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基金市场年终回顾(二)
八、创新产品相继登台 推动规模攀上新台阶
2006年中期,复制和拆分基金两大创新产品相继登台,南方稳健二号和富国天益分别成为第一只复制基金和第一只拆分基金,随后,华夏、博时、易方达、景顺长城和大成基金相继推出复制或拆分基金,并且都获得数十亿份认购,不仅丰富了基金产品类型,而且大大促进了基金销售。
此外,2006年出现了生命周期基金、QDII基金等创新品种。回顾我国基金业发展历程,产品创新与基金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产品创新往往成为基金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每一只创新基金产品的推出,都会推动基金规模攀上一个新的台阶。
九、资产规模突破8500亿元 基金业步入全盛时代
2006年,证券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6208亿份基金单位,基金资产净值超过8550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爆发式的增长,使得2006年成为我国基金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年度。2006年被认为是基金业8年历史中发展最为顺利的一年。走过8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基金业正在步入全盛时代,投资基金秉承的专业理财理念深入人心,对中国证券市场和普通百姓的投资行为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十、“基民”突破700万户 触动庞大的储蓄资金
2006年,“基民”成为热门词汇,基金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2006年国内基金新增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预计全年新增基金持有人突破700万户。高过A股同期新增开430万户数的1.65倍,创历年之最。
多年不遇的证券市场高度景气,基金的“赚钱效用”引发了广大投资者理财需求的异常高涨和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高度认同,基金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首次对庞大的储蓄资金发生触动。央行发布的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四季度选择基金作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人数占比,从三季度的6.7%猛升至10%,上升3.3个百分点。基金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除储蓄存款外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
十一、QDII制度启航 QFII总投资额度增长迅速
2006年,QDII制度开始实施。4月17日,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管局共同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8月,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成功募资1.97亿美元,作为我国首只基金QDII产品,意味着基金开始承担为境内金融资产提供风险分散渠道的重任。
与此同时,QFII总投资额度增长迅速。最新数据显示,QFII获批总投资额度已突破90亿美元。QFII制度的实施,不仅直接增加股市资金,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而且显然加快了中国股市的国际化进程。启动QDII制度,则有利于中国过剩的国内资金外流,满足百姓理财需求,促进货币政策正常化。
十二、企业年金运作 股市进入多元化机构博弈时代
继2005年8月基金公司获得企业年金管理人资格后,2006年,企业年金进入签单和入市时期。3-4月份,南方和易方达基金公司签订首批规范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合同;7月左右,企业年金正式进入股市;至11月底,南方基金管理的马钢企业年金计划已经获得18%的投资回报率。
数据表明,我国企业年金存量规模近1000亿元。每年新增资金在800-100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企业年金的日益壮大,将敦促我国股市进入多元化机构博弈时代,有效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健康和稳定发展。
十三、社保出海 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
根据《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全国社保基金于2006年5月开始全球投资管理人评选工作,11月底,确定德盛安联、景顺和瑞银等10家公司负责境外投资管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境外投资对于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实现社保资金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
此前,全国社保基金会已选择美国北美信托银行和花旗银行作为全球托管人,随着此次选择10家机构作为外部管理人,2300亿社保资金出海之旅正式启航。英国《金融时报》指出,此举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华尔街日报》的评价是,中国社保基金将迈向顶级投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