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语会不会成宾语
主语传媒承包《北京晚报》房地产事业部,给报界带来不小的冲击。初步接触后感觉他们优劣参半,前景尚难断言。
主语的优势很明显
《北京晚报》发行量目前仍然独步,每日《晚报》的叫卖声能够成为北京文化的一个符号,其整体的社会影响力勿庸置疑;
主语的媒体运营理念很先进,在编辑、市场两方面追求一种产业化、标准化的效果。这可以将流程中的故障点降到最低,只要做好选题控制,保证信息量,虽然不容易100分,但也不容易60分。报刊毕竟是大众传媒,没必要象杂志一样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北京资深地产媒体人士TL强调:“主语强就强在它的组织”。以市场环节为例,它以小组为核心,运作上应属于一种平行结构。全员都具备一定程度的策划、采编复合能力,强调一案一策的客服深度。虽然这种泛策划的模式不一定能出好创意,但起码全员对内、对外的沟通意识、沟通质量、协作程度会优于传统媒体。好的沟通能确保平台传播功能的最大化,在个案方面,这比好的创意更重要。
主语选择了大包的方式与《晚报》合作,合同一签三年,以团队的形式冲击北京市场,这可以确保主语意识的纯粹与执行到位,自动规避了传统体制的无数潜规则。
主语的加盟使得二线媒体盛行的血拼机制首次与《晚报》这样的大平台结合。这部机器一旦磨合到位,其杀伤力将不限于报纸。
此外,主语进京赶考,士气高涨,这与血拼的精疲力竭的北京同仁相比也有优势。其实,决胜往往取决与最后一点的激情、最后一点的坚韧,以及刹那间的灵感。
……
但在北京主语面临的负面因素也不少。
惯性难改
《晚报》的受众质量一直受到业内的置疑。而《晚报》受机制的影响,调整读者的努力断断续续成效不大。主语在短期内,在地产领域改变改变这一惯性是有可能的,但难度不小。
大势难料。
如果新浪小道消息公布的近期广告统计数据大致准确的话,那么今年地产在纸媒和网络的投放总额估计只有鼎盛时期的1/3,甚至不如《北青》三年前一家一年的刊出额。尤其是网络的兴起并没有带来地产广告的增量,只是重新分配了份额。如果传闻中主语每年上缴8000万的额度是真实的,那么主语做平至少要达到1亿的流水,也就是说,未来三年内,主语必须确保《晚报》的地产广告到帐额与2002年2003年的《晚报》鼎盛时期持平。虽然地产还会高速发展一、二十年,但纸媒是否与产业齐飞说不好。
磨合痛苦
上面两点事在人为,虽然是难事,但并不是没机会,没手段。但从主语先前派发的资料看,感觉他们对北京市场估计不足。
与上海相比北京是营销过渡。北京媒体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深圳、上海。就算北京打法落后一点,模式上个人英雄主义占主导地位,但那么多媒体,光主编、总监就不下三五百人,血拼这么多年,能想的都想过了,能抄的都抄来了,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但凡有什么新东西露头,马上就会泛滥,而且很多团队执行能力并不差。象媒体楼书、广告楼书、区域炒做等等产品虽然对《晚报》新鲜但在市场里并不罕见。很幽默的是,早期创新倒不是主语的优势,规模反而成了他的核心。
营销过渡的另一个表现是发展商都被炒成精了。一案一策并不少见,一策十案的大活动成功率很低,发展商更青睐个性化方案。策划的执行面可以按工业化制作,但催生个性化的灵感是否可以批发就难说了。
人是根本
主语的结构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没有高素质的人,主语的平行化结构就是空,尤其市场要求他速战速决,慢慢培养的路子肯定不通。从大本营调人,还是从本地挖人,还是在现在平行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垂直控制点,我想没个把月调不好。
未来一个月将是主语痛苦的磨合期,让北京熟悉主语,让主语熟悉北京。但预计2006最后一仗应集中在9、10、11三月内。
至于最近短信传播的挪用资金问题有可能是真的,但影响未必很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