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只有两种资本,一是资金资本,一是人力资本。资金资本包括股东的权益资本和从资本市场上借来的债务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从人力资源市场获得的使企业的资金资本得以增值的企业活动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企业包括经营资金资本和经营人力资本,但归根结底还是经营人力资本,因为只有人才能保证资金资本的经营和增值。
靠资金赚钱,还是靠员工赚钱?
企业赚钱的最初方式是:持有一定资金的股东,在有了一个使其资金增值的方案后,就会设立的一个叫做“企业”的组织,然后从劳动力“市场”上招聘一定数量的员工,按照那个既定的方案进行运营。当企业里的员工运用他们的智力、体力、技能和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进行工作的总的结果大于企业总的成本消耗时,企业便赚钱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企业赚钱所需的资金和运营方案主要是由企业里的员工创造的,并且在总的时间周期里,企业员工总的工作结果总是大于企业总的成本消耗时,企业的财富也就不断地膨胀了起来。
也就是说,最初企业是靠资金资本来获取财富的,员工是资金资本下用以赚钱的要素。当接下来企业用以持续赚钱的资金资本和营运方案要由员工创造时,也就是说当企业股东可以不再具体经营管理企业时,员工便成了企业获取利润的主体,而资金资本这时便只是员工用来为企业赚钱的工具。
企业使用员工的代价
企业在获取和使用人力资源方面是有代价的,其直接的可以用会计方法衡量的代价有以下五大方面:
u 企业付给员工薪酬
u 企业招聘和培训员工而发生的成本
u 企业管理员工而发生的成本
u 员工使用企业资源而发生的机会成本
u 员工可能存在的行为损失
以上五项中的前三项很好理解的,故不展开来谈。有必要展开的是后面两项:
员工使用企业资源的机会成本。员工使用企业资源完成工作是有机会成本的。它包括:企业兴建的办公楼、购置的办公设施(如电脑、电话、传真机、复印机、办公桌、文件柜)、生活和娱乐设施、以及员工劳保用品和办公用品、旅差费用、招待费用、电话费用等等,这些无不是因员工的存在而发生的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假定企业某一方面的业务不是自己完成,而是外包,那么相关费用就不会发生,或者说相关资金就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为企业获取利润。
员工可能存在的行为损失。它由两个方面构成:员工的工作失误和可能存在的自私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工作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如:发生车祸、火灾、被盗,错误操作导致机器、工具损坏,缺乏责任心导致的水、电、煤、汽、油和办公用品方面的浪费,缺乏责任心或技术不熟练制成残次品,谈判方式不当导致的低价出售或高价购进等等,其中损失可能最大的是身处管理职位的人员因知识和能力欠缺,出现错误决策和人用错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巴林银行就是因为一位普通工作人中的工作失误导致破产的。如果企业的一位普通司机酒后驾车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同样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自私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如:偷盗企业财产,蓄意损坏企业物品或利益,收受贿赂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为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而损害企业利益,出于个人私愤或阶段性情绪波动对企业造成的损害等等。在过去的时间里,许多企业尤其是非民营企业之所以倒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其管理人员存在自私行为。现实中的有许多企业每天都在因各类人员存在的自私行为而遭受损失。
保证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一般方法
理论上讲,企业的利润是企业中每一个部门和个人劳动成果的总和,当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在为企业创造利润时,企业的利润才能实现最大化。
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分工合作来完成的,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并不清楚哪些部门和个人在为企业创造利润,哪些部门和个人没有为企业创造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制定一系列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从而控制员工的行为。企业认为,只有员工按照企业确定的标准和制度行事,才算是为企业创造了利润(如果这样也不足以使企业确定员工是否在为企业创造利润时,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尽可能地压低给予员工的报酬和减少员工使用企业的资源)。企业这么做往往是基于两个假定的前提:一是认为只有给员工确定一定的行为标准,员工才会与企业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一致,即才可能为企业创造利润;二是,企业确信它设计的员工行为标准是能够保证员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
(本系列文章曾在《赢周刊》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