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大自然的较量——平邑县1991年“7·24”抗洪救灾纪实


人与大自然的较量

  ——平邑县1991年“7·24”抗洪救灾纪实



  1991年季夏,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平邑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平邑人民,在中共平邑县委的领导下,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借助八方伸来的援助之手,发扬“九间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蒙山之阳、浚河南北,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抗洪救灾交响乐。

  一、肆虐的洪水

  入夏之后,平邑县的气候一反常规,接连出现了7次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过程。进入7月下旬,在和大自然的斗争中夺得了夏粮丰产丰收、抢种完秋季作物的平邑县干部群众,看着满仓的小麦和长势喜人的麦茬谷物,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天有不测风云,7月23日午后,虽然平邑上空晴朗如洗,但带着浓重湿度的高温空气给人们平添几分烦躁。入夜后,气温不减,空气湿度骤增,使人难以入睡。24日凌晨两点至25日凌晨6点,狂风携着暴雨铺天盖地而来。这次暴雨历时之长、强度之大,在平邑历史上实属罕见。平邑北部的仲村、歧山、武台、柏林、保太、魏刘庄、卞桥、资邱、温水、铜石、地方、平邑、白马13个乡镇平均降水量达389毫米,在大夫宁水库雨量站测得最大降水量为406毫米,达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平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是770.2毫米)。一时间,洪水夹带着被它剥下来的大量泥砂和被它拔掉的树木等横冲直闯,溢出河槽,奔袭村庄、道路、果园、菜地……所到之处,塘坝撕裂、桥梁折断、道路冲跨、村庄毁坏、农作物被吞食……浚河两岸瞬间变成了一片汪洋。

  暴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县境北部13个乡镇中129个村庄的10.3万人被洪水围困,死亡14人,350人受伤。冲走、泡塌房屋29500间,其中主房13510间,致使3528户、12583人无家可归。冲走、淹死牲畜7000头(只),家禽15.7万只。冲走、霉变粮食1730万公斤。45万亩粮食、经济作物受灾,过水面积19.6万亩,其中绝产11.5万亩,粮食减产5750万公斤。冲倒刮断树木54万棵,冲毁果园2.3万亩,23万棵果树被毁,损失各类果品1600万公斤。浚河的最大洪峰流量达到2100立方米/秒。灾区的水库、塘坝全部溢洪,所有水库的库水均超过汛期警戒水位,其中两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出现了险情。冲毁塘坝251座、谷坊317个、渡槽(扬水站)93座、机电灌溉用井456眼、河堤4.96万米、渠道8.4万米、桥涵286座。保太乡大三阳河上1986年建成的1座全长259.2米、高2.8米、桥面净宽6.7米、造价200多万元的石拱大桥被洪水拦腰冲断。冲坏通讯、电力线路217杆公里。毁坏乡村公路470公里;刚完成路面改造23天的327国道有两公里被毁,10多公里被洪水淹没达15小时,中断交通23小时;县内的平蒙、平滕、董泗、平九等主要交通干线因桥断、路毁,程度不同地中断了交通。有16家县属工业企业、14家商业企业、73家乡镇企业、238家个体企业遭洪水侵袭,车间和仓库进水,产品和设备受到严重损害,多数受灾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42所中小学、两家乡镇医院、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两个银行营业所被洪水包围。据1991年8月1日统计,“7﹒24”特大洪水给平邑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总经济损失达2.5亿元。

  二、伟大的党

  灾情就是命令。7月24日凌晨4时许,平邑县六大班子领导成员全部冒雨赶到县防汛指挥部。4部防汛专线电话接连传来了“唐村水库水位超过警戒线”、“公家庄水库出现险情”、“武台、三阳大桥被洪水冲断”等一个个叫人心急火燎的信息。县委书记李玉妹在简要通报了灾情后,迅速对六大班子成员作了分工,并果断下达了“一保生命,二保工程”的命令。8分钟后,县领导即奔赴各自的抗洪战场。

  倾盆大雨仍肆无忌惮地在平邑上空抛洒,整个县城顿时变成了水城威尼斯,高处街道的积水有十几厘米,低处的达一米多。漆黑的夜似乎把宇宙间所有的光都吞噬了,能见度极低,真是伸手不见五指。上任刚刚4个月、年仅35岁的女县委书记李玉妹,带上几个工作人员,乘车急忙赶赴人称“水布袋”的元郭村,当车行至距元郭村4公里处时,公路上的水已达50厘米,只好弃车于路旁,几个人手拉着手、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村里摸去。李书记赶到时,村里的群众已被先来的县乡干部转移到了岭头上。李玉妹看着在风雨中挤在一起的群众,眼睛湿润了,深感自己肩头担子的沉重。当群众知道她就是县委书记时,纷纷向她哭诉洪水“扫荡”的惨像:房子倒了,家具没了,粮食和畜禽随水而去……李玉妹含着热泪对大家说:“乡亲们,只要人都出来就好了。房子塌了,党和政府帮着盖;粮食没了,党和政府给;家园毁了,党和政府领导大家一起动手重建!只要有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洪水,重建家园!”听了县委书记的一席话,群众心里塌实了。李玉妹见村民情绪稳定了,立即把乡村干部分成筑坝、扒粮等几个小组,开展抗洪救灾斗争。

  县长扬沛才驱车直奔县内最大的水库——唐村水库。该水库距县城12公里,总库容1.5亿立方米,其坝底高程比平邑县城最高的楼顶还高几十米,一旦垮坝,其后果不堪设想。扬县长直抵唐村水库大坝,和在坝上巡逻的水利局及水库管理所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简单交流了一下情况,便仔细地查看水情和险情。边看,边分析,边提出预防措施。查看完毕,大家一致认为:放水洞放水、溢洪道泄洪不能阻止水位上升。此时,库内水位超过汛期最高限制水位0.62米,如继续上涨,洪水漫溢、大坝坍塌就不可避免。面对险情,扬沛才果断下达了炸副坝泄洪的命令。他把水库上的抗洪抢险队一分为二,一部分到大坝下游附近村庄组织群众转移,另一部分实施炸坝和加高防浪墙。水库所在乡——唐村岭乡从6个村中调集110名青壮年劳力,到下游指定位置严阵以待,随时处理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副坝的爆破工作经过周密计算和紧张准备,于25日23时30分实施。设计爆破口&S205;为20米,泄洪流量100立方米/秒。扬沛才要求爆破队严格实施,不得超过设计指标。在风雨交加的深夜,进行这样的爆破,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唐村岭乡党委书记孔祥海主动请缨,带领陈庆海、李达、王加安、高建业4人冒雨爬过100多米的山坡,淌着深水急流、踏着脚下的乱石将炸药包放到爆破点。随着一声巨响,爆破成功了,大坝保住了,水库下游的生命财产安全了。扬沛才县长望着不再上升的水位,紧皱的眉头舒展了。

  县政协主席王纪瑞,暴到来的当日即赴重灾区温水乡抗洪救灾,他和乡、村干部一道组织东围沟3个村的群众安全转移到太平岭上,而他和干部们却被洪水围困在村子里,长达十几个小时。他们虽然身处险境,但看到村民都脱险了,心里塌实了许多。县长扬沛才紧急调兵遣将,使王纪瑞等被困干部安全撤出。为了更好地指导抗洪救灾工作,王纪瑞于25日干脆住在小河村。他指导村民就地取材搭建简易棚子,临时解决了灾民住的问题。

  县委副书记张志荣,7月17日就接到沂水老家打来的“母亲病危”的电话,时值地区刚开完防汛会议,县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布置防汛任务,他把对亲人的挂念放在心底,坚守工作岗位。7月25日他收到老家发来的加急电报,告知母亲病逝,催他回家料理老人的后事。此时,张志荣正在重灾区仲村镇指挥抗洪救灾,他面对沂水方向默默地向九泉之下的母亲说:“娘,原谅孩子吧。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向平邑灾区人民尽忠,儿子就不能回去为您送行了。”他收起电报,忍着巨大的悲痛,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洪救灾工作之中。

  纪委书记张加业,按照县委的安排,先是指导面上的抗洪救灾工作,而后根据分工到西埠阴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抢险除涝、重建家园。他朴实的性格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稳定了灾民的情绪,使所在村的村民感到有了依靠,树立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副县长陈连运,从防汛指挥部出来后,立即驱车前往灾区,还没出县城,吉普车就跌进一条排水沟里,陈连运的头被重重地碰在车窗上,额头马上起了一个血洇洇的疙瘩。随车的同志劝他回去包扎一下,他说“不碍事”,换了一部车到救灾第一线。

  保太乡党委书记张殿勤被7月24日凌晨的闷雷惊醒后,马上想到要到公家庄水库去。妻子外出不在家,他把年幼的儿子反锁在屋里,就直奔悬在保太人民头上的这座中型水库。张殿勤在大坝上和抢险队员一道奋战十多小时后,看着水情稳定下来,向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报告了情况,才回家。当他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时,被锁在屋子里的孩子已经哭哑了嗓子。暴雨把重灾区的温水乡党委书记安三荣从睡梦中唤起,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指挥群众转移,连续战斗一天一夜,四过家门而不入,硬是把被洪水包围的万余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铜石镇副镇长石运庚、武装部长陈如山,为到浚河北岸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用车内胎扎成筏子,冒着生命危险强行渡河。小筏子在高速流动的洪水中像一片树叶一样,顷刻之间洪水将他们和筏子向下冲出3公里,他们硬是抓着小筏子凫水到了对岸,及时组织被洪水包围的群众转移,减少了损失。

  7月24日凌晨5时,在梦中被惊醒的保太乡纯后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吉,来不及穿好衣服,光着脊梁冲出大门沿街高喊:“大水进村了,快跑啊!”呼啸的暴风雨吞没了他的喊声。于是,他抓起一块石头就挨家挨户地砸门报警。当他砸开伤残军人孔宪海的门时,屋里已经进水一米多深,王洪吉一把抱起孩子,搀着孔宪海就往外跑。他们刚走到院子里,身后的屋子就“轰”的一声倒塌了。安顿好孔宪海一家,王洪吉又趟水帮助行动不便的李君胜、牛胜全、牛胜旺转移。在4个小时的时间里,王洪吉只身背出13名老人和儿童,并和其他党员干部一道转移、疏散群众3000多人。当村里最后一名群众进入安全地带后,满身泥污的王洪吉累倒在雨水中。铜石镇南阜管理区总支委员兼庄上村党支部书记赵傅庆,在交通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自行担当起指挥全管理区6个村的群众转移任务。柏林乡梭庄村党支部书记闫志义,无暇照顾重病在身的妻子,带领全村40名党员组成一道人墙,让全体村群众扶着他们走到安全的地方。

  全县各级党组织和灾区的全体共产党员没有辜负平邑人民的重托,他们高举“一切为了群众”的旗帜,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了人民,把危险和死亡留给了自己。“共产党员跟我上!”和“我是共产党员必须上!”是平邑灾区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共产党员在洪水面前喊出的让蒙山为之震撼的声音。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核心,一名干部就是一个先锋,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他们万众一心,一呼百应,在28小时内安全转移被洪水包围的群众10.3万名,向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平邑灾区的情况牵动着上级党政领导的心。7月24日晚,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志浩,省委常委谭富德,打电话慰问,并对平邑的抗洪救灾工作作了重要指示。7月24日,中共临沂地委、行署连夜召开地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救灾措施,要求地直部门立即奔赴灾区帮助救灾。地委书记王渭田、专员王久祜、副专员张传林等冒雨赶到平邑,深入乡村察看灾情,指挥救灾。7月24日下午,临沂行署副专员张传林在县委副书记李洪海的陪同下,乘冲锋舟到温水乡,指挥地、县、乡干部营救小河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7月24日15时,临沂地委书记王渭田在平邑县委书记李玉妹的陪同下,到铜石镇南诸冯村看望受灾群众。7月25日,地委书记王渭田、地委秘书长孙培群、行署副专员张传林坐镇平邑重灾区,现场指挥抗洪抢险。7月26日,副省长王建功召集省直21个厅局负责人开会,听取平邑县的灾情汇报,筹划援救对策。7月28日,省委常委王怀远到平邑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具体指导平邑县的抗洪救灾。7月29日,临沂地委副书记张守业、行署副专员张怀三带领慰问团到平邑县慰问抗洪救灾的部队。8月1日,省委副书记高昌礼冒雨到平邑县察看了柏林乡宋河等村。就当前的抗洪救灾工作提出了要求。高昌礼动情地说:“我们开展基层支部达标活动。什么是达标?我看这就是100分的达标!是百分之百的达标!!在灾情到来时,没有指挥,没有命令,县委、乡镇党委、农村党支部班子就把群众组织起来抗洪救灾,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党组织是过硬的,是达标的!”8月1日,临沂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王久祜召集地直23个部门负责人开紧急会议,对抗洪救灾工作进行再发动、再部署。地委派副书记张守业到平邑和当地党政一起深入村户了解灾情,研究救灾措施。地委号召地直部门大力支援平邑灾区。8月2日,山东省委、省政府慰问团一行15人,在团长张瑞凤(副省长)、副团长扬庆聚(省军区副政委)、王科三(省政府副秘书长)、林宝义(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的率领下到平邑慰问受灾群众。慰问团听取了行署专员王久祜、县委书记李玉妹的汇报,张瑞凤对抗洪救灾工作作了指示。8月5日,省长赵志浩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平邑县柏林乡宋河村、温水乡小河村察看灾情,听取了县委书记李玉妹等的汇报,并对当前的生产救灾工作作了指示。8月22日,地委书记王渭田,地委秘书长孙培群,到平邑县进一步察看灾情,重点考察了柏林、温水、保太3个乡6个重灾村的倒塌房屋重建情况。王渭田对灾区农民建房提出了指导性意见。9月19日,行署副专员綦敦祥到平邑县慰问帮助建房的临沂地区建筑公司、临沂市建筑公司和莒县建筑公司的千余名职工。9月22日(中秋节),王渭田、王久祜、张守业、张怀三、张传林等地委、行署领导到平邑县看望受灾群众,并和灾民共同欢度灾后的第一个中秋节。11月6日至7日,省委书记姜春云在地委书记王渭田、行署专员王久祜的陪同下,到平邑县柏林等乡镇了解灾情,看望受灾群众。

  三、勇敢的军队

  1991年7月24日17时,经过15个小时奋战,平邑灾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只剩下元郭二村、庄上、小河、东围沟、南诸冯等6个村的群众仍被洪水包围。由于水大流急,救援工作受阻。县委书记李玉妹一面命令唐村水库火速调运船只,一面亲自通过临沂地委、行署向部队求援。求援信息刚传过去1小时,54898部队的先遣队就带着冲锋舟赶到灾区。他们来不及喝一口水,就驾驶冲锋舟以最快的速度向仍在洪水中的群众驶去。当在洪水中被围困了十几个小时的村民看到驾舟而来的解放军时,绝望的情绪为之一扫,激动的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高声呼喊着:“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经3小时激战,6个村的群众安全转移,无1人伤亡。

  前来救灾的解放军指战员完成转移群众的任务后,他们又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兵分两路开赴受灾最重的元郭二村和南诸冯村,和群众一道修堤筑坝,清理河障。官兵们冒着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背着装满沙土的草袋子一溜小跑去填被洪水冲垮的堤坝。渴了,喝一口白开水;饿了,肯一口自带的干粮;热了,捧起浑浊的河水冲一下。每天都有一些战士晕倒在工地上,他们被抬到树荫下歇一会醒过来后拉起五十多公斤的草袋子又干。就这样,经两天一夜的突击,赶在第二次洪峰到来之前修复了河堤。

  为了使失去房屋的群众有地方住,部队官兵连夜搭起简易棚子请灾民住进去,他们自己却露营在荒野上。

  67集团军某部在接到赴平邑抗洪救灾的命令时,刚从沂河大堤上撤下来,他们已奋战了十多个小时,不少干部战士连湿漉漉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登上了开往平邑的卡车,投入了新的战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平邑抗洪救灾的750名解放军指战员中,有八十多名来自江苏、安徽重灾区。从安徽五河县农村应征入伍的战士韩成,前不久家中遭了大洪水,30亩麦子被洪水冲走,4间房屋全部倒塌。家里的亲人一连发来两封电报,催他回家帮帮忙,组织也给他特批了假期。当他接到去平邑抗洪的命令后,毅然爬上了开往平邑的汽车。炮团二营的许德胜排长,刚把从家乡赶到部队探亲的爱人从车站接到营房,就接到赴平邑救灾的命令,他毅然把含着热泪的妻子送上返乡的汽车,自己随所在部队开赴平邑灾区。某部指导员胡晓明,前些日子因车祸腿部负伤,接到抢险命令后,不顾带着伤病的腿,随部队奔赴平邑。某部排长李通道,家中父亲病危,其弟到部队叫他回家,接到抗洪命令后,他说服弟弟回家照顾父亲,自己随部队到平邑救灾。副班长张驹荣因不服水土,连续闹肚子,却带病坚持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

  67集团军副政委、少将何法祥,于7月25日15时风尘仆仆地赶赴平邑灾区,水没喝、脚没歇,就冒着酷暑看望部队,部署抗洪救灾任务。他一口气查看了5个重灾乡镇的灾情,和地方上的干部共商救灾大计。136师师长、大校席科儒,每天都和战士们一起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累病在抗洪现场,边打针吃药边指挥战斗。54890部队的赵团长,54894部队的程团长,和战士一起,一身泥、一身水地干。

  先后来到平邑灾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4898部队一部、54890部队一部、54894部队一部、91医院救护队、146医院救护队及平邑驻军的干部战士和医务工作者,视平邑灾区人民为亲人,冒着生命危险抢险救灾。他们共营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近万人,出工25382个,清理倒塌房屋、排除危房1900间,抢出粮食3000多公斤、饲料1000余公斤,整修道路2300米,修复加固河堤1700米,挖排水沟1800米。一些战争年代过来的老人,把解放军指战员的行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激动地说:“老八路又回来了。”

  四、英雄的平邑人民

  “7·24”洪水袭来,唐村水库水位急剧上升,随时有漫溢垮坝的危险。为了给炸副坝泄洪提供必要的时间,主坝的防浪墙必须加高。从附近村庄抽调的抢险队,一接到集结命令,立即放下自己家里需要抢运的东西,跑步到大坝集合,140名队员一个不缺。没有动员、没有鼓励、没有奖状,更没有奖金,他们为了下游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拼命地干了起来。背着百多斤的沙袋子,趟着齐腰深的水来向主坝上运沙子。有的被水冲倒,还有的掉进水库里,但是,没有一个退缩的,爬起来接着干。经两个小时的激战,把2500个沙袋子抗上了坝顶,加高了防浪墙,为副坝爆破赢得了时间。

  在县城低洼处浚河边上的县陶瓷厂,“7·24”洪水使厂区积水达72厘米。厂房进水了,职工宿舍进水了,窑体内部温度1200摄氏度的隧道窑周围也进水了,随时都有窑塌厂毁的危险。很多职工来不及收拾自己房中的东西,任凭家具在水中泡着,不约而同地跑步到生产车间,1人、2人、3人、4人、5人……在半个小时内即聚集了76名职工,没有号召、没有动员。他们兵分两路,一部分用草袋子筑坝堵水,另一部分进入车间排水。很快,一道一米多高的围堰垒起来了。负责排水的工人顶着厂房内弥漫的蒸汽,听着耐火砖遇水后噼里啪啦的刺耳的炸响,冒着窑体随时都会爆炸的危险,一个个跳进60摄氏度的热水里,拼命地向外泼水。有的职工被热水烫伤了,仍然坚持战斗。经过4个小时的苦战,排除了积水,保住了窑体,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24日凌晨4时,柏林乡陈家庄水库出现3处裂缝、两处塌陷,水位以每分钟20厘米的速度上升。如不及时拉闸放水,溃坝就不可避免。闻讯赶来的乡水利站站长金保民(农民合同工),在分析了险情后认为:如果大坝是放水洞附近的内坡塌陷,开闸放水会加剧溃坝;如果不是内陷,开闸放水就能保住大坝。金保民、陈超没等任何人下命令,就从坝顶沿大坝外坡滑到坝底,趟着齐腰深的水,钻进25米长的放水洞内,他们边摸索边查看。坝上的干部群众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万一大坝在放水洞附近有塌陷,二人必死无疑。突然,坝脚下传来“快拉闸”的喊声。放水洞的闸门提起来了,大坝保住了。

  柏林乡石崖前村个体商业户刘学义。在洪水到来时,首先想到的是全村群众。他置个人家产于不顾,敲着锣满街跑着高呼:“大水进村了,快跑啊!”村民脱险了,他小卖部里价值五千多元的商品、部分现金和家里的两头猪却被大水席卷而去。

  柏林乡汪家坡村民马以健,刚摆脱洪魔的纠缠,坐在高地上喘着粗气。突然发现本村王西久老人仍在洪流中挣扎,马以健义无返顾地跳进洪水中,冒着被洪水吞食的危险,将老人救上来。

  这就是平邑人。在战争年代,他们把自己的儿子、丈夫送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自己又投身到支前的木轮车流中,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洒下了血与汗,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们勒紧腰带去医治战争创伤,把平邑的穷山恶水巧梳妆。当自然灾害从天而降时,他们更不气馁,以沂蒙山人大无畏的精神,正视困难,迎战困难。蒙山,不仅赋予平邑人伟岸的体魄,而且造就了他们挫而愈坚的性格。

  五、温暖的援助之手

  水灾无情人有情,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洪水的磨砺中得到升华。在平邑,出现了一幅县内无灾帮有灾、县外帮平邑灾区的动人画卷。

  受灾最重的温水乡小河村的村主任尹绪富,刚把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群众安顿好,就拿出从大水中夺出来的自己家里的仅有的75公斤面粉,送给粮食全部被冲走的群众吃。

  在风雨交加的7月24日和25日,平邑镇粮所、县粮油供应站和第二粮店,一边排除积水,一边突击加工馒头、大饼1605.5公斤,冒雨送到灾区。当饥饿的灾民拿着热乎乎的馒头时感动地流出了热泪。县粮食局在暴雨袭击平邑7小时的时候,就把12块蓬布送到了温水灾民手中,并向保太、仲村等9个乡镇调运麻袋7200条、草袋子41100条。中共平邑县粮食局党委还发动全系统职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半天之内就捐款9900元、粮票350公斤、衣服30件。县粮食系统接受了外地救灾物资的的保管、转运任务,广大职工加班加点,确保救灾物资妥善、及时地发放到灾民手里。

  灾后第二天,县卫生系统就集中全县各医院的大部分骨干医生组成12个医疗小分队深入灾区农户进行防疫治病,对灾区的饮用水及环境进行了消毒处理。先后救治被洪水围困受伤、染病的群众五千余人,免费送去万余元的药品。向144个村庄的饮用水井中投漂白粉片25万片进行净化处理,喷洒敌敌畏35000毫升杀灭蚊蝇,有效地控制了灾后流行病病源。中国人民解放军91医院、146医院也相继派医疗队赶赴平邑灾区,抢救受伤群众,开展卫生防疫活动。从全国各地运来的价值22万元救灾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到平邑灾区人民手中。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县灾区无疫性苗头,无食物中毒发生,避免了“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惨像。

  在灾后的第三天,县委、县政府就把从全县调集的500吨粮食、几十万件基本生活用品运抵灾区,实现了1户1口锅、1袋面、1个盆、1把铲、1个瓢、1把热水瓶、2斤食油、2斤食盐,每人1个碗、1双筷子。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发动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非灾区乡镇的群众捐款捐物支援灾区。

  平邑灾区也牵动着县外人民的心。临沂地区运输公司捐赠蓬布60块,临沂地区外贸公司捐赠蓬布15块,临沂地区供销社捐赠蓬布20块,中共费县县委捐赠蓬布20块,临沂市粮食局捐赠糕点1093公斤、面条1480公斤、煎饼143公斤,临沂副食品厂捐赠饼干2278公斤,临沂市糖酒站捐赠饼干4233公斤,临沂市供销食品厂捐赠饼干2880公斤,费县松鹤食品厂捐赠饼干2000公斤。解决了灾区群众生活的燃眉之急。

  灾区群众的困难使人民子弟兵挂心。67集团军在向平邑灾区捐赠10吨小麦、5000元现金和3万套餐具的同时,又发动官兵个人向灾区捐款。54890部队的赵团长、54894部队的程团长亲自撰写了向灾区人民捐款的公开信。一天之内,就捐款五千余元。战士们把仅有的一点生活津贴毫不保留地献给了平邑灾区人民。胶东籍战士董佑富把多年积蓄的350元全部捐献给了平邑灾区人民。部队首长发现无家可归的灾民搭建简易蓬有困难,毅然决定捐赠5000元买成塑料布、油毛毡等建筑材料送给灾区群众。

  9月4日,莒县建筑公司、浮来建筑公司、城乡建筑公司,派出345人的施工队伍,带着莒县人民对平邑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到重灾区保太乡前崖村帮助建房。他们为了不给灾区人民添麻烦,约法三章。他们以严明的纪律、勤俭的精神、严格的质量、良好的作风赢得了灾区人民的尊重。随后,临沂地区建筑公司350人、费县建筑公司500人到柏林乡东武安村帮助建房,临沂市建筑公司和临沂市相公镇建筑队380人到宋河村帮助建房。

  随着灾区重建工作的展开,援助平邑灾区的物资由食品、衣物和生活用品转向建筑材料和生产资料。当从潍坊开来的满载援助平邑灾区的钢窗的几十辆汽车经过县城时,一位老担架队员动情地说:“当年我们支援全国解放用的是木轮车,现在全国用大汽车支援我们,咳!值啊!”

  六、重建新家园

  7月27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抗洪救灾紧急电话会议,李玉妹下达了3项任务:第一,迅速组织口粮到位,快搭简易住蓬,跟上防疫治病,下大力气安排好灾民生活;第二,抓好生产自救,抓紧田间排涝,尽快组织企业恢复生产,努力弥补灾害损失;第三,搞好险工险段的修复和河道的疏浚工作,做好迎战更大洪水的准备。县委一声令下,群情激昂,在1小时之内,抗洪救灾任务就落实到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410名机关干部组成120个救灾工作组,100多名医生组成12个巡回医疗组,以及受灾乡镇的救灾领导机构,都于当天成立、当天进村到位、当天开展工作。

  在短短的10天内,无家可归的灾民全部住上了简易蓬子,所有灾民的口粮都得到落实。灾区群众尽最大可能排除田间积水,抢救秋季作物。灾民在全县人民和解放军及省内外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加固了库坝河堤,完成了清理行洪河道内的所有障碍物的工作。农业部门为灾区群众作了绝产田地改种蔬菜的计划,并在蔬菜良种、栽培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使灾民树立了受灾不减收的信心。

  8月5日,县六大班子分头到灾区进一步了解情况。县委书记李玉妹在与保太乡西埠阴村住简易蓬的群众交谈中,问大家有什么打算,他们都说:“眼下最要紧的是盖房子。没有个家院,猪没法喂,鸡没法养,羊没法栏,日子过得没着落。到秋后天凉了,就更难办了。”回到县城后,李玉妹立即召集县六大班子开会。在凑情况时,听到各乡镇的灾民对盖房子都有迫切要求。因此,会议就把灾民建房问题作为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并通知计划、财政、建委等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大家根据各自掌握的情况,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初步方案。灾区建房方案经有关业务部门修改完善后成为正式文件,于8月7日以平发[1991]43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中共平邑县委、平邑县人民政府关于搞好灾区群众住房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把灾区建房当作一场政治仗来打”,要求坚持“自力更生,互助互济,加强领导,强化服务”的方针,确定了“区别情况、保证重点、照顾一般、公平合理”的建房原则,制定了水毁村庄的规划建设标准、房屋的建设方式及补助办法,明确了检查验收的标准是“三快三好”,即:规划快、备料快、建房快、组织发动好、建房质量好、干群精神面貌好。要求灾区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用实际行动把行署专员王渭田提出、省委副书记高昌礼肯定、省长赵志浩重申的让灾区群众“进新房,过新年”的设想变成现实。

  县委政策出台后,各受灾乡镇的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灾区的建房工作很快全面铺开。在平邑灾区出现了一个“乡帮乡、村帮村、户帮户、县直机关包点在村里住”的建房热潮。保太乡西埠阴村提出了“五管齐下”的建设方案,卞桥镇提出了“自力更生建家园”的口号。县委、县政府用开现场会的方式,促进灾区建房工作平衡发展。9月20日,灾区第一批重建的住房竣工交付使用,1575户灾民喜迁新居。

  为了春节前完成灾区水毁房屋的重建任务,县里采取了“以奖代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凡在规定时间内备好料的,每户奖给1门两窗;10月1日前建好的,每户奖给600元;11月8日(立冬)前建好的,每户奖给550元;11月23日(小雪)前建好的,每户奖给500元;小雪之后仍不能完成建房任务的乡镇,在全县通报批评,取消奖励资金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同时,县、乡派出250名干部组成83个工作组进村驻点,帮助建房。此后,每天有250台拖拉机、4万多民工在灾区各村建房。到1991年12月5日,建房工作全部结束,共建成高标准民房2.1万间,所有的受灾群众全都搬进新居过春节。大灾之后的1992年春节前,灾区人民都忙着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洋溢着对党和人民的感激之情。保太乡驻地的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拉着前来给灾区人民拜年的县委书记李玉妹的手说:“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哪!1947年7月那次发大水,才冲毁2600多亩地,哪有今年的水大,可保太、固城两个区就有3991户、3.2万人逃荒要饭。毛家庄86户人家,有68户外出逃荒。在卞桥区,树叶、野菜、草种子全吃光了,还饿死、病死不少人。如今遭这么大的水灾还能过上这么好的年,真是新社会好、共产党好啊!”李玉妹动情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平邑人民也是好样的。”

  “7﹒24”洪水并没有吓倒平邑人民,在抗洪救灾中凝聚起来的一股无所畏惧的精神,反而促进了平邑各项工作的开展。1991年全县新上技术改造项目18个,完成技改投资1800万元;全县果品总产量达1亿公斤,畜牧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在“三秋”结束后,全县投工1650万个,投资2550万个,完成工程量1880万立方米,修复了所有的水毁工程,并新建一批小型农田配套工程。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4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元。在大灾之年,农业不减产,工商业不减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七、灾后反思

  “7﹒24”洪水像一场噩梦一样过去了,洪水吞噬的村庄立起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新瓦房,大水冲过的土地又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进水的工厂车间又响起了机器的轰鸣,泡过水的商店又变得熙熙攘攘,被洪水包围过的学校又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但是,灾前灾后的许多问题,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去回味。

  第一,洪水校正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得到升华,特别是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当洪水到来时,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为灾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灾民气顺了,从心底里感谢党和人民政府。不论是灾区的还是非灾区的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好好珍惜灾民对党的感激之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民心中重塑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第二,洪水灾害告诉我们,强化灾害性天气预报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据已有的平邑县有关洪水方面的资料,从1314年到1991年的678年间,平邑就发生灾害性的降水过程93次,平均每7年发生1次,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可见,平邑县发生灾害性降水过程的频率是相当高的。据了解,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气象、水利、科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区域性洪水的发生规律,对其灾害性后果作出科学预测,拟定一个可行的预防方案,就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7﹒24”洪水是在平邑人民毫无准备、没有采取任何特别预防措施的情况下突然降临的,造成数亿元的经济损失。如果我们预测到某个降水年度有发生特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水库提前放水腾库容,加固水库、河道的险工险段,清除行洪河道的障碍物,完善田间排水渠系,备足抗洪救灾物资,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抢险队伍,面对洪水我们就能从容对付,其结果可能就不是“7﹒24”洪水过后的那个样子。

  第三,洪水证明我们的各类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有待提高。据县水利局1991年7月29日统计,“7﹒24”洪水使1座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出现险情,4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251个塘坝、317个谷坊垮坝。灾区内的所有蓄水工程不是被毁就是险象环生。1975年8月河南板桥水库垮坝后,全国统一要求中型以上的水库必须按“75﹒8”雨型校核,采取措施使之能抗御像“75﹒8”那样的洪水。“7﹒24”洪水远不及“75﹒8”洪水,就摧毁了灾区几乎所有的小型水库,不仅使之完全丧失了调蓄洪能力,而且加大了洪峰的力度,致使灾情加重。而德国粮援项目却经受住了“7﹒24”洪水的考验。这难道不值得人们从水利工程质量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反思吗?

  据了解,平邑县县城城区内的所有排水渠系均无防洪标准,谁也不知道它们到底能抵御多少年一遇洪水,加之不少暗沟常年不清淤,大大降低了泄洪能力,以致“7﹒24”洪水使县城低洼地带变成了汪洋。

  第四,洪水告诉我们平邑县的农田水利工程是薄弱环节。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有关部门放松了田间灌排渠系的建设,特别是一些贪图多种一点地的农民不但不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点投入建设灌排渠道,反而把原有的田间沟渠平上种了庄稼,形成了障碍排除田间积水的梗阻地块,加重了“7﹒24”洪水的危害。平邑灾区大都是丘陵地区,沟、河坡度大,洪水易暴涨暴落,如果田间排水渠系完善,不会出现“7﹒24”洪水过后农田大面积积水,眼睁睁看着庄稼被水泡死,11.5万亩绝产的惨象。

  第五,洪水向我们的防汛工作提出了挑战。由于平邑十年九旱,防大汛抗大洪的意识并没有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头脑里扎根。每年上级开了防汛会,县、乡也跟着开个防汛会,满足于一般号召。年年汛前都要搞一次河道清障和险工险段加固工作,任务布置了,工作到底搞得怎么样,并没有认真去落实。在行洪河道中的树木是否都杀了,那些阻碍行洪的建筑物是否都拆除了,大坝河堤加固搞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的各级领导心中并没有数,以致“7﹒24”洪水过后仍把除险加固和清障作为抗洪救灾的三大任务之一去完成。如果这些工作在汛前做得很出色,不是亡羊补牢,而是防患于未然,其结果是不是会好一点呢?

  第六,人们的保险意识有待提高。在抗洪救灾的队伍中,有一支十分重要但又往往被人们忽略的“部队”——保险公司。“7﹒24”洪水过后,县保险公司为投保的10479户居民、60家企业赔款188万元。这些数字与灾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仅就受灾企业而言,“7﹒24”洪水使341家企业(包括国营、集体、个体)遭受损失,而只有60家投保,投保率为17.6%。可见,人们的保险意识是多么弱!如果灾区的企业、农户和农田都投了保,那么,灾后就会有一笔赔付款可用,这对于稳定灾民情绪、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致谢: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彭进平、甄德生、赵平和平邑县挡案局提供了部分资料,特此致谢!

  朱瑞田,主编.改造山河五十年——临沂改造山河五十年纪实.济南:齐鲁书社,1999.74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