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把人的生命机体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凡“有形”的生理物质属阴,诸如血、肉、骨等;凡“无形”的功能活动属阳,诸如感觉、意识、胃肠消化等。阴主静而阳主动,阴主节制而阳主调动。
饮食物通过胃肠等无形属阳的消化功能与气化变为可吸收的精微物质,再经脾的运化上输心肺,化生为维持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所必需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输布全身滋养形体,生成有形属阴的血液、肉、骨等生理物质。所谓气化,通常是指机体内气机的运行变化,诸如脏腑的功能作用,气血的输布流注,脏腑之气的升降、开阖等,都有气化的含义。生理物质反过来又能供养和支持无形属阳的功能活动。无形的机体功能活动与有形的生理物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缺一不可互动关系,即中医的“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等理念在人生命过程中的体现。
这种转化与消长虽在不停地进行,但在所食之物适宜与外在环境又无异常的情况下,反映阴阳的各方始终都本能地维护着机体的相对平衡与和谐,即健康与相对健康。一旦这种本能的平衡与和谐状态被打破,人就生病。疾病,就是人机体的阴阳相对失去平衡与和谐状态的反映。
1.中医的“气(性)味”是原生态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
从百草到本草,既是本草升华到“气(性)味”的认识过程,也是以机体外在原生态物质的“气(性)味”来调节机体内在阴阳偏性的实践,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黄帝内经》奠定理性认识来源的过程。
所谓“气(性)味”,是“气”与“味”的合称,是中医对本草共性与功能的本质认识。凡反映本草“无形”属性的热、温、寒、微寒(凉),统称为“气”,具体分为“四气”。诸如本草中的附子性热、草果性温,黄连性寒、茵陈蒿性微寒;热与温,寒与微寒,只是属性不同的“气”程度差异之分;不温也不微寒的归入性平,性平也有偏温与偏微寒之小别,诸如白茯苓性平而偏温,猪苓性平而偏微寒;性平因未单独列为一种“气”而只称“四气”。中医指本草的“四气”与生活中的香、臭、腥、臊四气完全不是一回事。
凡反映本草“有形”属性的辛、甘、酸、苦、咸,统称为“味”,具体分“五味”。味不显著的淡归入甘,淡味因未单独列为一种“味”而只称“五味”。
“气味”是缜密而严谨的表述,“性味”是易于理解的通俗表述。
2. 中医以五脏与五味的相宜不宜所恶与禁忌来规范药食
祖国医学认为,后天之精的产生源于所食的五味,并储藏于五脏:心、肝、脾、肺、肾。所食之味一旦不宜,五脏就会相应受损。体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以五脏为中心的中医,也是事关体内生态环境动态平衡的医学,其从数千年实践与实证所得出的理性认识是:
心主脉宜食酸、恶热,苦入心,心患病宜食苦,而过食苦将致脾气过燥不濡润,使胃气雍滞;
肝主筋(肌腱等)宜食甘、恶风,酸入肝,肝患病宜食酸,而过食酸将使肝气淫溢且亢盛,导致脾气受损乃至衰竭;
脾主肉宜食咸、恶湿,甘入脾,脾患病宜食甜,而过食甜将致滞使肉壅满、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衡;
肺主皮宜食苦、恶寒,辛入肺,肺患病宜食辛,而过食辛将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
肾主骨宜食辛,咸入肾,肾患病宜食咸、恶燥,而过食咸将使骨骼受损、肌肉短缩、心气抑郁。
五脏患病对五味各有禁忌:心病禁忌咸,肝病禁忌辛,脾病禁忌酸,肺病禁忌苦,肾病禁忌甘。
3. 中医的“气(性)味”相宜与生命的基本物质--“精”
从天、地、人三者来说,中医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四气”生于天为阳,“五味”成于地为阴。
相对人体的功能属阳而言,有形的饮食物则属阴,故常以“味”来泛指饮食物。“味”是滋养形体的物质基础,而滋养形体又须依赖气化功能,功能由精产生,精又由生化所成。须知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构成人体的那部分称“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它是生殖的基本物质;维持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的那部分称“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它是由不断摄入的饮食物经气化与生化而生成。精是生命的基础,精足抗病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精虚抗病力差、生命力衰弱。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天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若所食之物“气(性)味”与机体所需不相宜,就利小弊大,损伤形体;若机能活动太过,就耗伤精气而致功能受损。
4. 中医的“气(性)味”交错复杂功能各异之博大
相对本草的“气味阴阳”来说,寒、凉为天地之阴,温、热为天地之阳;味厚为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厚为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辛能散,甘能缓,淡能渗湿,均为阳;阳气出上窍,多指功能,诸如,呼吸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酸能收,苦能坚、燥、泄,咸能软坚而润下,均为阴;浊阴出下窍,此“浊阴”指大小便;升、浮为阳,沉、降为阴;升是上升,浮是发散上行,升浮的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是泻利下行,降,是下降,沉降的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阳性本草,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黄芪、桂枝、麻黄之类;凡气寒、微寒,味苦、酸的阴性本草,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凡花、叶及质轻的本草,大多有升浮作用,如辛夷、荷叶、升麻等(旋复花不升反降除外);凡质重的本草及子、实等,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寒水石、苏子、沉香、枳实等(蔓荆子不沉反升是例外)。在炮炙方面,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能收敛。
“五味”之中又各有“四气”,如辛味中,有生石膏的性寒,肉桂、附子的性热,半夏的性温,薄荷的性微寒。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葛根散风热,砂仁行气,川芎活血;甘味能补能缓,如黄芪补气,阿胶补血,甘草缓解挛急;酸味能收能涩,如山茱萸能收敛虚汗,金樱子能止遗精,五倍子能涩肠止久泻;苦味能泻能燥,如黄连能泻火,大黄能泻下通便,苍术能燥湿;咸味能软坚润下,如海藻、牡蛎能治瘰疬,芒硝能润下燥结的大便;淡味能渗湿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
现代科研表明,本草之所以味有不同,主要是与所含的部分化学成分有关,如辛味的多含挥发油,酸味的多含有机酸,甘味的多含糖类,苦味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甙类或苦味质等。
本草不仅各有各的“气(性)味”,且“气”与“味”又交错复杂。“气(性)味”不同其作用各异,总的来说,不同本草因所具的“气(性)味”不同,相应的升降浮沉等作用及其强度也大不一样。因此,务必要依据本草的“气味”来正确使用与综合运用。气寒的本草,“味”不同作用不同。如气寒的黄连味苦,能清热燥湿,气寒的浮萍味辛,能疏解表热。“气”不同作用也不同,如味甘的胡桃肉气温,能温肾补气;味甘的栝楼气寒,能清热化痰。
5. 中医关于毒的涵义与食品普遍存在问题
本草还分别被明确地赋予了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之义。毒的意义,一是指特性与功能显著对立的两端,如干姜的气热与黄芩的气寒,升麻的升提与苏子的降气,都是以一端祛对立一端的邪来扶正;二是指显著的副作用,如常山能治疟疾,但有引发呕吐的副作用;三是指含有剧毒成分,如轻粉、藤黄、巴豆等,只要使用恰当就能起祛邪扶正的佳效,否则,就会中毒。故在使用时须严格掌握,以防中毒,而无毒是指气味性平的本草。
中医指的所谓“大毒”与西医指的大毒在概念上有近似之处,这些数量极少的本草在西医是绝对严禁使用,而在中医却是用之“以毒来攻毒”,须知这是我们的先祖以生命代价换来的珍贵实证经验与理性认识;中医指的所谓“常毒”,既包括西医已检测出内含有毒成分的部分本草,也包括西医未发现有毒成分而属性为大寒大热的本草;中医所指的“小毒”,是指西医未发现任何有毒成分而属性为温与微寒的本草。
中医所指的毒,是指非正确使用本草对人体所造成伤害程度大小而言的概念;中医指的所谓“无毒”,是指属性为性平的本草。
甘蔗的气微寒、味甘,加工成糖后而气变温,色赤的入血,色白的入气,多食白砂糖就会使肉壅满,热壅上隔、损齿。在食品加工及饮料生产中,不适宜地加入白砂糖,不仅将影响其它原料的气味功能,而且常食后还会使阴受损,尤其是在以药食两用本草为原料制作食品时就更是这样。可见,那种仅为了遮掩其它原料口感的不适,而以随意添加白砂糖来调剂饮食制品味道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然而,此问题在食品工业中却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消费量庞大的饮料生产中就更是这样。另外,在食品中随意添加各种营养元素补充剂而实际并非能有营养效果的食品安全内涵问题,已到了再不可小视的地步,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6. 中医的本草各自归经是各自直达病变部位的通道
本草的归经是我们的祖先历经长期观察,研究本草的功效与脏腑经脉的关系,并结合五色五味及五行所属所总结出的理论。
中医把机体各部分间,以及与外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脏为中心归属为五大运动不息的类;每一类的运行都是在相生之中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寓有相生。只要其中有一类亢盛就有损害健康作用,而另一类随即就会来对其制约,有这种制约才有化生之机,可见,相生相克是维持机体本能相对平衡所不可缺的条件。凡归属于同类的事物,其间是纵向关系,凡归属于不同类的事物,其间是横向关系;中医借用这种纵横交错关系,来说明机体内外及其与外界环境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与五味五行综合起来,即有: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属金,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属水,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这只能说是一般遵循的规律,特殊例外的也非少见。一种本草能归入两经或数经的,表明它的功能范围大,诸如杏仁入肺、大肠,可治疗肺经的咳嗽、大肠的大便燥结;泽泻入脾、胃、肾、膀胱,这四经有水湿病,常用泽泻治疗。
中医的“气(性)味”理念,是由小而知大又由大而用之小,这是历经长期实践再实践与长期认识再认识的“悟性”升华之必然。这种深化认识物质环境世界与人,和人与物质环境世界间的关系,足见中医以人为本的大医学观与严谨把握整体下入微的“气(性)味”人体生态平衡调节观。
本文是《揭示病从口入奥秘中医将再创现代辉煌》讲座之三
告示:下一讲的主要内容是:揭示药食同源的本质与病从口入和养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