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字D”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以字母D字打头的“动车组”现在已经以每小时200—250公里的速度奔驰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以“头文字D为显著标志的“第六次提速”会给我们出门旅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仔细阅读了以《京津开通和谐号改变晚间不通列车历史》为标题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现场报道的文字稿后发现,“头文字D给京津之间这样的短途旅行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可能不是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是“提速”,而是“舒适”和“服务质量提高”——“车厢很豪华,设施也很现代化。现在大家的座位方向都是朝前的,但列车员说,如果大家想打牌聊天的话,可以自己将座位调转方向。”“因为大家都第一次坐动车组,都觉得很新鲜,有把座位放倒的,有要求活动一下座位的,乘务员都很耐心地解答。”“而且,列车上还有专职的保洁员。车厢中部有吧台,提供牛奶、咖啡”,等等。

  虽然记者几次用“确实非常快”和“感觉像坐飞机一样”等词汇来赞美“头文字D的速度。然而,仔细琢磨,因为整个旅程不过一个小时出头一点,对绝大多数旅客而言,节约下来的区区10分钟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性价比的问题还是会引起关注。要是在一早一晚在北京站和天津北站之间恢复一趟原来的城际特快,让旅客有个选择的余地,其效果可能更和谐。

  在报道中见到了记者的一句大实话,“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以往京津之间晚间六点以后不通列车的历史。”但是,这句话也许不完全是事实。依稀记得当年城际特快开通时,是有晚上的车次的,我好像坐过,后来可能是因为“效益不好”就停开了。更可恨的是从天津回北京下午2:00—3:00之间本来是有一趟城际特快的,列车时刻表上也表明它一直存在。但几次去天津都上当受骗,吃完中午饭赶到车站才发现,这一趟车“暂停”了。这一“暂”至少有23年之久吧。这倒好了天津的TAXI,凑34个人拼车跑一趟北京,每人50大洋。去天津办事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吧。现在的京津之间“和谐号”一天有12班之多,确实很为旅客着想。但怕的是,这些车次又会像歇后语中揶揄的那样,“墙上的日历——一天比一天少”。

  如果我们会玩“脑筋急转弯”,也许我们会想到,我们现在从“头文字D所获得的好处,改善车厢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往返车次……似乎是不提速也照样能做到的。然而,我们现在只能够指望,提速了,提价了,我们从中得到的好处不再失去。

  当然,以上所述,指的是短途旅行。要说真正获益,也许提速后时间在45个小时的最为合适,因为他们本来要坐8小时左右或以上。45个小时,一般是坐车或飞机可以忍受的一个极点。

  旅途更长,可能就又不合适了。譬如从北京到上海,上午10:50开,晚上8:49到,路上差不多是10个小时,头等票价是543元。就“列车时刻表”上标明的“一等座车票价”来看,似乎是软座,不是卧铺。10个小时,坐飞机的话,相当于从北京到悉尼或伦敦了,尝过这种“长途”滋味的人也许都有点“后怕”。因此想到,要图快,干脆坐真的飞机,不到2小时就到上海,加上等候和从机场往返的时间,不过5个小时。要图安全,不如坐特快,12小时睡一觉就到上海,还省了一夜的住宿费。坐“头文字D,一路辛苦,而一到上海就得找宾馆,住下就是1112点了,何苦来哉。估计只有非常想尝新鲜的人才会坐。

  最后想到一个问题可能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从“头文字D”获益的究竟是谁?曾经听“铁老大”中人抱怨,客运根本不挣钱,完全靠货运补贴。所以,铁老大热衷于“提速”,实际上是想为货运腾出更多的空间与时间。当然,这样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是想反复提醒一下,以上所述的旅客们从“提速”中得到的有限的好处再也不要又给无缘无故、无声无息地剥夺了,这样说是因为“铁老大”有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