此研发并生产出各种营养补品。若缺什么营养元素就补什么营养元素,自身的相应消化、吸收与利用功能,久而久之,就必将更加弱化,并形成对直接补充某营养元素的依赖,最后导致逐步失去原本应有的功能作用。正因如此,才在相当一部分人群,尤其是在老人与儿童中,出现了因常服营养保健品而使消化、吸收功能不断弱化,有的甚至发生厌食与进食困难,最终导致了与初衷截然相反的结果。诸如,“21位金维他”,以及所谓花一样的钱补五样的“黄金搭档”,以及“脑白金”等等。
 中医通过以适宜本草的“气味”来补益所需、泄其多余,目的是以调节来增强人体的功能,恢复自身对摄取食物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与利用能力,从而改善人体所缺营养为不缺。人在自身功能运转正常的条件下,始终都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内在交换与此消彼长的不断更替,以滋养全身保养正气。
 可见,中医的营养观与现代医学、营养学的营养观,不仅不同而且还是与之理念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若把西医的营养涵义生搬硬套到中医来,那就是一种曲解。因为中医的营与养,是以补益、滋养和调节来求得更好的生养。
 中医认为形体的滋养全靠食物,即食物经化生作用产生精,再经气化作用滋养形体;若“营”不足或多余,以及“养”失衡,形体就要受损,形体的变衰又易遭邪气侵害;若功能活动太过,精气就要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功能也可因营养的失衡而受损。
 人机体的阴阳,理应是相对平衡而协调的,若阴气偏盛,则阳气受损而为病;若阳气偏盛,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阴偏盛,表现为寒性疾病,阳偏盛,表现为热性疾病。可见,人的生命过程,所食之物适宜,不仅维持着生长发育与衰老等多种多样的生理变化,同时也不断地保持着人的机体整体性与系统性各方面的相对平衡与协调,即体质健康。
 祖国医学把这种整体而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归纳为“升降出入”。正常的人体功能,不仅与体内各方面因素有关而且与外界环境因素也有关。人机体内部状况与外界条件总是在不停地变化,而人就是靠自身与生具有的“升降出入”动态合理调节,维系着机体的健康。因此,以合理的膳食来确保所需的足够营养,就可“固本”以来维护机体的合理调节,增强抵御致病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免疫力。所谓合理的膳食,即根据个人“体质”所处状态来及时选择“气味”相宜的饮食物及量。



  四、食品问题宁愿杞人忧天也决不能亡羊补牢



  饮食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药食同源类与非药食同源类。药食同源类以“气味”划分,将食品分为有偏性与无偏性两种,所有全纯天然与加入添加剂的准天然食品都囊括在其中。无偏性食品又划分专门脏器的营养补充型、全营养补充型与全营养补充双向调节型。
 以饮料为例,除矿泉水、纯净水外,有偏性的营养饮料,几乎占绝大多数或称基本是全部,如王老吉、邓老凉茶、杏仁露露、核桃露、和其正、各种果汁饮料、各种鲜牛奶,咖啡饮料、各种冰红茶、茶饮料、椰汁饮料、植物饮料,以及现已上市的药食同源类各种饮料。鉴于这些饮料的偏性不同而适宜的人群也就大不相同,只要不适宜就对健康有损。

  凡以人造食用物质作为水溶液主体的饮料,即非药食同源类饮料,无一不都潜存着药源性副作用的问题,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对人体形成从隐性到显性的危害,那就筑成了普遍影响人口体质的大问题。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攸关饮用安全,涉及人人健康的大问题。笔者对此深为担心,宁愿这是杞人忧天,也决不能到头来去亡羊补牢。这种以非天然可食用物质或以人造营养素,与水、白砂糖、添加剂等制成的饮料,如可口可乐、雪碧、百事可乐、红牛、脉动、体饮,等等。
  然而,根据药食同源于“气味”的理念,遵循阴阳对应、气味对应与归经五脏的原理,鉴于五脏与六腑又是表里关系,故一定能研制出无偏性、全营养的双向调节型的方剂饮料。只有这样的饮料,才是突破传统配伍的创新型健康饮料,才是代表现代与未来饮料发展方向,使国人和世界都感悟到:中医食文化对健康与治未病的独特魅力。只有这样的饮料,才是男女老幼,各种体质皆宜的饮料,才是“固本”和增强免疫力的饮料,才是克服所有饮料具有冲淡胃液和高糖易蛀齿之弊端,才是超越所有饮料只解渴而不止渴共性问题的独特饮料,才是补人体之不足而又泄其多余,使人机体表里全得以调节的饮料。只有这样的饮料才能使世人通过切身体验而悟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
  只有这样科学配伍的饮料,才能反映出中医药食同源的食物“药性化”作用,才能真实反映出中医对现代食文化的革命性作用,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能喝出健康的饮料。
 这就是说,只有以药食同源的本草为原料,研制出喝出健康、喝出快乐的饮料,才能说是创新,才能说是由偏性一代的茶及凉茶饮料,发展到了无偏性、双向调节型一代的营养型饮料。
  须明确指出的是,以本草为原料的饮料,无一不具功能性,可是我们的食品管理制度又不准涉及其功能,这只能说是对中医不公正待遇的突出反映。中国的饮食文化是药食同源的食文化,是“气味”调节人体平衡、协调的食文化,非此就是西医指导的食文化。
  正是因为我们的近代与现代科技水平的落伍,才对自身优秀文化缺乏正确认识与自信,如此,才有了西方“垃圾”食品、饮料充斥我们市场的事实。讲此问题决不是什么小题大作。因为这是攸关民族体质的大事。
  一切饮食物虽都旨在使人机体气血充盈,但必须要与人体所处状况相适宜。机体气血充盈,才能形充神旺。血生化于气而成于阴,气虚又难以满足血的生化条件,气过则导致阳亢而又最能伤阴。足见人体的阴平阳秘,气血调和,必致体健神旺,疾病不生。若人体的阴阳受损,气血不足,就必致种种虚证。若人体受内外致病因素干扰而阴阳失调、气血乖常,就必疾病丛生。因此,冲破现代营养误区,从祖国医学来认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也是正本清源,回归科学认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

 

   此文是《揭示病从口入奥秘中医将再创现代辉煌》讲座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