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金业绩和投研团队的培育


   开博几天,朋友们的评论中就涉及到基金业绩,以及管理团队问题。对业内人士而言,这个问题既敏感又难谈。本质上讲是成者王侯败者贼,“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即便是公认的投资大师,一旦业绩出问题,他们的理论观点照样受到挑战.到国联安才刚刚两年,对行业的了解太少,所谈观点若有浅薄或错误之处,请各位博友包涵。先谈谈到国联安后的一点体会做个开头,更多的还想听听各位博友的意见和建议。

    2005年初,我进入国联安时,正是市场从1200多点开始新一轮的下跌行情,到6月市场步入最低迷的阶段,期间股指曾经击穿1000点。市场恐慌,公司旗下基金几乎全部跌破面值,公司和投研团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投资人和渠道数着晨星排名骂基金公司。每周晨星基金排行榜出来,如果公司的基金排名下降了,整个投研团队人的脸都是黑的。

   那时,一个基金经理告诉我,他每天大把大把地掉头发。还有个基金经理家里正好出了事,人的精神一下就垮了,最后辞去了工作。这使我想到《世界是平的》的封底的一段类似格言的话:在非洲草原上,瞪羚早上醒来时想到的是怎样跑得比最快的狮子快,以免被吃掉;狮子早上醒来时想到的是怎样跑得比最慢的瞪羚快,以免饿死。这可能是对在那种市场环境下生存的基金经理最好的生态描述。在市场低迷时,基金之间赢亏那怕只差一分钱都好象是极大的差距,为一两分钱的差距进行竞争确实是十分残酷的竞争!

   现在,基金收益率普遍很高,动辄就是百分之一百、两百,基金之间收益相差几毛钱几乎没有人认真追究,而且现在好象也没有人认真看晨星的基金排行榜。市场中到处洋溢着乐观气氛,基金经理们也自然而然地都飘飘然起来,似乎各个都是眼光独到的投资高手。

   中国基金业从98年正式批准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封闭式基金开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经历了大大小小牛市、熊市的循环,业绩始终是被关注、被讨论的问题。但是在看到了不同基金和基金公司的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在听到了关于基金经理为业绩排名的种种故事后,对如何看待基金业绩,如何衡量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

   首先,如何看待业绩?业绩是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选择基金的唯一因素?

   我认为,如果投资人只是短期炒一把基金,博取一个市场机会,那么业绩可以是选择基金的唯一因素。但是,如果把投资的期限拉长,把投资目的从博取短期收益改变到理财--即:有计划的把自己的资金长期地交给基金公司管理,以期保值增值。那么你对业绩的看法,对基金公司的选择会不会发生变化?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你也许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是对这家基金公司的信任程度。

   但是,问题是有多少投资人购买基金是以理财为目的?又有多少基金公司能够真正坚守他们自己宣称的投资理念和公开给予的承诺?仅就投资理念而言,无论在漫漫熊市,还是在热血沸腾的牛市,想要保持一分清醒,坚持一种理念,一份自信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每逢大事有静气”,一个人能够做已经很难,一个团队能够做到更是难上加难。中国的基金业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是太年青,行业中的参与各方,无论是基金公司、投资者,还是监管部门,都还需要有一个成长过程。

   国联安基金是合资公司,国内股东是国泰君安,外方股东是德国安联(国际排行第二的金融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一直努力致力于将国外的投资理念和管理方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像足球,一支强队不可能仅仅依靠个别球星的表现,一个完美的进球依靠的是整个团队酣畅淋漓的配合。我们相信,持续稳定的投资业绩依靠的是投资理念、投资方法、决策流程、风险控制的正确,以及这些因素与投研人员的个人天赋、风格,投研团队的运行和文化完美地结合。我们在努力地构建、调整每一个环节,虽然这种努力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与业内同行相比,我们成长得不快,投资业绩也不突出;但是我们坚信所走道路的正确性,坚信中国基金业的成长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在努力,并且相信最终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