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即人道”论


商道即人道”是中国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经商之名言。

何以如此言之,是谓从商首先是人与人打交道,从商先做人,做人先讲诚与信,讲诚信才可以从商立事。中国人很讲究诚信,在五经之首的《周易》里,全篇中经常出现、尚德的字句,神秘地表达对诚信的认知。儒家亚圣孟子曾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生其实生活加上事业,生活与事业其实是息息相关,这一点古人认识得比较透切,人的一生就是在生活中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之亦然。任何一种职业其本身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人绝对不可能将生活与职业进行水火不相容的区分,生活中的很多情操同时也势必反映在职业之中。一个人以诚生活在家庭、社会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以诚信生活在职业生涯中。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奋斗的同时,无论你经历任何艰难与挫折,但为人的原则不能变,为人的情操不能变,为人的信意不能变。墨子言:“言不信者,行不果”。 诚信自古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中国有经商秘而不宣的十要诀,第十条就是讲诚信的。话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待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商道即人道,人讲究“和为贵”,最早讲这句话的是孔子。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是说的“和”。以和为贵,又如何体现自己做人的原则呢?

从大处讲,“和”是人的一种宽容精神,唐代文宗韩愈在《师说》中有言:其待人也,轻以约,其待己也,重以周也就是告诉人们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如此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自古至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异,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不无裨益。

从经商上说,“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爱”不是贪婪和奸诈,而是以做人的原则,站在彼此信赖的基础上,将彼此的共同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而“取”则是在保证彼此共同利益的原则下,获得应该获得的酬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法律与职业的结合。“和”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取”是一种策略和技巧,成功的商业活动都是策略和技巧,方式和手段的完美融合。

以做人的方式做生意,是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做人与做生意是互为因果的。若要观其做生意,我们不妨观其做人;若要评价其人,我们不妨评价其事。做人与做生意,看似两码事,其实两者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虽说做人的过程未必全是做生意的过程,但做生意的过程定然是做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做人的方式做生意,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的重要。做人——不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逐流;既有随缘的性格,也有不变的原则。  做生意——要脚踏实地,又能放远眼光;既有专注的热情,又能够持之以恒。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美国著名的文化企业家卡耐基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是不正确,而是不明确;更准确地说,是由于自我意识淡薄而造成价值观念模糊不清。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随大流常常不能作出自己的选择,怎么会有标新立异而又明确的价值观念呢?所以说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不够正确往往是由于不够明确,因而更有必要强调“明确”。一个人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那就不可能发展积极心态,树立成功心理。一个成功的人,都是以其做人的信念、做人的道德、做人的准则在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