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的对外政策必须谋求出路


  2007年1月下旬以来,美国要打击伊朗的言论汹汹而起,伊朗毫无妥协迹象,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再度绷紧。实际上,美国做出调兵遣将的咄咄逼人姿态,似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世界为之狐疑和忧心。总体看,美国动武的可能依然需要观察。而《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联合发布的民调显示,布什的民众支持率降至其就任总统以来的最低点,仅有33%,三分之二的人认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65%的人反对布什最近向伊增派2万多名军人。60%的人表示更相信民主党人能处理好伊拉克问题。

  一、进攻伊朗基本是虚张声势

  回顾不长的历史可以发现,伊朗核问题在克林顿时期根本没有现在这样激烈和尖锐。而当前的美国政府对伊朗政策的重要目标是想把伊朗的政权倒掉,核问题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借口。实际上,伊朗长期以来跟美国要的并不复杂:给予伊朗现政权以安全保障,与伊朗进行直接会谈并实现关系正常化。几年来,核问题也被伊朗看作是争取以上目标的关键手段,伊朗实际是希望布什政府放弃敌视和谋求推翻其政权。2007年1月17日,一名前美国国务院高官透露,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伊朗曾主动密函致美国务院,提出停止支持真主党及哈马斯,将核计划透明化,但希望美国终止对伊朗的所有制裁。该建议遭到切尼否决。实际上,即使是目前,如果布什政府能够在这方面做出妥协,伊朗在核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仍然是可能的。但遗憾的是布什政府排除了这种可能。

  目前美伊关系貌似一触即发,海湾地区重新表现为战云密布。其实,类似的剑拔弩张和战争叫嚣以及全世界的狐疑不定,在过去2年多尤其是2006年已经有多次了,但美国最终也没有选择动武。今后很可能的趋势依然是,即便伊朗继续我行我素,恐怕布什政府也奈何不了什么,联合对伊朗发起的制裁实施不易,发动战争更是糊涂到家。对伊朗的战争2008年前打起来的可能不大,不是布什政府不想打,实在是因为打不动了。布什政府今后不能继续无视伊朗在中东地区日益上升的地位和作用,何况伊朗本来就有与美国缓和建交的强烈愿望。而2008年之后,美国下届政府对伊朗发动战争的可能更小,倒很可能回归民主党政府以前的大幅度缓和政策。其实,与伊朗顶牛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只符合美国一些利益集团和宗教保守势力的利益而已。

  是否对伊朗动武考验两国政府尤其是布什政府的战略意志。不仅是因为伊朗拥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军事实力,拥有更为广阔的国土,拥有同仇敌忾的民众热情。关键是伊朗有美国和以色列真正惧怕的东西,那就是超常规的武器和技术。假如发起战争,美国还必须要考虑到中东地区局势以及其他大国的反应,还有朝鲜、委内瑞拉等国的动向,以及对国际能源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相比2001和2003年,布什政府2008年之前的大牌已经不多。美国实力的确可怕,也的确不可忽视,关键是布什政府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都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伊拉克安全局势困难重重,什叶派以及伊拉克政局深受伊朗影响;巴勒斯坦议会选举,哈马斯上台搅乱美国棋局;阿富汗局势也不稳定,塔利班活动重新增多;叙利亚也不断伺机试探火候,屡次过关。布什政府真要动武怕是要慎之又慎的。美国在伊拉克拥有15万军队尚且身陷泥潭,那么综合考虑,假如美国打击伊朗并且维持战后事宜,没有50多万军队恐怕难以摆平。

  进一步讲,即使伊朗进行了核试验,恐怕布什政府也很可能再次表现为无奈,最终仍然不了了之。如朝鲜核试验一样,之前布什政府不知已经对朝先进行过多少次军事威胁了,而实际结果是直到朝鲜进行了核试验,布什也没有采取任何军事打击,反而降低了军事打击调门。按理讲,朝鲜核试验对于美国在东亚的安全利益是非常攸关的,丝毫不低于伊朗对美国安全利益的影响。从这些轨迹看,布什政府这几年的政策充满了鸵鸟思维。曾经几度让原先全世界民众竞相以为狼要来了,以为美国政府拿捏着什么灵丹妙药,然而最后包袱抖落开来却都是空的,不妨说都是臭棋。多次的军事威胁,对手不仅没有退缩、而是迎面而上,布什政府却一再缺乏坚决并切实可行的后续计划和行动。最终是雷大雨小,显得束手无策、贻笑大方。其对外战略有一个特点,先是欺软怕硬,然后就是外强中干。

  中东时局发展往往貌似山穷水尽,黑云压城,却常常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如朝鲜核问题一样,伊朗核问题很可能要继续不断地走走停停,被拖延到2008年美国大选之后,新的美国政府与伊朗政府着手解决。届时美国的对伊朗政策或出现重大转折,其实,2000年末,美伊关系正常化的势头已经空前热络了,可惜这一势头被新任美国政府打断。如果布什政府目前能够与伊朗直接对话并给予伊朗政权以安全保证,伊朗退一步、从而使问题出现较大缓和的可能仍在。

  二、对外政策的矛盾与困境

  几年来,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不仅使美国和美国政府自身面临困境,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和安全困难,却又难以提供解决办法。世界被连累很深,可谓美国逞强,世界买单。在处理核问题和中东问题方面,布什政府的目标诉求充满矛盾—想方设法推翻伊朗和朝鲜的现政权;制止所谓的敌对反美国家拥有核武器。同时,迫切希望伊朗同美国保持合作,解决伊拉克难题;迫切希望朝鲜放弃核武器,并在东亚安全方面进行合作,以腾出手来重点应对中东。

  这些目标本身也充满着不公平和不对等。对他方,美国只索求不给予,只要求对手保障美国的所谓安全,而不承诺保障他方或自己界定的“对手”的安全,反而谋求推翻对方的现政权。这样包藏祸心的矛盾政策,是不可能促使对方采取合作态度的,因为天下没有如此一边倒的好事。而且,美国在核问题上充满双重或多重标准,美国自己一直加大力度研制新型核武器,进行核试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此外,在核问题上,布什政府对伊朗和朝鲜,对以色列,对印度,对埃及、沙特等国的政策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这一系列举动难以服人。如此掩耳盗铃的鸵鸟政策,不能蒙蔽任何方面,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智商要比布什政府低。

  布什政府的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往往严重脱节,南辕北辙,最终不是离目标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如愿。要制止核武器扩散或核试验只能采取缓和关系的办法,激化言辞只能逼迫有关方面不惜代价、加速拥核步伐以求自保,朝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惜的是,目前布什政府仍然没有回头醒悟的意思,而是继续向伊朗施加高压,这样做非但难以达到目标,反而同样加速并催生伊朗的核试验进程,加强伊朗内部的凝聚力,而意图寄望于伊朗内部生变的可能只能是闭门妄想。布什政府还严重忽视了各地反美力量间的互动和呼应。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白俄罗斯、津巴布韦、苏丹等国之间的准结盟,尽管力量有限,但效应存在,声势不减。这都将是对美国整体对外政策的严重掣肘。

  目前,布什政府在应对反恐、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对伊朗和叙利亚关系、地区国家反美联动、国际能源安全等几大难点方面,问题不仅一个也没有解决,反而个个复杂化,矛盾混乱加剧。日前,英国的评论家指出,美国的国际环境严重恶化了,是冷战以来最被动的时刻。而同时,布什在美国国内更面临着来自国会、政界、军方、学者和民众的空前压力和抨击,出境愈加艰难。面临如此四面楚歌的诸多困境,是布什政府真的不懂吗?非也,布什政府非常清楚如此政策的尴尬现状,但却无法改弦更张,否则就彻底否定了其两任的执政理念—新保守主义,提前宣告失败,这是布什政府本身及其背后力量所无法容忍的。而宁可错上加错、咬牙坚持,甚至对老布什的智囊班子提出的客观中肯的伊拉克政策也置之不理。这也充分说明布什政府本身把个人原则、集团私利和偏执信仰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危险性。

  回顾当代史上类似的顽固政策,其惯性常常无法在政府当权期限内自己主动解套,因为当权者自己打嘴巴的可能很小。好多战争政策都是下任上台后予以全面纠正的,比如,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大幅度调整了杜鲁门的朝鲜战争政策,尼克松上台后全面修正约翰逊的越南战争政策,2008年之后的新政府很可能也要全面调整布什的对外政策,即便是共和党连任也当如此。三个前任的共性是,明知必须采取战略退却却反其道而行之,咬牙坚持或持续增兵,即便国内压力强大也一意孤行。布什自己也暗示过,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实在输不起。在伊朗核问题上,布什也不会放弃高压和战争威胁。其实,如果采取战略退却,其结果不会是美国的全面被动,只是布什政府本身的全面被动而已。历史已经表明,美国从朝鲜和越南的全面脱身没有造成美国的全面失败和摆动,而是终于获得解脱。但在一段时期内,民众往往被当局鼓惑而处于身处迷局,往往在很长时间之后才姗姗醒来。

  其实,布什所谓没有退路、否则全盘皆败的担忧并非不可改变。为了真正维护国家利益,需要抛弃个人偏见和错误原则,把下届总统修正前任错误的举动由自己来提前完成,这仍然是挽回声誉和威望的重要机会。今后不到2年的时间,按理这应该是可能的。但这需要有大智慧,更需要有扬弃的勇气。由于布什的性格因素使然,保守思潮和集团支持使然,诸多因素都决定着类似转折几乎无法实现。需要指出的是,必须看到,“四面楚歌”只是某种程度上反映美国实力的一种表象,美国的实力只是运用不当,而不是风雨飘摇。如果下决心调整,其恢复的步伐并不慢,也未必很难,但必须要从当初不合时宜的四面出击中吸取教训。

  三、美国国内的重量级抨击

  2007年1月以来,面对美国在中东的困境和布什政府的执拗主张,美国政坛上那些本已退休赋闲的外交巨擘们有些坐不住了,对美国现任政府的对外政策提出诸多质疑,对现任国务卿赖斯的批评更是见涨。尽管6年来,赖斯从一开始就处于伊拉克战争决策的核心地位,在说服布什对伊动武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幕后角色。但实际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一直是赖斯的挡箭牌而饱受责难,赖斯则扮演协调人角色,并未受到多大冲击。但伴随美国政府内的奥尔福威茨、拉姆斯菲尔德、卡尔·罗夫等新保守主义的关键人物相继离任,布什和赖斯坚持的对中东政策正面临越来越强烈的指责和抨击。

  过去,多数批评来自左翼,但今天这些不满显然已经扩大,共和党也加入了批评的阵营。布什的对伊拉克新战略公布之前,在1月11日的一次听证会上,赖斯遭遇了来自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双重抨击。1月31日,在参议院外事委员会就伊拉克局势举行的听证会上,三位已经退休的老国务卿和两位退休的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继出面,对赖斯提出批评。其中包括尼克松总统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老布什总统的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克林顿总统的国务卿麦德琳·奥尔布赖特,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老布什的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斯特等,这些老练的外交家都指责本届政府外交失利。他们认为赖斯作为美国外交政策主掌人,在现实外交过程中显得僵硬不化,印象不佳。布热津斯基直白地说,美国需要的国务卿不是老坐在那里发表声明,而是要身体力行、积极处理外交事务。基辛格和奥尔布赖特则对布什政府执意向伊拉克增兵的计划不以为然,他们敦促布什政府应该超越伊拉克视角,根据现实情况设计综合性的中东安全战略。赖斯的老师斯考克罗夫斯特曾是福特总统和老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在赖斯的成长过程中对她指点颇多。他也指出,对伊增兵计划仅仅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有效的战略举措。

  外交老帅们都看重伊朗和叙利亚对美国摆脱困局的现实作用,敦促美国政府与其对话,共同防止伊拉克局势滑入深渊。2006年12月,贝克提交的伊拉克问题报告也专门强调这一点。基辛格指出,对伊增兵看上去有助于增加战略回旋空间,但美国真正需要的是外交战略变革;应让伊拉克各派别开展更广泛的自治并加强伊自身军队建设;伊朗的实力摆在那里,美国如果不愿看到伊朗控制中东就应该与其谈判。奥尔布赖特也说,如果增兵计划带有明确的希望和目标,而且部队经过良好训练和装备,她或许支持增兵;她同时指出,美国在中东已经被看成殖民势力,动机被严重怀疑;美国政府必须准备同它不喜欢的政府谈判,并将从中获益;政府可以不愿意接触伊朗总统内贾德,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与伊朗人对话。美国外交老帅们的观点在听证会上引起共鸣,其中几个参议员已在着手撮合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地区和国际会议。

  贝克的伊拉克问题报告以及其他外交家的建议是客观而中肯的,可谓逆耳忠言和苦口良药。然而,布什政府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继续强硬坚持既往政策。不仅坚持向伊拉克增兵,而且对伊朗展开咄咄逼人的武力威慑,并继续大量增加军费。2月5日布什向国会提交2008财政年度预算报告时,提出总额为7165亿美元的军费申请,其中2351亿美元将用于支持今明两年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这些执拗行径不能不引起这些“老帅”们的持续忧心和抨击。若不改弦更张,包括赖斯在内,布什政府在国内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其外交之路也越走越窄,如此南辕北辙,只会使美国在中东愈加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