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院校不是培养“新闻技工”的职业学校
范以锦
传媒院校既不是纯学术型的科研机构,也不是培养“新闻技工”的职业学校。
针对新闻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很多传媒学院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请校外的业界人士讲课和让学生更多地到新闻单位实习。前一个使学生对这个行业内部运作的情况有了理性的了解,后一个是通过见习将课堂上学到的和理解了的在实践中进行检测,这样就使课堂上学的与实践一致起来,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运用就不会有太大反差。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还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请教师授课,如果只讲一般性的技艺,比如如何画好一个版面、如何搞好校对、如何写好消息和通讯,顶多也只能充当中等技术学校的老师。从实习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想检测一下老师包括业界传授一般技艺的理论知识,一味埋头写稿、争取多发稿,也只能达到熟练技术工的水平,可将其称为熟练的“新闻技工”。从长远来看,一般性的经验传授和见习,其价值很有限。新闻教育如果单纯传授技艺,只注重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这就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差不多了,这也只能批量生产出竞争力弱、替代性强的“新闻民工”。
请业界的人士讲课要有所选择,他们传经布道,不是传一般的技艺,而是要传授新闻理念、思维方式。如果说要传技艺也不是一读就懂、一看就会的简单的操作方法。新闻理念、思维方式和先进的技艺,其综合体就是创新能力:具有适应新闻内容创新的过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新的视觉和方法洞察社会的能力、把握新闻发展趋势的创新能力。
学生到业界实习的目的也要明确,学界和业界要积极进行引导。实习当然可以提前学到日后工作用得上的本领,但作为学生实习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点燃持续学习的激情,通过业界老师授课和实习指导,明白自己还缺什么,要抓紧学习什么。《南方周末》要求实习生必须参加每周举行的选题会,会前要求实习生通过多渠道找选题,并提出自己认为可以经营的选题。在找选题的过程中老师会对实习生进行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让实习生知道自己缺什么,在学校里如何学,学好什么。这样实习,培养出来的就肯定不是“新闻技工”。
实习生通过实习除了要学到非一般的技艺之外,提高思维能力、持续学习能力是也很重要的,毕竟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搞好学习。我主张传媒大学生要尽快将实习时间往前移,并不是希望他们尽快学到新闻单位的那一套具体操作方法,而是通过实习尽快找到不足,在下来的时间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学习。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