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祝福母亲的帖子。先是迷惑,不知发生了什么,后来细看,才知道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
想来真觉得汗颜,因为尽管这个节有些母亲可能已经“享受”了多年,但我却是今年才搞清楚的。也就是说,六十多岁的母亲至今还没有在“自己的节日”收到过儿子的祝福,更别说是享受康乃馨的温馨了。
所以今天,母亲节前夜,我决定写点什么给母亲。之所以如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在给我看了三年孩子后又去太原给妹妹的孩子服务去了,而我的生活则马上有些乱套——这一走凸现了母亲存在的“价值”!而之前,我,我们,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几无自省。
其实,说到母亲,我总是忘不了一些“不孝往事”的。比如,在我记忆中,当年上大学后我每年回老家,只要住的时间超过十天,便总是要和母亲吵架的:她呆在阎老西呆过的那个小地方,观念太落后,进京后“先进”如我,当然便会在“忍无可忍”后“造反”。于是,“不欢而散”便成了每天春节“十天”后的惯例,只不过,临行前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并做好我最喜欢的荷包蛋面条,上路时的送别场景也便仍旧是依依难舍了。
当然,类似的事情还很多,只是因为我从小学习还算拔尖,又是家里老大,所以在弟妹眼里,母亲对我的“倾斜忍让”便纯属正常了。事实上,生我们兄妹三个的时候,父亲都在大同“为革命”工作,奶奶又有些封建家长的架子,所以从接生到抚养,基本便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她忍惯了,把伺候公婆、丈夫和孩子们当成了天生的义务,虽有怨言,但从来一丝不苟。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关于母爱的事,并非针对我自己。事实上,我们家本该是三男一女,我有个弟弟,叫“保成”,但偏偏,由于奶奶的迷信、母亲的“迟钝”以及父亲的远在他乡,我这个二弟没有“保成”!他和我同时得麻疹,我没事,他却死了,死时仅仅两岁半。母亲总说,他是我们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
可能,“最聪明的”便难以长寿吧,正如被称为“尤物”的真美女往往“红颜薄命”!倒是我们这些“愚者”还活着,来继续体验这悲辛的人生——
我记得二弟是被本村的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用破席子卷起来扛走的,埋在了村子东边的一条河渠边上。我跟去看了,回来了。第二天在去,那地方被狗或者狼刨了坑,二弟已经不在了。那些天,母亲天天在哭,在流泪,此后的半年内也是如此。至今我还记得这样的情景:母亲坐在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前,边给我们做衣服什么边流泪,“噔噔噔”的踏板声伴着母亲的抽泣声……记忆中我依稀还安慰过妈妈——但愿我有那么懂事吧。
阴云笼罩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老二”出生,此时,我才见到妈妈久违的笑容。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否则,这将是母亲永世的哀痛!
母亲总是望子成龙的。为了“老二”的“学习不好”,母亲没少唠叨;而为了我的“上进”,母亲也没少骄傲。她本来便是个聪明利索的人,当然希望她的孩子也不在人后。
母亲也似乎愿意为她的孩子做一切可以做的。比如母亲不信神鬼,但当年为了我高考成功,却曾虔诚地在院子里设了个神龛,然后去虔诚地拜佛拜鬼拜玉皇;比如在我高考前夕,还曾让父亲给我拿到学校九颗煮熟的鸡蛋,捎话说“蛇盘九颗蛋,大吉大利!”,让父亲一定要监督我一口气吃下,“不得有误”!那次,“大吉大利”的九颗蛋差点把我瘊死,但印象却是深刻的,因为这里面有深深的母爱。
此后,我成家立业了,女儿出世了。父母便和中国绝大多数健康的爸爸妈妈一样,抛弃“家业”来北京给我看孩子看家。其间,因为节水之类的事,我还是难免跟父母“较劲”,偶尔不愉快还是有的,但总体上我却又成了不管家务的“闲人”,以至于父母被妹妹叫走之后,我的家庭生活大乱——家里没人收拾了,饭菜没人做了,孩子没人看了,我不得不和妻子应付所有的一切,直到后来不得不“求助”于保姆。
最让我诧异的是,三年前本不把做饭当回事的我,如今竟然想到做饭便头疼:三年了,母亲又把一切担当了去,让我重新成为“废人”!或许,这就是母亲吧,本来我还想“担当”一点洗碗洗盘子的责任,但被母亲叫停了,因为她嫌我“费水”……
如今,母亲已经远在太原了,但隔三差五,电话还是免不了的。除了问候孙女如如何如何外,也总忘不了叮嘱我“少抽烟少喝酒多锻炼”什么,好像永远难以放心……彼时,每每我都会感慨:唉,孩子在母亲眼里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只要没有咽气,她的心便永远会为孩子们不停地跳动!
这就是母亲,我们的长辈!而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幼女,我的心也在跳动,虽然我只是当了个父亲。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感同身受”,才让我“有兴趣”头一回去了解些母亲节的细节,并写下这篇小文。
是啊,被母亲数落了四十年了,我只想借此机会也“数落”母亲一回:
母亲,妈妈,妈妈们,您也多保重身体吧,别光那么无私的活着,为了我们这些不孝的儿孙!(全文完)
5月13日黄昏写完,5月15日黄昏有朋友建议我参加母亲节博客赛,呵呵,头一次参加网络的比赛,凑个数吧,喜欢便投我一一票,权当是我们的心共同为了伟大的母亲们跳动了一回:
http://publish.sina.com.cn/poll.php?p_id=45&t_id=338
附录小知识:
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只有妈妈这个词是发音相同?
一、“爸爸”这个词在目前约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并且意义相似
人类学家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推测人类最初的语言形式。法国人类学家日前说,由于“爸爸”这个词在目前约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并且意义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古人类最先会说的词汇。
目前,人类6000多种口语中有许多发音相近、意义类似的名词,特别是像“妈妈”和“爸爸”这类指代亲属的词。一些语言学家推测,这些词汇从古人类语言开始形成以来传承至今,至少已经被说了5万年。但是,由于这些专家没有确定上述词汇在关系疏远的语系中出现的频率,所以无法证实以上论断。
然而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法国语言学和史前人类学研究联合会的科学家日前对“爸爸”一词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人类现在的14个主要语系中基本上都存在这个词,而在71%的被研究语言中,“爸爸”一词的意思都是父亲或者是父亲一方的男性亲属。负责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对于“爸爸”在各种语言中的统一性可能只有一个解释:“爸爸”是人类祖先最先会说的一个词。
此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语言学家说,因为婴儿很可能将自己会发的第一个音与他们首先认识的人——父母联系起来,所以各种语言中“爸爸”一词的含义都基本相同。
二、“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 ——“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想来真觉得汗颜,因为尽管这个节有些母亲可能已经“享受”了多年,但我却是今年才搞清楚的。也就是说,六十多岁的母亲至今还没有在“自己的节日”收到过儿子的祝福,更别说是享受康乃馨的温馨了。
所以今天,母亲节前夜,我决定写点什么给母亲。之所以如此,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在给我看了三年孩子后又去太原给妹妹的孩子服务去了,而我的生活则马上有些乱套——这一走凸现了母亲存在的“价值”!而之前,我,我们,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切,几无自省。
其实,说到母亲,我总是忘不了一些“不孝往事”的。比如,在我记忆中,当年上大学后我每年回老家,只要住的时间超过十天,便总是要和母亲吵架的:她呆在阎老西呆过的那个小地方,观念太落后,进京后“先进”如我,当然便会在“忍无可忍”后“造反”。于是,“不欢而散”便成了每天春节“十天”后的惯例,只不过,临行前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并做好我最喜欢的荷包蛋面条,上路时的送别场景也便仍旧是依依难舍了。
当然,类似的事情还很多,只是因为我从小学习还算拔尖,又是家里老大,所以在弟妹眼里,母亲对我的“倾斜忍让”便纯属正常了。事实上,生我们兄妹三个的时候,父亲都在大同“为革命”工作,奶奶又有些封建家长的架子,所以从接生到抚养,基本便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她忍惯了,把伺候公婆、丈夫和孩子们当成了天生的义务,虽有怨言,但从来一丝不苟。
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关于母爱的事,并非针对我自己。事实上,我们家本该是三男一女,我有个弟弟,叫“保成”,但偏偏,由于奶奶的迷信、母亲的“迟钝”以及父亲的远在他乡,我这个二弟没有“保成”!他和我同时得麻疹,我没事,他却死了,死时仅仅两岁半。母亲总说,他是我们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
可能,“最聪明的”便难以长寿吧,正如被称为“尤物”的真美女往往“红颜薄命”!倒是我们这些“愚者”还活着,来继续体验这悲辛的人生——
我记得二弟是被本村的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用破席子卷起来扛走的,埋在了村子东边的一条河渠边上。我跟去看了,回来了。第二天在去,那地方被狗或者狼刨了坑,二弟已经不在了。那些天,母亲天天在哭,在流泪,此后的半年内也是如此。至今我还记得这样的情景:母亲坐在家里的那台缝纫机前,边给我们做衣服什么边流泪,“噔噔噔”的踏板声伴着母亲的抽泣声……记忆中我依稀还安慰过妈妈——但愿我有那么懂事吧。
阴云笼罩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老二”出生,此时,我才见到妈妈久违的笑容。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否则,这将是母亲永世的哀痛!
母亲总是望子成龙的。为了“老二”的“学习不好”,母亲没少唠叨;而为了我的“上进”,母亲也没少骄傲。她本来便是个聪明利索的人,当然希望她的孩子也不在人后。
母亲也似乎愿意为她的孩子做一切可以做的。比如母亲不信神鬼,但当年为了我高考成功,却曾虔诚地在院子里设了个神龛,然后去虔诚地拜佛拜鬼拜玉皇;比如在我高考前夕,还曾让父亲给我拿到学校九颗煮熟的鸡蛋,捎话说“蛇盘九颗蛋,大吉大利!”,让父亲一定要监督我一口气吃下,“不得有误”!那次,“大吉大利”的九颗蛋差点把我瘊死,但印象却是深刻的,因为这里面有深深的母爱。
此后,我成家立业了,女儿出世了。父母便和中国绝大多数健康的爸爸妈妈一样,抛弃“家业”来北京给我看孩子看家。其间,因为节水之类的事,我还是难免跟父母“较劲”,偶尔不愉快还是有的,但总体上我却又成了不管家务的“闲人”,以至于父母被妹妹叫走之后,我的家庭生活大乱——家里没人收拾了,饭菜没人做了,孩子没人看了,我不得不和妻子应付所有的一切,直到后来不得不“求助”于保姆。
最让我诧异的是,三年前本不把做饭当回事的我,如今竟然想到做饭便头疼:三年了,母亲又把一切担当了去,让我重新成为“废人”!或许,这就是母亲吧,本来我还想“担当”一点洗碗洗盘子的责任,但被母亲叫停了,因为她嫌我“费水”……
如今,母亲已经远在太原了,但隔三差五,电话还是免不了的。除了问候孙女如如何如何外,也总忘不了叮嘱我“少抽烟少喝酒多锻炼”什么,好像永远难以放心……彼时,每每我都会感慨:唉,孩子在母亲眼里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只要没有咽气,她的心便永远会为孩子们不停地跳动!
这就是母亲,我们的长辈!而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幼女,我的心也在跳动,虽然我只是当了个父亲。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种“感同身受”,才让我“有兴趣”头一回去了解些母亲节的细节,并写下这篇小文。
是啊,被母亲数落了四十年了,我只想借此机会也“数落”母亲一回:
母亲,妈妈,妈妈们,您也多保重身体吧,别光那么无私的活着,为了我们这些不孝的儿孙!(全文完)
5月13日黄昏写完,5月15日黄昏有朋友建议我参加母亲节博客赛,呵呵,头一次参加网络的比赛,凑个数吧,喜欢便投我一一票,权当是我们的心共同为了伟大的母亲们跳动了一回:
http://publish.sina.com.cn/poll.php?p_id=45&t_id=338
附录小知识:
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只有妈妈这个词是发音相同?
一、“爸爸”这个词在目前约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并且意义相似
人类学家一直在通过各种方法推测人类最初的语言形式。法国人类学家日前说,由于“爸爸”这个词在目前约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并且意义相似,因此很可能是古人类最先会说的词汇。
目前,人类6000多种口语中有许多发音相近、意义类似的名词,特别是像“妈妈”和“爸爸”这类指代亲属的词。一些语言学家推测,这些词汇从古人类语言开始形成以来传承至今,至少已经被说了5万年。但是,由于这些专家没有确定上述词汇在关系疏远的语系中出现的频率,所以无法证实以上论断。
然而据最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法国语言学和史前人类学研究联合会的科学家日前对“爸爸”一词进行了考察。他们发现,人类现在的14个主要语系中基本上都存在这个词,而在71%的被研究语言中,“爸爸”一词的意思都是父亲或者是父亲一方的男性亲属。负责此项研究的科学家认为,对于“爸爸”在各种语言中的统一性可能只有一个解释:“爸爸”是人类祖先最先会说的一个词。
此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语言学家说,因为婴儿很可能将自己会发的第一个音与他们首先认识的人——父母联系起来,所以各种语言中“爸爸”一词的含义都基本相同。
二、“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
当婴儿的两只眼睛的视线逐渐形成了焦点能看清东西,并且视线的接触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时,就开始了对环境的认识的过程,首先第一个就是感知了温饱的来源 ——“妈妈”(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发音是极其惊人的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第二个最简单的发音就是“爸爸”。)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只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当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就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了;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了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于是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于是就作出了一些惊喜地反映,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等,终于有一天,使婴儿逐渐发出了在除了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手段之外的另一个手段,即:发出“ma”的声音,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了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熟悉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