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图书搜索:1+1>2吗?


Google图书搜索:1+1>2吗?

 

戴天岩

 

Google图书搜索推出后,受到了各大媒体的追捧, 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李开复也声称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一部分,媒体造势确实效果不错。

Google图书搜索主要合作方是图书和电子数据出版商,包括:一、有版权保护期的著作,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的书籍。二、过版权保护期的书籍,如国学网络的古籍电子数据,有《二十六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唐才子传》、《水经注》、《世说新语》、《大唐新语》等。

Google图书搜索的这种简单的“搜索技术+合作出版商”(1+1)的商业模式能否取得成功呢?换句话说,1+12吗?

Google图书搜索要实现商业利润,就必须寻找和挖掘到有需求量最大的核心价值客户需求,就图书出版业而言,7%的畅销图书创造了70%以上的市场价值(《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主编:崔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Google图书搜索很少有畅销流行书籍,当然,目前出版社也不愿意把畅销书籍网络化,国学网络的二十五史等古籍电子数据尽管搬上了Google搜索引擎,但是面对的是普通大众,可以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客户定位,或者说,目标客户错乱了,目前的古籍电子数据一般是针对国内外的图书馆,是供古籍研究人士使用的,Google图书搜索和国学的合作除了打击国内几家古籍电子数据出版商(如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上图“馆藏古籍全文检索库”、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公司《四部丛刊》、《四库全书》、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古籍元数据著录实验系统”等)之外,并不能从图书搜索获得实际收益。从这一点来判断Google图书搜索这个传媒工具,就不难发现:该服务品牌知名度很高,但是,服务销售额很难提高。

流行的、市场价值的发现者,多是来自小公司或个人出版物,所以,在没有鼓励自助的开放数据或数据自由交易系统建立前,Google并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利益,也很难引领书刊报音像电子等市场的发展。

Google图书搜索,是从传统的搜索技术革命向搜索技术和内容并重的战略阶段过渡,不管合作内容的数据量是怎么样,也很难改变它作为一个搜索技术引导的大战略。确切地说,Google很难发散到去做数据的网络交易、集成数据的供应链、数据的共栖传媒战略、也很难无止境去购买大量的版权演变成一个内容服务商,尽管Google向内容(或数据服务)的发展是一个重点。

对于内容合作而言,书籍(或者其他的数据)而言,重要的不是多、广、泛,而是有客户价值、集中、需求量大,比如或许Google图书搜索上十本畅销书的总流量就能够超越整个Google古迹图书的流量,就是这样的道理。

Google图书搜索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缺乏畅销图书(或者数据)和个人出版物。二、没有形成畅销图书(或者数据)的自由交易机制。三、没有真正推进细分行业图书的共栖传媒的模式,没有把图书的广告作用发挥到极致。四、没有真正能够整合出版供应链,在未来发展中的内容(数据源)控制很有问题。五、脱离出版商对图书流通的自主管理和实际控制,就逃脱不了网络出版发行的数据源流失窘境,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

 

来源于:传媒新思路博客(http://hexun.com/davad311/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