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的要求是传媒教育的目标


             业界的要求是传媒教育的目标
 

  传媒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欢迎既有理论又有实操经验的传媒大学生。传媒教育要确立这种观念:业界对新闻人才的要求就是我们传媒教育培养的目标。如果说综合素质,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职业道德、专业精神、创新能力。如果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传媒采编部门需要的大学生应是“三项基本创新能力”兼备:一是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具有洞察社会的特有视觉和方法的能力;三是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有的人谈到新闻学毕业生往往用“上手快,后劲不足”来概括,我不太主张笼而统之去评说,相当多的新闻学毕业生是很不错的。但“上手快,后劲不足”的问题的确存在。解决的办法是要提高整体水平,新闻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整体要提高,要增设从新闻单位实践中提升起来的创新理论课、更有厚度的课,要学得更深一些更专一些更系统一些。我问过一个研究生,你本科是学医的,为什么要读新闻研究生?他说,很简单,就是想读研究生,哪个学科都行。思考了半天,感觉新闻专业最容易考,关起门来看了三个月的理论书,果然如愿以偿。这不正是引证了“新闻无学”的论调吗?怪不得现在铺天盖地办新闻专业,好像新闻教育很容易似的。其实,新闻不是没有学问,而是要提高它的厚度和深度。提高以后,就不容易模仿,哪有几个月就学会的?

 

    现在各新闻单位都相当重视内容创新,这种创新对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的要求,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对新闻学的大学生来说,适应这种变化的熟练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掌握显得非常重要。第二个能力就是洞察社会的特有视觉和方法的能力。现在当记者和过去不同,过去的记者哪怕他的文字表达能力稍差,也可以因抢到独家新闻使自己连同报纸一举成名。如今信息来源渠道可谓四通八达,全国、全世界发生了什么事许多媒体很快就知道了,做独家新闻几乎不可能。这就要靠问题切入的角度和文章的品位来取胜。新闻事件虽然你我都有,但我报道的视角和观点是独家的,这就体现出水平和优势。我们现在讲差异化竞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仅仅靠新闻专业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增加社会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要明确课余之后学习的走向。要下功夫读历史经典著作和现实经典著作。传媒大学生不懂时事政治是不行的,但我说的“时事政治”不是让你去死记硬背那些条文,而是说要去关注透过社会问题体现出来的政治,有关这方面的经典著作一定要涉猎。第三个能力就是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新媒体形态和品种不断演化,传统媒体受到了挑战。应对挑战,我们的传统媒体要创新,比如报纸要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报纸的形态,还要探索我们的报纸和新媒体怎样进行互动,这和我们的记者都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归根结底,这些都要靠记者编辑去执行。2005年我讲过要打造“新闻数码港”,记者要有24小时支持新闻滚动播出的能力。有了这三种能力,业界就会觉得学新闻的人做新闻就不一样,扩大对新闻学人才的需求。

 

    当然“三种基本创新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学生要自觉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使之成为永不衰歇的“创新能力”的源泉。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