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些年热播的《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康熙皇帝的四子胤桢苦恼于国家当时的困境以及自己处在皇太子和八阿哥的政治漩涡之中,其谋士邬先生告诉他:争,就是不争;不争,就是争。胤桢顿悟。
在当时的困局中,皇太子本来是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其自身不努力,还作出一些违禁之事,于是屡屡被废。八阿哥广结党羽、收买人心,而且不断给皇太子落井下石,使自己越来越羽翼丰满,成为有实力问鼎皇位继承人宝座的人。这两方都是能人。于是,邬先生告诉胤桢,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皇上和黎民负责就足够了。
于是,从谏如流的四子胤桢,这个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本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人,却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最后被康熙皇帝定为未来的国君。这其间的奥妙,其实就是邬先生所说的:“争与不争”的辩证法。
“争与不争”的辩证法,透露着一个天机:不争而争、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公理。首先揭示于此的,是三千年前的老子,他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却九次强调了“不争”之理,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宇宙的真理。人来源于天道,英国莎士比亚的话称之为“人是宇宙之精华”,老子熟谙于此,所以教诲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你可能看不明白,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个人地位上,避高趋下,善于位居众人之后,不计地位卑低;心境,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交,善于友好、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善于恪守信用;执政,善于做到清正廉洁、公平不倚,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处事,善于发挥能力并圆融;行动,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机、合乎时宜,这可是他老老人家为我们总结的学习水的品德的“七善”境界,说白了就是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
有的朋友可能不愿意了,什么不争啊,听老子的话,胤桢哪会有皇帝宝座坐?从表面上看,“不争”似乎有悖进化规律,然后背后更深层的道理,也许借助《周易》更方便理解些。相传孔子晚年整理《易经》,孔子曾就教于老子,算是老子的学生吧,中国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传统,所以提供仁义的孔子是以山为喻来说明这个“争与不争”的道理,这是《周易》上的谦卦。卦象地在上山在下,山将自己贬低到地的下面,象征卑下中包含着高贵,谦谦君子就是从这里来的。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不争”、“谦”而无功无效也是常用的现象,这该如何办?孔子说了,“利用侵伐,征不服也”,谦逊不等于示弱,谦逊也不与“侵伐”相违背。老子也不含糊,“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哈哈,你如果还不明白,我把两位老人家的话串起来讲一下,效法“水”之不争也好,效法“山”之谦也罢,不是教你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而是让你仰观于天,俯视于地,效法大道自然的真理,为而不争,不争善胜,原来不争之争是一种高明的竞争策略啊!!!
这让人联想到古罗马人,罗马城建立之时,南部和北部有许多意大利部落,特别是附近的伊特鲁里亚人,更是所向无敌,所以志存高远的罗马人向他们低下头颅,甚至当伊特鲁里亚人派贵族来当罗马人的王时,罗马人也忍气吞声。罗马人在积蓄力量,所以他们为外来者大开城门,罗马人不但接受了外来者带来的技术和知识,甚至把希腊人的神也请了来,只是把他们改了名字罢了。但是一直不争的罗马人最终成为亚平宁半岛的主人,这是一种“不争之争”的洋例子吧。现代社会,看不见销烟的商战之中,是不是还是适用呢?
我们再来看一看日丰田汽车如何不战而胜。60年代中期,日本丰田公司在对美国汽车市场调查后发现,美国人把汽车作为地位和性别象征的传统倾向正在改变,对汽车的要求更趋实用化,许多人仅仅把汽车看作交通工具而已。美国人喜欢脚部活动的空间大、操作简便、行驶平稳。但同时又希望减少费用。因此,更倾向于购买停靠方便,转变灵活,消耗低,维修方便的小型轿车。而美国汽车制造商恰恰忽视了美国人的这一需求趋向,继续生产大型豪华轿车,在消费者中引起逆反心理。日本丰田公司便利用这一分析,抓住机会,设计制造了大量小巧灵活,性能高,油耗低,价格廉的小型轿车,一举打入美国市场,同时开展销后服务,展开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从而击败了美国对手,摘取了美国小型汽车市场销售的桂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过度关注并思考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是没有价值的。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管理理念实际上已从另一方面对“不争之争,天之道也”进行了充分肯定。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和用户争,和自己争就是要战胜自我,和用户争就是争得他们的潜在需求。这样做的天之道,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当时的困局中,皇太子本来是钦定的皇位继承人,但由于其自身不努力,还作出一些违禁之事,于是屡屡被废。八阿哥广结党羽、收买人心,而且不断给皇太子落井下石,使自己越来越羽翼丰满,成为有实力问鼎皇位继承人宝座的人。这两方都是能人。于是,邬先生告诉胤桢,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对皇上和黎民负责就足够了。
于是,从谏如流的四子胤桢,这个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本成为皇位继承人的人,却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最后被康熙皇帝定为未来的国君。这其间的奥妙,其实就是邬先生所说的:“争与不争”的辩证法。
“争与不争”的辩证法,透露着一个天机:不争而争、无为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公理。首先揭示于此的,是三千年前的老子,他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中却九次强调了“不争”之理,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翻译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宇宙的真理。人来源于天道,英国莎士比亚的话称之为“人是宇宙之精华”,老子熟谙于此,所以教诲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你可能看不明白,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个人地位上,避高趋下,善于位居众人之后,不计地位卑低;心境,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与人结交,善于友好、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善于恪守信用;执政,善于做到清正廉洁、公平不倚,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处事,善于发挥能力并圆融;行动,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机、合乎时宜,这可是他老老人家为我们总结的学习水的品德的“七善”境界,说白了就是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
有的朋友可能不愿意了,什么不争啊,听老子的话,胤桢哪会有皇帝宝座坐?从表面上看,“不争”似乎有悖进化规律,然后背后更深层的道理,也许借助《周易》更方便理解些。相传孔子晚年整理《易经》,孔子曾就教于老子,算是老子的学生吧,中国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传统,所以提供仁义的孔子是以山为喻来说明这个“争与不争”的道理,这是《周易》上的谦卦。卦象地在上山在下,山将自己贬低到地的下面,象征卑下中包含着高贵,谦谦君子就是从这里来的。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不争”、“谦”而无功无效也是常用的现象,这该如何办?孔子说了,“利用侵伐,征不服也”,谦逊不等于示弱,谦逊也不与“侵伐”相违背。老子也不含糊,“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哈哈,你如果还不明白,我把两位老人家的话串起来讲一下,效法“水”之不争也好,效法“山”之谦也罢,不是教你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而是让你仰观于天,俯视于地,效法大道自然的真理,为而不争,不争善胜,原来不争之争是一种高明的竞争策略啊!!!
这让人联想到古罗马人,罗马城建立之时,南部和北部有许多意大利部落,特别是附近的伊特鲁里亚人,更是所向无敌,所以志存高远的罗马人向他们低下头颅,甚至当伊特鲁里亚人派贵族来当罗马人的王时,罗马人也忍气吞声。罗马人在积蓄力量,所以他们为外来者大开城门,罗马人不但接受了外来者带来的技术和知识,甚至把希腊人的神也请了来,只是把他们改了名字罢了。但是一直不争的罗马人最终成为亚平宁半岛的主人,这是一种“不争之争”的洋例子吧。现代社会,看不见销烟的商战之中,是不是还是适用呢?
我们再来看一看日丰田汽车如何不战而胜。60年代中期,日本丰田公司在对美国汽车市场调查后发现,美国人把汽车作为地位和性别象征的传统倾向正在改变,对汽车的要求更趋实用化,许多人仅仅把汽车看作交通工具而已。美国人喜欢脚部活动的空间大、操作简便、行驶平稳。但同时又希望减少费用。因此,更倾向于购买停靠方便,转变灵活,消耗低,维修方便的小型轿车。而美国汽车制造商恰恰忽视了美国人的这一需求趋向,继续生产大型豪华轿车,在消费者中引起逆反心理。日本丰田公司便利用这一分析,抓住机会,设计制造了大量小巧灵活,性能高,油耗低,价格廉的小型轿车,一举打入美国市场,同时开展销后服务,展开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从而击败了美国对手,摘取了美国小型汽车市场销售的桂冠。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过度关注并思考如何打败竞争对手是没有价值的。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时,强调:“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松下幸之助的这种管理理念实际上已从另一方面对“不争之争,天之道也”进行了充分肯定。
“争”,需要对手;而“不争”,是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善胜敌者,不争。”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不是和对手争,而是和自己争,和用户争,和自己争就是要战胜自我,和用户争就是争得他们的潜在需求。这样做的天之道,在于以“不争”泯绝那些形名之争,而得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