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与“3月之痒”


  文/陈胜乔

  眼下又到企业到大学校园招聘毕业生的时间。对于明年毕业的这批大学生,大家照例冠之于“80后一代”的称呼。

  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413万人,其中有六成(约250万)未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由于各种原因有近70%(约117万)会在一年内有一次以上的工作变动。这群人在求职市场中已经占到1/3强。有人认为,“三月之痒”是“80后”的集体浮躁症。

  对于企业而言,“用脚说话是‘80后’员工的典型特点之一,他们的离职率一般都比较高。”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人归结为以下原因:

  所谓的“80后”,特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之后)至80年代前半期之间的人,1978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这一代人率先成为独生子女。“80后”员工和六七十年代员工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活环境的改变。“六七十年代人成长于多子女家庭,父母的爱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控制的,需要去争取。而这对‘80后’的独生子女来说是垄断的,这就使得他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会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别人应该按照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对待他,否则就不玩了。”

  在那些六七十年代的人看来,“80后”员工缺乏忠诚感,同时被指责的缺点还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自私、注重个人享受、缺乏集体精神等。

  但是,无可否认,“80后”相比于父辈、以及父辈的父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要好、要全面,而且他们追求实际、敢想敢干。“他们才是未来社会的主流,对于他们,我们可以指责但不能阻挡;可以引导,但不能完全改变。”

  虽然大多数的“80后”受到企业的诟病,但是,也有不少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受到企业的赞扬。他们干事踏实,上进,并且有很好的知识基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些大学生往往家庭条件较差,要么父母是极普通的工人,要么来自贫穷的农村。“穷人的孩子常当家”,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苦,对机会更加珍惜和把握,这或许是他们相对于其他“80后”的大学生,受企业欢迎的原因。

  既能吃苦又有很好知识素养的“80后”们,将主宰未来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