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盛大采用“突袭”的方式收购新浪19.5%的股份引起IT界广泛争议之时,另一桩发生在房地产行业的股权收购则显得相对平静。
3月3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停牌两天,就在同一天,万科与浙江南都集团下属的上海中桥基建公司正式签署协议,万科以总计18.5785亿元人民币受让南都集团通过中桥持有的在上海、江苏的70%权益及在浙江的20%权益。3月5日,万科正式对外发布公告。据了解,这是继去年4月泰达入主万通之后,房地产大型企业之间的又一重大资源整合事件,而近19亿元的现金交易更是创下了国内房地产企业整合金额的纪录。
对于万科而言,从1993年开始从两方面着力做减法:一是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万科的主营业务从王石所说“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万科基本都做过”,一路削减至2001年只剩房地产;二是房地产开发的区域从15个城市,强行压缩至5个城市。如果打个比喻,这就像一个人从最初的随便乱打,转而慢慢收紧拳头,然后再以一条直线快速出击。
携手南都之后,万科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万科与河南建业之间关于股权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但迄今价格和收购条件还没有最终敲定。此外,万科与中城联盟系统内的众多房地产企业都针对此事进行过接触。
3月7日,万科董事总经理郁亮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万科希望通过此次同南都的战略合作,向社会传递一种声音,那就是建议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应主要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他同时向那些准备剥离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发出了广泛的邀请。此时距离1月29日华能集团地产业务整体无偿划拨给中房集团仅仅相隔一个多月。
进入加速扩张阶段
“一个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进入到稳定期之后,如果仅依靠自身积累,成长的速度将会变得比较缓慢。一般企业进入到这一阶段后,都会采用并购整合同业资源的方式,走上快速扩张之路。”华高莱斯总经理李忠说。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去年万科的行业领跑者地位首次发生了动摇。顺驰、绿地、合生创展三家企业都公开宣称销售额越过百亿大关,尽管万科年报尚未公布,但以历年万科较为平稳的发展速度,达到这一业绩存在较大难度。“王石和郁亮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位接近万科的人士透露。
而很少对外公布具体目标的万科,在去年9月万科成立20周年大会上,由郁亮提出了“未来10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的目标,间接回应了来自同行的挑战。
“今年万科的口号是‘颠覆引领共生,所谓颠覆就是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包括价值观和文化等层面,万科要从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改变为与别人合作发展的模式。”郁亮告诉记者。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万科已在悄然实践这一模式。在资金方面,万科与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HI(国际专业房地产投资银行)等境外实力雄厚的投资机构合作;在土地方面,万科联手招商地产成功竞得天津西青区22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相比于那些单纯就资金和拿地进行的合作,此次万科携手南都可谓“一石多鸟”。
数据显示,这笔交易完成后,万科将在上海和江苏区域新增项目储备219万平方米。而据郁亮介绍,加上万科原有的200多万平米及南都在杭州的500多万平米的储备,按建筑面积算,目前两家企业在长三角区域的土地资源已达到1100万平米。
令郁亮感到非常满意的是,如果按照目前的土地价格评估,近19亿的收购价仅相当于目前市价的78.6%,且按照协议,万科将在两年内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而其购买的项目中,今年就有6个会直接产生现金流和利润。据申银万国研究所研究员陈昱新估算,本次收购,预计2005年可带来销售收入约15亿,而未来几年将带来累计约150亿元的销售收入。
陈昱新分析,类似的整合使得万科越过规模临界点的条件越来越成熟,随着其人财物等资源运营效率的提高,规模效应将会在未来逐步体现出来。
此外,通过此次整合,万科曲线进入了此前从未涉足的浙江,并加强了在上海和苏州的开发力度。按郁亮的话说,“万科已基本完成了长三角的布局。”对于南都而言,则可以借万科之力,由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过渡。
整合的风险
“实际上,早在三年前,万科就开始谋划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并向很多企业发出了邀请,但当时的反应并不热烈。”郁亮向记者透露。
究其原因,郁亮认为,是因为当时市场机会非常多,房地产企业活的都很好,因此万科在资金、品牌和技术上的优势并未体现。
任志强表示,当时房地产公司之间的合作仅限于个别项目之间的合作。由于每一块土地都要跟着一个项目公司,所以土地买卖一般以公司产权交易形式进行。因此,很多项目之间的合作表面看来是公司层面的收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转让土地的方式。一个项目卖掉变现后两家公司就不再有任何合作。
而促使这一情形发生根本改变的是肇始于2003年的宏观调控。“可以说,没有宏观调控就没有房地产行业整合的大趋势。尽管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能发生,但只会是个案。”郁亮说。
伴随土地和资金双重游戏规则的修订,越来越多主业非地产的公司希望与品牌地产商进行合作。业内人士透露,海信就主动找到万科,希望其地产业务被万科收购。
而即使是专业的地产公司,并在当地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也感觉到了宏观调控带来的压力。据了解,中城联盟系统内的众多房地产企业都和万科谈过合作事宜。除牵手南都已尘埃落定之外,万科与河南建业的谈判正在进行。
尽管郁亮一再强调“不是并购南都”,而是“战略合作”,然而,他并没有否认今后南都被整体装入万科的可能性。他表示“这要根据双方磨合和融合的程度来决定。而且,由于万科对浙江市场迄今比较陌生,通过策略性参股进入这个市场,会有一段观察期和了解期。”
然而,这种整合在给双方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无疑也潜藏着风险。万科目前在全国19个城市设立了地区公司,但除南昌公司外,其余18家都是万科的独资子公司。
华高莱斯总经理李忠认为,万科的企业文化非常强势,如果融合的不成功,必定有损于万科的品牌。
对此,郁亮毫不讳言:“过去万科是以自我为主,现在变成跟别人合作,这对万科企业文化的包容性、经营管理的弹性及风险管理系统都是重大的考验。”
不久前,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被迫下课。有观点认为,卡莉没有处理好惠普并购康柏之后的种种关系,从而导致惠普业绩连年下滑是董事会最终抛弃卡莉的重要原因之一。郁亮表示,万科对很多类似的案例专门进行了研究,发现国际上大的资源整合70%-80%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出现了问题。
此次控股南都上海和江苏子公司,万科采取的是“矩阵式”并入的方式,保留了南都现有的管理团队。郁亮特别向记者强调,万科将允许不同团队在管理细节上差异性的存在。然而,万科也有自己的底线。在3月6日上海南都和江苏南都加盟万科的大会上,万科董事长王石亲临现场讲述了万科的底线:南都必须建立与万科现有架构相同的透明度;必须保持对人员的尊重;必须规范运作。
但李忠认为,一个强势企业入主另一企业,不太可能长久保留两者的差异性,这可能只是过渡期的举措而已。万科与南都的融合是否能成功,尚需时间检验。
觊觎央企地产业务重组
此次万科以近19亿的“真金白银”整合南都,背后还有更深的意图。尽管在发给媒体长达几千字的新闻通稿,只有短短一句话涉及此意图,但已非常鲜明的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重组,万科非常感兴趣。
万科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对于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的央企房地产资源总量,如果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将会迅速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
去年6月底,国资委下达《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中建总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中国保利集团及华侨城集团被“钦点”为可以重组其他央企房地产资源的企业。万科的大股东华润并不在这五家企业之列。
尽管如此,郁亮认为,这对万科准备涉足央企地产业务重组并无明显障碍,“市场经济是不讲出身的。央企房地产业务整合不会仅仅用行政手段,市场方式一定是最好的整合方式,最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事实上,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进展非常缓慢,迄今为止,只有华能地产业务无偿划拨给中房集团这一单。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去年国资委下达通报不久,确实有很多央企认为国资委在几个月之内会再次下达具体执行文件,房地产业务有可能会被强制性剥离,因此他们纷纷主动与其他房地产企业进行意向性接触,为自身地产业务寻找出路。“近9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国资委依然没有后续动作,现在不少央企已经将这件事暂时搁在了一边。”
此外,为了避免自身的房地产业务被无偿划转给其他中央企业,还有少数央企通过与境外企业合资的方式,既保留了部分地产业务,又巧妙地回避了重组问题。例如,去年11月,中远集团将自己在中远三林置业中45%的股份出售给了三林集团;今年2月初,也就是在华能无偿划拨给中房的第三天,上海宝钢集团与香港嘉华国际集团、三菱商事、东急不动产签订了上海宝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协议,根据协议,嘉华国际、三菱商事和东急不动产按照41.5%、15%和2%的股权比例对上海宝钢地产有限公司进行增资;不久前,大亚湾核电站的地产业务也部分出售给了一家香港公司。
“只有通过市场化手段,主业是非地产业务的央企才会有积极性将地产业务彻底剥离,最终达到央企主辅分离的目的。”郁亮说。
3月3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停牌两天,就在同一天,万科与浙江南都集团下属的上海中桥基建公司正式签署协议,万科以总计18.5785亿元人民币受让南都集团通过中桥持有的在上海、江苏的70%权益及在浙江的20%权益。3月5日,万科正式对外发布公告。据了解,这是继去年4月泰达入主万通之后,房地产大型企业之间的又一重大资源整合事件,而近19亿元的现金交易更是创下了国内房地产企业整合金额的纪录。
对于万科而言,从1993年开始从两方面着力做减法:一是从多元化走向专业化,万科的主营业务从王石所说“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万科基本都做过”,一路削减至2001年只剩房地产;二是房地产开发的区域从15个城市,强行压缩至5个城市。如果打个比喻,这就像一个人从最初的随便乱打,转而慢慢收紧拳头,然后再以一条直线快速出击。
携手南都之后,万科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万科与河南建业之间关于股权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但迄今价格和收购条件还没有最终敲定。此外,万科与中城联盟系统内的众多房地产企业都针对此事进行过接触。
3月7日,万科董事总经理郁亮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万科希望通过此次同南都的战略合作,向社会传递一种声音,那就是建议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应主要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他同时向那些准备剥离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发出了广泛的邀请。此时距离1月29日华能集团地产业务整体无偿划拨给中房集团仅仅相隔一个多月。
进入加速扩张阶段
“一个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进入到稳定期之后,如果仅依靠自身积累,成长的速度将会变得比较缓慢。一般企业进入到这一阶段后,都会采用并购整合同业资源的方式,走上快速扩张之路。”华高莱斯总经理李忠说。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去年万科的行业领跑者地位首次发生了动摇。顺驰、绿地、合生创展三家企业都公开宣称销售额越过百亿大关,尽管万科年报尚未公布,但以历年万科较为平稳的发展速度,达到这一业绩存在较大难度。“王石和郁亮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位接近万科的人士透露。
而很少对外公布具体目标的万科,在去年9月万科成立20周年大会上,由郁亮提出了“未来10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的目标,间接回应了来自同行的挑战。
“今年万科的口号是‘颠覆引领共生,所谓颠覆就是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包括价值观和文化等层面,万科要从过去单打独斗的模式改变为与别人合作发展的模式。”郁亮告诉记者。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万科已在悄然实践这一模式。在资金方面,万科与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HI(国际专业房地产投资银行)等境外实力雄厚的投资机构合作;在土地方面,万科联手招商地产成功竞得天津西青区22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
相比于那些单纯就资金和拿地进行的合作,此次万科携手南都可谓“一石多鸟”。
数据显示,这笔交易完成后,万科将在上海和江苏区域新增项目储备219万平方米。而据郁亮介绍,加上万科原有的200多万平米及南都在杭州的500多万平米的储备,按建筑面积算,目前两家企业在长三角区域的土地资源已达到1100万平米。
令郁亮感到非常满意的是,如果按照目前的土地价格评估,近19亿的收购价仅相当于目前市价的78.6%,且按照协议,万科将在两年内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而其购买的项目中,今年就有6个会直接产生现金流和利润。据申银万国研究所研究员陈昱新估算,本次收购,预计2005年可带来销售收入约15亿,而未来几年将带来累计约150亿元的销售收入。
陈昱新分析,类似的整合使得万科越过规模临界点的条件越来越成熟,随着其人财物等资源运营效率的提高,规模效应将会在未来逐步体现出来。
此外,通过此次整合,万科曲线进入了此前从未涉足的浙江,并加强了在上海和苏州的开发力度。按郁亮的话说,“万科已基本完成了长三角的布局。”对于南都而言,则可以借万科之力,由区域性公司向全国性公司过渡。
整合的风险
“实际上,早在三年前,万科就开始谋划同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并向很多企业发出了邀请,但当时的反应并不热烈。”郁亮向记者透露。
究其原因,郁亮认为,是因为当时市场机会非常多,房地产企业活的都很好,因此万科在资金、品牌和技术上的优势并未体现。
任志强表示,当时房地产公司之间的合作仅限于个别项目之间的合作。由于每一块土地都要跟着一个项目公司,所以土地买卖一般以公司产权交易形式进行。因此,很多项目之间的合作表面看来是公司层面的收购,实际上是一种变相转让土地的方式。一个项目卖掉变现后两家公司就不再有任何合作。
而促使这一情形发生根本改变的是肇始于2003年的宏观调控。“可以说,没有宏观调控就没有房地产行业整合的大趋势。尽管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能发生,但只会是个案。”郁亮说。
伴随土地和资金双重游戏规则的修订,越来越多主业非地产的公司希望与品牌地产商进行合作。业内人士透露,海信就主动找到万科,希望其地产业务被万科收购。
而即使是专业的地产公司,并在当地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也感觉到了宏观调控带来的压力。据了解,中城联盟系统内的众多房地产企业都和万科谈过合作事宜。除牵手南都已尘埃落定之外,万科与河南建业的谈判正在进行。
尽管郁亮一再强调“不是并购南都”,而是“战略合作”,然而,他并没有否认今后南都被整体装入万科的可能性。他表示“这要根据双方磨合和融合的程度来决定。而且,由于万科对浙江市场迄今比较陌生,通过策略性参股进入这个市场,会有一段观察期和了解期。”
然而,这种整合在给双方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无疑也潜藏着风险。万科目前在全国19个城市设立了地区公司,但除南昌公司外,其余18家都是万科的独资子公司。
华高莱斯总经理李忠认为,万科的企业文化非常强势,如果融合的不成功,必定有损于万科的品牌。
对此,郁亮毫不讳言:“过去万科是以自我为主,现在变成跟别人合作,这对万科企业文化的包容性、经营管理的弹性及风险管理系统都是重大的考验。”
不久前,惠普CEO卡莉·菲奥莉娜被迫下课。有观点认为,卡莉没有处理好惠普并购康柏之后的种种关系,从而导致惠普业绩连年下滑是董事会最终抛弃卡莉的重要原因之一。郁亮表示,万科对很多类似的案例专门进行了研究,发现国际上大的资源整合70%-80%之所以不成功,主要是因为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出现了问题。
此次控股南都上海和江苏子公司,万科采取的是“矩阵式”并入的方式,保留了南都现有的管理团队。郁亮特别向记者强调,万科将允许不同团队在管理细节上差异性的存在。然而,万科也有自己的底线。在3月6日上海南都和江苏南都加盟万科的大会上,万科董事长王石亲临现场讲述了万科的底线:南都必须建立与万科现有架构相同的透明度;必须保持对人员的尊重;必须规范运作。
但李忠认为,一个强势企业入主另一企业,不太可能长久保留两者的差异性,这可能只是过渡期的举措而已。万科与南都的融合是否能成功,尚需时间检验。
觊觎央企地产业务重组
此次万科以近19亿的“真金白银”整合南都,背后还有更深的意图。尽管在发给媒体长达几千字的新闻通稿,只有短短一句话涉及此意图,但已非常鲜明的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央企业房地产业务重组,万科非常感兴趣。
万科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对于高达1800亿元人民币的央企房地产资源总量,如果能从中分得一杯羹,将会迅速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
去年6月底,国资委下达《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中建总公司、招商局集团、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中国保利集团及华侨城集团被“钦点”为可以重组其他央企房地产资源的企业。万科的大股东华润并不在这五家企业之列。
尽管如此,郁亮认为,这对万科准备涉足央企地产业务重组并无明显障碍,“市场经济是不讲出身的。央企房地产业务整合不会仅仅用行政手段,市场方式一定是最好的整合方式,最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事实上,央企房地产业务重组进展非常缓慢,迄今为止,只有华能地产业务无偿划拨给中房集团这一单。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去年国资委下达通报不久,确实有很多央企认为国资委在几个月之内会再次下达具体执行文件,房地产业务有可能会被强制性剥离,因此他们纷纷主动与其他房地产企业进行意向性接触,为自身地产业务寻找出路。“近9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国资委依然没有后续动作,现在不少央企已经将这件事暂时搁在了一边。”
此外,为了避免自身的房地产业务被无偿划转给其他中央企业,还有少数央企通过与境外企业合资的方式,既保留了部分地产业务,又巧妙地回避了重组问题。例如,去年11月,中远集团将自己在中远三林置业中45%的股份出售给了三林集团;今年2月初,也就是在华能无偿划拨给中房的第三天,上海宝钢集团与香港嘉华国际集团、三菱商事、东急不动产签订了上海宝地置业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协议,根据协议,嘉华国际、三菱商事和东急不动产按照41.5%、15%和2%的股权比例对上海宝钢地产有限公司进行增资;不久前,大亚湾核电站的地产业务也部分出售给了一家香港公司。
“只有通过市场化手段,主业是非地产业务的央企才会有积极性将地产业务彻底剥离,最终达到央企主辅分离的目的。”郁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