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前所未所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尚面临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不好、风险程度较高等问题,若不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走出困境的目标也就难于实现。笔者以为,面对机遇与挑战,农村信用社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实施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走出经营困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首先,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用人问题上远远落后于其他金融机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创新用人机制。具体思路如下:一是健全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宣传发动、民主测评、组织推荐或自荐、党组研究、报请审批等手段,面向全辖农村信用社系统公开招聘市联社(农金体改办)、县级联社机关人员及中层干部,加大市、县联社机关管理人员交流力度,实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对于基层信用社,采用双向竞聘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坚持“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使每个员工树立起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了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二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搞好基层信用社班子建设。作为面向“三农”的基层农信社,其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辖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的进程。因此,必须采取异地交流、上下流动、业绩考核等方式,加强基层信用社领导班子建设,对不合格人员实行淘汰制,以保持基层信用社领导班子业绩的成长性。三是实施“人才库”工程,加快培养后备人才,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其次,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效率。一是要积极借鉴商业银行有益经验,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中心城镇农村信用社适时导入客户经理制,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向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塑造新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全新形象。二是要积极推行综合柜员制,使储蓄、出纳、会计做到“一柜清”,提高基层社、所的劳动效率,缩短业务办理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逐步推广主办会计联社委派制,以强化财务管理,防止和杜绝基层信用社作为独立法人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提高主办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四是要完善经营责任制考核,把近期要达到的业务、财务目标通过一系列考核措施落实到各社(部),对业务和服务的违章行为确定明确的责任目标,增加动力,增强干部员工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凝聚力,使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再次,创新分配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作为与员工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长期以来走的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路线,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创新分配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就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贯彻按责、按绩取酬的原则,导入经营者年薪制度,逐步拉开收入差距。具体操作上,按照前三年收入水平确定一个底薪,将联社、信用社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收入与所在社的经营业绩全面挂钩,实行经营风险抵押。对于基层信用社员工,实行预发工资制,每季按《经营责任制考核办法》等进行考核、兑现。二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收入倾斜的政策。如对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的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专业技术人员在年终一次性加奖,在住房等问题上优先予以解决等,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盟农村合作金融事业。三是在信贷人员的报酬问题上,新老划断,分清责任,激励为主,按业绩取酬,充分调动信贷员的积极性。如可按贷款平均余额为计酬基数,按贷款到期收回率、利息收回率、不良贷款清收额等进行奖罚。
最后,创新管理机制,提高行业管理绩效。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市(地)一级设立农金体改办这一过渡性机构,县(市、区)成立法人地位的信用联社,在管理上一直延用原农行模式,机制僵化,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职责分工不明,办事效率低。必须从传统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提高行业管理绩效。一是按照精简、精干的原则,对市(农金体改办、联社)、县(联社)行业管理部门的内设科室进行必要的改革,朝“小机关、大服务”方向迈进,更好地发挥各职能科室的领导、管理、服务,协调职能,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对各职能科室和联社、信用社的相互监督,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的监督和特殊岗位人员的管理,实行以制管人、以制服人,从而达到“管住人,用好人”的目标。三是贯彻勤俭办社原则,加强财务管理,在建立严格的费用指标和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四是尽力保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平调、挪用、挤占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或借企业改制之机逃废农村信用社的债务,确保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状况的根本好转。
注:一篇旧作,原刊于金融早报-早报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