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屠”及其他
王照伦
由于工作的关系,拜读谷士锴先生发表在《咬文嚼字》2001年第6期上的《战国何来“和尚”“尼姑”》(下简称《谷文》)时特别留意,当读到第3段时,看到与刚出版的拙著《驿头村史》宗教章中的记述有出入,通过查手头的工具书,发现有几处错误,现简述于下,以求教于方家。
1、译文错。《谷文》将“浮屠”解释为“梵语‘佛’的音译”是欠妥的。由于手里没有梵汉辞书,于是查了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1989年版的《辞海》(缩印本)。
《现代汉语词典》388页对浮屠的解释是:①佛陀。②〈书〉和尚。③塔:七级浮屠。④也作浮图。383页对佛陀的解释是:佛教徒称释迦牟尼。简称佛。[梵buddha]。
《辞海》1069页对浮屠的解释是:①浮屠(梵Buddha)一译“浮图”。即佛陀,因此有称佛教徒为浮屠氏、佛经为浮屠经的。②梵文Buddhastūpa的音译,佛陀窣堵波的讹略。即佛塔,如七级浮屠。266页对佛陀的解释是:即“佛”。
可见,“浮屠”不是“佛”的音译,而是“佛塔”的音译。
2、书名错。在谈佛教进入中国的记述后,《谷文》说“见《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华书局1982年7月出版的《三国志》和2001年4月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华历史文库·二十六史·三国志》告诉我们,应当是:《三国志·魏书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
另外,将“使”译为“使臣”好象不是十分妥帖。其原文是“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将“使”译作“使者”似乎更好一点。
咬文嚼字,20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