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出国考察”?




  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我国公款旅游很严重,说每年耗费国家公款近2000亿。那个时候,公款旅游一般在国内,虽然说耗费了国家很多钱,但对国内的旅游业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要不,中国的五一、十一黄金周怎么会这么火爆?

  现在,也许大家对国内游腻了,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国外。条件差点的游新马泰,一般的就是欧洲七国游,最好的我们不能想象,应该是美国或者其他地方,当然主要是档次问题,就是在同一个地方,因为烧钱不一样档次也是有差别的。他们是谁呢?也就是说谁在“出国考察”?因为他们只有把旅游说成是“出国考察”,才有可能用公款消费。前几天,看了一条新闻,说的是广州市天河区侨务办公室为筹措“经费”,竟通过组织“出国考察”,然后从旅游公司拿回扣,在短短二年时间便筹措“经费”30万元。他们会组织什么人“出国考察”呢?又是什么人这么大方呢?可以肯定的说,都是些拿公款消费的主,他们可能是公务员、也有可能是国有企业的干部,但有一个特点,他们必须是有实权的,并且可以公费消费的。记得前几年,政府下过一个文件,说的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最多一年可以出一次国,什么样的干部最多一年可以出二次国。让人的解读就是不管你有没有事,出一次国或者二次国是你的特权,而且是过期作废的特权,你想:“有几个人耐得住寂寞?”

  那他们在外国考察到了什么呢?见了世面。这是大多数“出国考察”的人员的第一感觉。当然也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比如说,很多国企领导人,出了几次国,发现人家的总经理。董事长拿的年薪是几百万、几千万美圆,心里就不平衡了。回家就酝酿着改革,自己的工资马上象火箭一下子就冲上去了。但他们没有想到人家为什么拿这么多?人家的风险有多大?好在这些企业名义上是国家的,但好多都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所以也很容易通过,职工也拿他们没办法。当然也是有人说了实说的,但那只是一个富裕了的村庄的党支部书记,或者因为他常年生活在农村,人还是很本分。这次是因为要学习新农村建设。上级就组织他们去韩国参观,也就是“考察”,但结果却不理想。按这位党支部书记的话说:“好了好几百万,什么也没有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