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三州安全 服务三州发展


  ――四川省民族地区安全生产调查报告

  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是我省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其安全生产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全省安全生产的平衡发展,为准确把握三州的安全生产状况,笔者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安全生产特点和面临的形势,并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民族地区安全示范乡镇活动基本经验

  2002年省安监局牵头,启动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活动;2003年12月在阆中市召开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现场会,总结交流了丘陵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怎么干”的经验;2005年4月在德阳市召开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现场会,总结交流了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学什么、怎么学、学成什么样”的经验。近年来,民族地区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学习借鉴两次现场会总结的经验,大胆创新,着力推进,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这次全省民族地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现场会,及时总结了民族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怎么管、怎么服务发展大局”的经验,是安全生产工作最宝贵的财富。

  一是党政高度重视,干部吃苦耐劳,真抓实干,成效实实在在。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特别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认真督促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工作上亲自部署,经常检查,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经费上给予倾斜,人员上选准配强;三州各级干部吃苦耐劳,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再现了高原民族地区“老西藏精神”的光荣历史传统,保证了三州15个省级创建乡镇工作成效实实在在。2006年15个省级创建乡镇没有发生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的件数以及事故伤亡人数比2002年均下降30%以上。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真帮真扶,安全措施针对性强。创建工作一开始,就针对三州是长江和黄河生态屏障、交通和卫生条件差的实际,先后落实省农机局、省安监局、省消防总队、省卫生厅、省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煤监局等部门对口帮扶。各帮扶部门明确领导,确定工作人员,迅速深入帮扶乡镇,积极开展调研,编制创建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一乡一策”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和安全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教育培训等方面真帮真扶,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示范乡镇创建工作。

  三是整治隐患,慈教严罚,注重维稳,安全执法疏堵适宜。创建乡镇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庙会进佛堂、安全生产雪山草地行等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安全法制意识和安全技能。在安全生产执法中,三州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坚持先慈教,后严罚,教罚并举,疏堵并用,疏堵适宜,既严惩违法、维护农牧民生命健康权利,又注重维护民族稳定。

  四是尊重民俗,关爱民生,服务发展,安全工作成果惠及农牧民。在创建活动中,利用藏民笃信佛教,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习惯,请活佛在庙会上向农牧民传授和普及安全知识,真心帮助少数民族,逐步改变了不安全的生产、生活习俗;还将文明户的评选、年终集体分红与各户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表现挂钩,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奖惩,大多数农牧民都享受到安全带来的实惠,坐着安全车,走上安全路,喝着清洁水。同时还采取评选“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业绩作为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重要依据,促进企业走重视和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安全发展之路,服务发展大局。

  二、民族地区安全生产特点和主要问题

  2002年以来示范乡镇活动的实践证明,创建活动在健全民族地区安全监管体系、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和整治隐患、改善农牧民安全生产条件和生活习惯、提高农牧民安全意识,以及遏制重特大事故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但是,由于三州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牧民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意识普遍淡薄,安全生产领域事故隐患多、安全意识提高难、安全监管难“一多两难”的表征显著。随着三州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水电工程的快速建设,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形势会更趋严峻。

  一是事故隐患多。三州山高路远、沟壑纵横、冰雪时间长,自然条件恶劣,塌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等外级公路约占50%,且坡陡弯急,27万辆机动车中摩托车占53.6%;工矿商贸企业的规模小、种类多、技术含量低。众多的危险源,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安全生产、生活的历史欠账多,长期得不到整治,安全风险加剧,事故隐患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三州“十五”期间重大以上事故总起数和总死亡人数分别高达178件、770人,凉山州在全省各市(州)排位倒数第一、阿坝州倒数第四、甘孜州倒数第五;各市(州)亿元GDP死亡率2001-2006年均呈下降趋势,但是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尽管GDP在不断增长,相对死亡人数却仍然很高;各市(州)2005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大都在10左右,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却分别高达56.022、32.464、17.132。

  二是安全意识提高难。三州613.63万的人口中藏、彝、羌族345.65万,文化偏低,生产生活习惯相对落后,接受新事物相对迟钝,民族文化和人文风俗差距较大,制约安全知识和法规普及,影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农牧民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难度大。

  三是安全监管难。三州幅员面积29.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1.4%,民族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通车里程长达3.1万公里,3935个工矿商贸企业点多面广。凉山州还有15个大型水电建设项目(其中巨型电站3座,特大型电站5座,大中型电站7座)和65个地方中小型水电开发项目将全面上马,水电施工安全压力大。随着“阳光旅游”和四川旅游西环线以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的形成,三州旅游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进州旅游特别是自驾车旅游将会成倍增长,旅游对道路交通安全监管构成巨大的威胁。加之安全监管人员少,安全监管工作点多面宽,战线长,任务重,特别是在安全执法中还要注意维护民族稳定,安全监管难度大。

  三、民族地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主要工作

  会议总结4年来创建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三州安全生产和农牧民安全生活的特点,明确提出把创建安全示范乡镇活动作为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重要举措,以“关心三州安全,服务三州发展”为工作目标,以“四个结合”(即,把民族地区安全生产工作与落实“十大惠民行动”紧密结合、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密结合、与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紧密结合)为工作切入点,在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安全科技人才、安全执法、安全投入、安全装备配备等方面,重视三州,关心三州,帮扶三州,着力抓好“三项活动、一项建设”,进一步深化民族地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活动,以推动民族地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服务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一要开展“安全知识进庙会进佛堂”活动,提高农牧民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要把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密结合,充分尊重和利用少数民族的宗教习俗,积极推广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请活佛上安全课、安全知识进庙会进佛堂”的经验,采取农牧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宣贯《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的契机,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法规,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民族地区营造“珍惜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社会氛围,提高农牧民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要开展“安全进三州”活动,改善民族地区安全生产、安全生活条件。要把淘汰民族地区落后的生产工艺、改变农牧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十大惠民行动”紧密结合,关注农牧民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开展“安全进三州”活动,有计划地推广一批安全科技成果、配备一批安全装备、倾斜一定的安全投入资金、整治一批事故隐患,每年要建一条安全(上山下河)便民路、开展一次“安全科技、文化、卫生进三州”活动、培训一批留得住的安全人才、培养一批安全生产的带头人、建设一批安全生产示范企业(户),真心帮助民族地区,改变安全生产和生活条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逐步提高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让农牧民坐上安全车,行走安全路,喝上卫生水,工作在安全环境、不遭受职业危害,让三州农牧民共享安全生产成果。

  三要开展乡镇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服务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安全示范乡镇(村组)建设与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拓展和深化安全示范乡镇活动,推进乡镇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要积极推广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把安全生产作为文明户评选、政府政策优惠企业发展的条件”的经验,落实乡镇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的激励政策。同时,要及时分析新农村建设出现的安全生产新情况、新问题,提早谋划,提前建议,事前介入,真心服务。如在兴办企业、建设工程施工、开设旅馆,以及农牧民修房造屋和改厨改厕、利用太阳能等生产、生活活动中,要积极指导落实安全生产法规和安全标准,避免留下“先天不足”的新隐患。

  四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安全专项执法活动,规范安全生产秩序。要始终坚持把民族地区安全执法与维护民族稳定紧密结合,开展畅通安全监督主渠道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疏导,严格执行执法公示制度,充分接受社会和农牧民对执法过程的监督;要开展打击非法的安全专项执法活动,对企业非法生产、“黑车”、摩托车、火三轮非法运营以及乱砍滥采和偷拉盗运等严重危及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决不手软,规范交通运营秩序和安全生产秩序;要开展三州旅游安全专项执法活动,对不能保证游客安全的餐旅馆、娱乐场所、寺庙、游乐设施等要依法限期整改,直至转产转行关闭。同时,要吃透党的民族政策的精髓和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注意区分民族宗教信仰、习俗与违法违规的差别、界限,既要依法执法,严厉惩处违法行为,又要坚持教育服务与严管重罚相结合,惩防并举,疏堵并重,以规范的安全生产秩序,确保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安全健康权利,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