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管理思想如何“落地”》5:意识判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总裁研讨会专题讲师耿启亮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l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
l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从组织成长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管理思想“落地”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分3个章节:
l管理对象存在的三个客观原因;
l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两个主观原因;
l管理的层次;
l管理与信息化。
本文属于第一部分,第三章节中的第二小节。
1.意识判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意识判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在讲座的时候,我喜欢用一个现场的小游戏来和大家一起体验。
就用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双手来做实验,看看我们的意识判断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预估”我们5秒钟内最多能鼓几次掌,标准就是能听到响声就成。大家先别急,每个人都准备一张纸,请先把自己“预估”的数据写下来,“预估”一下自己5秒最多能鼓掌几次。
做个说明,因为在泸州讲座的时候,有个老总是这样鼓的,左手放平,右手五指弯曲,用五指去敲击左手手掌,然后,他告诉我,他这一下子就能鼓5次。呵呵,这个不算。我们以掌对掌做标准,不管你双掌互击的部位在手掌的什么部位,只要鼓出响声就算一次,但一次就是一次,不能多算。
好,现在请大家预测一下。
写好了吗?
好,我们再“预估”一下团队。我们集体做一次团队的判断。“预估”一下我们在座的所有人中,鼓得最快的那个人,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这个人5秒钟最多能鼓几次?
好,我们来集体做个判断。一个个来,多少?
15次。
好,15次,您贵姓呀?
王。
好,王总说15次。那么,王总,我想采访一下,这个15次您是怎么得出来的?
我觉得我自己每秒钟能鼓2次,最快的哪个人可能能鼓到每秒3次,5秒,一共15次。
好的,谢谢。
还有吗?
10次?
您贵姓?
李。
好的,李总,您10次怎么来的?
我觉得最快每秒能达到2次就不错了。
所以,2×5=10次,对吗?
是这样。
好的,还有别的答案吗?
我觉得可以到20次。
呵呵,您贵姓?
赵。
好的,赵总,您怎么得出20的呢?
我刚才试了试,发现每秒钟应该可以达到4次。
呵呵,原来是偷偷实验过,有真实数据呀。
呵呵。
好,4×5=20次。
还有别的答案吗?
好,那么,现在我们针对这三个答案,集体做个表决,投一次票,少数服从多数,确定一个我们集体判断的结果。
来,同意李总10次的举手,好,7个。
同意王总15次的举手,好,20个。这20个人,咱们互相原来不认识吧?哈哈,不认识。好,那就好。我们记下来,王总20票。
同意赵总20次的举手,呵呵,5个,你们真给面子呀。
在座的,还有好多人一次手都没举过呀。这就是中国人比较爱干的事情,尽量不要表态。
好,我们来看看,少数服从多数,我们集体的判断是王总提出的15次。
好,我们先记下来,15次,这是我们“预估”的在座的鼓得最多的人,5秒钟能鼓掌15次,是我们集体的意识判断。
好了,光说不练不合适吧。各位,需要热身吗?
哈哈,不用。
那好,现在,所有的人都做好准备。双手都拿出来。
我提醒一下,各位不要只顾着鼓掌,忘了数数了。一定要记得数数。
哈哈。
好,预备,开始。
……
停。
好,大家都不要说话,先把自己实际鼓掌次数记录下来,用(“预估”—实际)/实际,算绝对值,再乘以100%,换算成误差率。算出来,先不要说出来。
……
都算出来了吧。好,记下来,先不要说出来。
我们来看一看刚才我们集体判断的结果如何?
来,超过10次的举手,呵呵,都超过了。
超过15的举手,呵呵,几乎全部呀。
超过20的举手,一半。
超过25的举手,还有22个;
超过30的举手,好,还有12个;
超过35的举手,2个。
2位分别是多少?
36,38。
38?您贵姓?
马。
好,我们先为马总鼓个掌。
马总说他鼓了38次,大家信吗?
呵呵,马总,要不再表演一下?
有请马总。
马总,需要热身吗?
好,大家做好准备了吗?这次不是数自己,而是数马总,大家都数。
马总,您自己也别忘了数,别让他们蒙咱。
好,都做好准备了吗?
预备,开始。
……
停。
马总,您先不要说,咱先听听好不好。
大家都数了吗?他刚才5秒钟一共鼓了多少次?
30、25、35、27、29……
你这次自己数的是多少?
37。
呵呵。
好,马总,谢谢。
好了,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刚才马总鼓掌的次数一定有一个真实答案吧?
是的。
那我们看看刚才我们的答案,还有马总的答案,这个真实答案在这里头吗?
不好说,可能在,也可能不在,即使在,最多也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谁也不知道。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大家看,马总自己两次数的是38、37,基本差不多,而我们数的却是五花八门,30、25、35、27、29……我们去掉一个最高分35,去掉一个最低分25,平均下来大约是29。但是不管是38、37还是29,与我们刚才集体判断出来的现场我们团队中鼓掌最快的人5秒能鼓的预估值15次相比,误差有多大,达到100%了。
这里,我们再看一个问题,我们大伙数出来的是29,而马总自己数的最低的也是37,为什么?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
这件事情明明可行,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呢?
那件事情明明不可行,他们怎么硬要坚持呢?
这又是为什么?
现实中,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也“低估”别人呢?
我们从数数这个游戏中来看看。
先看看马总的数是怎么数的。首先,马总的大脑会发一个指令给双手,要双手来鼓掌。可是,这个指令刚一发出,就马上分成两路,一路继续从双手上走,另一路马上返回到大脑,于是,马总就记上一次。我鼓了一次掌了。而那一路传给双手的是不是到达了,马总数数的大脑并不管,反正一个指令发出去,我就会算一次。
而我们大家是怎么数的呢?
我们没有人知道马总是不是发指令了,什么时候发的,发了几个指令。我们只能当马总那一路传给双手的指令真正到达双手,并且双手真正做出反应,并鼓掌发出声音,这个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里,引起鼓膜的震动,转变成一个信号,传递到我们的大脑,这时,我们才给马总记上一次。
所以,不从心理上谈,单从生理上谈,我们也不会数的比马总数得多。
而从心理上看,人都有高估自己而低估别人的心理惯性。举一个例子就能清楚的看出来。在座的喝酒的多吧?我们想想,每次喝完酒,是不是都在争论,你没喝那么多,我喝得多?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性反应。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件事情。我们对自己的“评估”与别人对我们的“评估”是有区别的,而且五花八门,每个人对你的“评估”都不一样。而这种“评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对应着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度。要想让别人对我们的“评估”与我们自己的相差不远,让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上,首要的就是,我们要更准确的“评估”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出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来提升别人对我们的信任。
那么,我们对自己的“预估”误差率又有多高呢?刚才大家都计算过了吧?用(“预估”—实际)/实际,算绝对值,再乘以100%,换算成误差率。都算出来了吧?多少?
35%、10%、50%、75%……
10%以下的请举手,2个。
大家看看,我们的误差率大多都超过了30%,最高的达到了75%。一般情况下,这个值的平均值在30%左右。
这只是对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而且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的“预估”,结果大家看见了。不管是判断自己,还是判断别人,以及判断团队,我们的判断结果可信度都并不高。而在我们的企业实际的运营中,所遇到的,需要我们做出决策的事情往往都是比较复杂的,如果都像刚才一样,我们凭借我们的“预估”来做决策的话,结果会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意识判断可信度的真实情况。
既然,我们意识判断可信度不高,而行为又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判断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究竟是什么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判断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下一篇: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6:究竟是什么影响甚至决定了意识判断
耿启亮的博客:http://gengqiliang.blog.sohu.com
用友致远:http://www.seeyon.com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总裁研讨会专题讲师耿启亮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整体分5个部分:
l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
l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从执行力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从组织成长的角度分析如何“落地”;
l管理思想“落地”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管理思想为何很难“落地”分3个章节:
l管理对象存在的三个客观原因;
l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两个主观原因;
l管理的层次;
l管理与信息化。
本文属于第一部分,第三章节中的第二小节。
1.意识判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意识判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在讲座的时候,我喜欢用一个现场的小游戏来和大家一起体验。
就用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双手来做实验,看看我们的意识判断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预估”我们5秒钟内最多能鼓几次掌,标准就是能听到响声就成。大家先别急,每个人都准备一张纸,请先把自己“预估”的数据写下来,“预估”一下自己5秒最多能鼓掌几次。
做个说明,因为在泸州讲座的时候,有个老总是这样鼓的,左手放平,右手五指弯曲,用五指去敲击左手手掌,然后,他告诉我,他这一下子就能鼓5次。呵呵,这个不算。我们以掌对掌做标准,不管你双掌互击的部位在手掌的什么部位,只要鼓出响声就算一次,但一次就是一次,不能多算。
好,现在请大家预测一下。
写好了吗?
好,我们再“预估”一下团队。我们集体做一次团队的判断。“预估”一下我们在座的所有人中,鼓得最快的那个人,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别人,这个人5秒钟最多能鼓几次?
好,我们来集体做个判断。一个个来,多少?
15次。
好,15次,您贵姓呀?
王。
好,王总说15次。那么,王总,我想采访一下,这个15次您是怎么得出来的?
我觉得我自己每秒钟能鼓2次,最快的哪个人可能能鼓到每秒3次,5秒,一共15次。
好的,谢谢。
还有吗?
10次?
您贵姓?
李。
好的,李总,您10次怎么来的?
我觉得最快每秒能达到2次就不错了。
所以,2×5=10次,对吗?
是这样。
好的,还有别的答案吗?
我觉得可以到20次。
呵呵,您贵姓?
赵。
好的,赵总,您怎么得出20的呢?
我刚才试了试,发现每秒钟应该可以达到4次。
呵呵,原来是偷偷实验过,有真实数据呀。
呵呵。
好,4×5=20次。
还有别的答案吗?
好,那么,现在我们针对这三个答案,集体做个表决,投一次票,少数服从多数,确定一个我们集体判断的结果。
来,同意李总10次的举手,好,7个。
同意王总15次的举手,好,20个。这20个人,咱们互相原来不认识吧?哈哈,不认识。好,那就好。我们记下来,王总20票。
同意赵总20次的举手,呵呵,5个,你们真给面子呀。
在座的,还有好多人一次手都没举过呀。这就是中国人比较爱干的事情,尽量不要表态。
好,我们来看看,少数服从多数,我们集体的判断是王总提出的15次。
好,我们先记下来,15次,这是我们“预估”的在座的鼓得最多的人,5秒钟能鼓掌15次,是我们集体的意识判断。
好了,光说不练不合适吧。各位,需要热身吗?
哈哈,不用。
那好,现在,所有的人都做好准备。双手都拿出来。
我提醒一下,各位不要只顾着鼓掌,忘了数数了。一定要记得数数。
哈哈。
好,预备,开始。
……
停。
好,大家都不要说话,先把自己实际鼓掌次数记录下来,用(“预估”—实际)/实际,算绝对值,再乘以100%,换算成误差率。算出来,先不要说出来。
……
都算出来了吧。好,记下来,先不要说出来。
我们来看一看刚才我们集体判断的结果如何?
来,超过10次的举手,呵呵,都超过了。
超过15的举手,呵呵,几乎全部呀。
超过20的举手,一半。
超过25的举手,还有22个;
超过30的举手,好,还有12个;
超过35的举手,2个。
2位分别是多少?
36,38。
38?您贵姓?
马。
好,我们先为马总鼓个掌。
马总说他鼓了38次,大家信吗?
呵呵,马总,要不再表演一下?
有请马总。
马总,需要热身吗?
好,大家做好准备了吗?这次不是数自己,而是数马总,大家都数。
马总,您自己也别忘了数,别让他们蒙咱。
好,都做好准备了吗?
预备,开始。
……
停。
马总,您先不要说,咱先听听好不好。
大家都数了吗?他刚才5秒钟一共鼓了多少次?
30、25、35、27、29……
你这次自己数的是多少?
37。
呵呵。
好,马总,谢谢。
好了,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刚才马总鼓掌的次数一定有一个真实答案吧?
是的。
那我们看看刚才我们的答案,还有马总的答案,这个真实答案在这里头吗?
不好说,可能在,也可能不在,即使在,最多也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谁也不知道。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大家看,马总自己两次数的是38、37,基本差不多,而我们数的却是五花八门,30、25、35、27、29……我们去掉一个最高分35,去掉一个最低分25,平均下来大约是29。但是不管是38、37还是29,与我们刚才集体判断出来的现场我们团队中鼓掌最快的人5秒能鼓的预估值15次相比,误差有多大,达到100%了。
这里,我们再看一个问题,我们大伙数出来的是29,而马总自己数的最低的也是37,为什么?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
这件事情明明可行,他们怎么就是不听呢?
那件事情明明不可行,他们怎么硬要坚持呢?
这又是为什么?
现实中,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也“低估”别人呢?
我们从数数这个游戏中来看看。
先看看马总的数是怎么数的。首先,马总的大脑会发一个指令给双手,要双手来鼓掌。可是,这个指令刚一发出,就马上分成两路,一路继续从双手上走,另一路马上返回到大脑,于是,马总就记上一次。我鼓了一次掌了。而那一路传给双手的是不是到达了,马总数数的大脑并不管,反正一个指令发出去,我就会算一次。
而我们大家是怎么数的呢?
我们没有人知道马总是不是发指令了,什么时候发的,发了几个指令。我们只能当马总那一路传给双手的指令真正到达双手,并且双手真正做出反应,并鼓掌发出声音,这个声音传到我们耳朵里,引起鼓膜的震动,转变成一个信号,传递到我们的大脑,这时,我们才给马总记上一次。
所以,不从心理上谈,单从生理上谈,我们也不会数的比马总数得多。
而从心理上看,人都有高估自己而低估别人的心理惯性。举一个例子就能清楚的看出来。在座的喝酒的多吧?我们想想,每次喝完酒,是不是都在争论,你没喝那么多,我喝得多?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性反应。
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件事情。我们对自己的“评估”与别人对我们的“评估”是有区别的,而且五花八门,每个人对你的“评估”都不一样。而这种“评估”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对应着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度。要想让别人对我们的“评估”与我们自己的相差不远,让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上,首要的就是,我们要更准确的“评估”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出更多更有力的证据来提升别人对我们的信任。
那么,我们对自己的“预估”误差率又有多高呢?刚才大家都计算过了吧?用(“预估”—实际)/实际,算绝对值,再乘以100%,换算成误差率。都算出来了吧?多少?
35%、10%、50%、75%……
10%以下的请举手,2个。
大家看看,我们的误差率大多都超过了30%,最高的达到了75%。一般情况下,这个值的平均值在30%左右。
这只是对一个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而且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的“预估”,结果大家看见了。不管是判断自己,还是判断别人,以及判断团队,我们的判断结果可信度都并不高。而在我们的企业实际的运营中,所遇到的,需要我们做出决策的事情往往都是比较复杂的,如果都像刚才一样,我们凭借我们的“预估”来做决策的话,结果会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意识判断可信度的真实情况。
既然,我们意识判断可信度不高,而行为又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识判断的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
究竟是什么影响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判断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下一篇:
《管理思想如何“落地”》6:究竟是什么影响甚至决定了意识判断
耿启亮的博客:http://gengqiliang.blog.sohu.com
用友致远:http://www.seey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