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情缘
陈岩锋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课本,我第一次买书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夏天,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临街书店。那次是妈妈得胃病在通辽盟(蒙?)医院住院,爸爸带我转街时买的。那个书店不是很大,我买的书是图画本,书的名字与内容早已模糊了。这个图画书是一套,共有几本也记不清了。好象爸爸当时只买了一本,可是我想一下子买两本,不过爸爸说看完了以后再买,我和爸爸下次到书店的时候才买下了另外一本。满足了我读书的欲望。
另外一次比较早的买书是在河南濮阳县农村老家。也是夏天。老外婆去世前在公社里住院,她已经没有别的亲属,只有妈妈照顾她。我暂时只好住在亲戚家。没有住几天,我就把妈妈给的买黄瓜的钱偷偷买小人书花了。当然由于年龄大了点,就记得书名了。好象是《东进,东进》。是战争题材的。
由于老家当时相当贫穷,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不少人,能把命留下就不容易了。而且爸爸姊妹很多,生活水平更差劲,爸爸初中还是他的一个教师资助了钱才毕业的。再说穷人到那里都吃不开,即使爸爸当时在农村初中毕业属于有点文化的人,别人也看不起。随后当兵出来才算好了些。那时他就利用攒下的一点钱买了不少书。当然也有别人扔了不要的书他收藏起来。来满足自己没有读好书的夙愿。
“文革”结束以后有的图书开禁了,我们从通辽探家路过北京时,爸爸跑到北京新华书店买下了初版的“四大名著”。当然由于以前家里贫穷爸爸买不起书也读不起书,心理一直很不平衡,现在生活好了点,他也可以买书读书了,可惜年龄却大了。因而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经常念叨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不好好读书,怎么怎么的。又说,自己为读书和爷爷筛草木灰忙了几天才卖了五毛钱,把学费攒够了去上学。自己很努力,学习在班级一直是第一。不过我怎么也听不进去,就当作了耳边风。他苦没办法。只是说我不成材料。
尤其让他生气的是,我对课本不感兴趣,但是对他书箱里的书却很着迷。他在家我就装模做样看课本,等他一出去。我就开始翻《敌后武工队》、《水浒传》和那些《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辽宁青年》等花花绿绿的杂志。不过妈妈却不管。这样我就可以放肆了。
爸爸工资不高,给的零花钱也不是很多。买别的东西他就狠狠地盯着我,但是如果买的是书,他就不吱声了。由此也足以说明他爱书的程度。在整个上学的阶段,我也不是什么好学生。最乐意干的事情除了调皮就是看爸爸书箱里和同学们的爸爸称为“乱七八糟”的书。虽然当时没感觉到放任自流的好处,但是培养了崇尚自由、自然的天性倒是我最大的收获。
工作分配以后,自己也可以用自己挣的钱买书了。买的书杂志居多。因为别的书籍也不感兴趣。只有这些休闲且不用动脑子思考的东西最符合我的性格。以后才逐渐买一些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平时我们几个朋友上街,他们去买烟酒、衣服,我则直接奔向旧书摊或书店寻找自己的爱好。几年下来,虽然当时工资不多,也攒了一匣子书。
一九九四年爸爸去世后,他留下了很多书。由于当时心理压力很大也很痛苦。除了把一些书留下来做纪念和把一些杂志给了他同事。一摞子书叫我一把火给烧了。经过了失去亲人的长期煎熬,心态逐渐趋于平静。这时我才把目光真正地转向读书。而这时的读书也没有什么功利观念也没什么系统。只是想填充一下失去亲人的情感真空。
于是市里面的几个书店成了我的家,我也把自己不是很多的工资全部拿来买书。有空闲时间我就去转悠。直至书店的工作人员全部认识了我。几年以来,每天除了逛书店就是在家看书写笔记。这也成了我生活的主要色彩。周围很多人感觉到这种生活特别枯燥,无法理解。但是自从寻找到这个精神家园以后,很多嘈杂、繁冗的事情就不再与我勾搭。我也没有心思去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操心。原来感觉很空虚、贫乏。现在也不觉得了。整天在书海里徜徉使我忘记了痛苦与酸楚,留下了无尽的愉悦与快乐。应该说这是最大的收获。
如今,当我每天晚上捧着书不知不觉中慢慢入睡,我就睡得格外塌实、平静;当我进了房间看着那一层层码放整齐的书籍时,我的心情就开朗许多,忘记了忧愁、苦闷。
前几年,当我的朋友在谈恋爱的时候,我在看书;现在他们有的成家有的孩子已经可以打酱油的时候,我还在看书。如果说他们从成家中寻找到了欢乐、充实,那么在书海里我也寻找到了欢乐、充实。这时脑子猛然想起住在西湖孤山的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那么我就把书既当作自己的妻子也当作孩子吧。
2002.3.16
陈岩锋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课本,我第一次买书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夏天,内蒙古通辽市的一个临街书店。那次是妈妈得胃病在通辽盟(蒙?)医院住院,爸爸带我转街时买的。那个书店不是很大,我买的书是图画本,书的名字与内容早已模糊了。这个图画书是一套,共有几本也记不清了。好象爸爸当时只买了一本,可是我想一下子买两本,不过爸爸说看完了以后再买,我和爸爸下次到书店的时候才买下了另外一本。满足了我读书的欲望。
另外一次比较早的买书是在河南濮阳县农村老家。也是夏天。老外婆去世前在公社里住院,她已经没有别的亲属,只有妈妈照顾她。我暂时只好住在亲戚家。没有住几天,我就把妈妈给的买黄瓜的钱偷偷买小人书花了。当然由于年龄大了点,就记得书名了。好象是《东进,东进》。是战争题材的。
由于老家当时相当贫穷,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不少人,能把命留下就不容易了。而且爸爸姊妹很多,生活水平更差劲,爸爸初中还是他的一个教师资助了钱才毕业的。再说穷人到那里都吃不开,即使爸爸当时在农村初中毕业属于有点文化的人,别人也看不起。随后当兵出来才算好了些。那时他就利用攒下的一点钱买了不少书。当然也有别人扔了不要的书他收藏起来。来满足自己没有读好书的夙愿。
“文革”结束以后有的图书开禁了,我们从通辽探家路过北京时,爸爸跑到北京新华书店买下了初版的“四大名著”。当然由于以前家里贫穷爸爸买不起书也读不起书,心理一直很不平衡,现在生活好了点,他也可以买书读书了,可惜年龄却大了。因而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经常念叨着,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不好好读书,怎么怎么的。又说,自己为读书和爷爷筛草木灰忙了几天才卖了五毛钱,把学费攒够了去上学。自己很努力,学习在班级一直是第一。不过我怎么也听不进去,就当作了耳边风。他苦没办法。只是说我不成材料。
尤其让他生气的是,我对课本不感兴趣,但是对他书箱里的书却很着迷。他在家我就装模做样看课本,等他一出去。我就开始翻《敌后武工队》、《水浒传》和那些《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辽宁青年》等花花绿绿的杂志。不过妈妈却不管。这样我就可以放肆了。
爸爸工资不高,给的零花钱也不是很多。买别的东西他就狠狠地盯着我,但是如果买的是书,他就不吱声了。由此也足以说明他爱书的程度。在整个上学的阶段,我也不是什么好学生。最乐意干的事情除了调皮就是看爸爸书箱里和同学们的爸爸称为“乱七八糟”的书。虽然当时没感觉到放任自流的好处,但是培养了崇尚自由、自然的天性倒是我最大的收获。
工作分配以后,自己也可以用自己挣的钱买书了。买的书杂志居多。因为别的书籍也不感兴趣。只有这些休闲且不用动脑子思考的东西最符合我的性格。以后才逐渐买一些感兴趣的专业书籍。平时我们几个朋友上街,他们去买烟酒、衣服,我则直接奔向旧书摊或书店寻找自己的爱好。几年下来,虽然当时工资不多,也攒了一匣子书。
一九九四年爸爸去世后,他留下了很多书。由于当时心理压力很大也很痛苦。除了把一些书留下来做纪念和把一些杂志给了他同事。一摞子书叫我一把火给烧了。经过了失去亲人的长期煎熬,心态逐渐趋于平静。这时我才把目光真正地转向读书。而这时的读书也没有什么功利观念也没什么系统。只是想填充一下失去亲人的情感真空。
于是市里面的几个书店成了我的家,我也把自己不是很多的工资全部拿来买书。有空闲时间我就去转悠。直至书店的工作人员全部认识了我。几年以来,每天除了逛书店就是在家看书写笔记。这也成了我生活的主要色彩。周围很多人感觉到这种生活特别枯燥,无法理解。但是自从寻找到这个精神家园以后,很多嘈杂、繁冗的事情就不再与我勾搭。我也没有心思去为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操心。原来感觉很空虚、贫乏。现在也不觉得了。整天在书海里徜徉使我忘记了痛苦与酸楚,留下了无尽的愉悦与快乐。应该说这是最大的收获。
如今,当我每天晚上捧着书不知不觉中慢慢入睡,我就睡得格外塌实、平静;当我进了房间看着那一层层码放整齐的书籍时,我的心情就开朗许多,忘记了忧愁、苦闷。
前几年,当我的朋友在谈恋爱的时候,我在看书;现在他们有的成家有的孩子已经可以打酱油的时候,我还在看书。如果说他们从成家中寻找到了欢乐、充实,那么在书海里我也寻找到了欢乐、充实。这时脑子猛然想起住在西湖孤山的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那么我就把书既当作自己的妻子也当作孩子吧。
20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