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策划咨询经历


独特的策划咨询经历
 
刘永炬的文案能力因为有文学爱好的帮助
 
说到刘永炬的策划经历,就要了解刘永炬的生活履历对他策划经历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从小热爱文学和绘画,使刘永炬培养了很多浪漫的幻想习惯,年轻时追求文字的华丽与晦涩,虚荣与心灵满足的短视,让他脱离现实并疯狂的为朦胧的意境着迷。
在同年龄人当中,他自认为散文与诗歌的成熟无人能及,但随着时间与岁月的流逝,刘永炬更加务实和贴近生活,同时也更加认识了自我。
刘永炬那一代人成长和社会的变迁有着很多的关联,由于从小生活在北京,同学和朋友对他的影响很大,不同大院文化混淆在一起的熏陶,使他这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很快混迹于当时昌盛一时的青年诗社当中,幻想的天空与现实的不尽人意,让他随波逐流,很多混世明言随着他的诗歌曾经也被广为传抄。
那个时候的刘永炬除了耿直,还有更多的是他灵动的思维和想象,而这些经历成就了刘永炬在以后工作当中创意思维的天马行空。
 
绘画与设计帮刘永炬体会视觉传达
 
刘永炬的绘画经历从小就开始,从描像什么的开始,老师及同学的赞扬,让他的自尊及虚荣得到了很大的张扬,从此废寝忘食的投入。长大以后,过早的文学成熟使刘永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于是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的陶醉当中,而绘画正是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之一。虽然抱着目的不同,但绘画技艺的成熟也使刘永炬在工作当中得到了很多实惠和好处。
大学装潢设计专业的学习,使他和市场有了最简单的感性接触,而这些正是目前国内很多策划人,营销人无法与之相比的原因之一。
有一个著名的策划人曾经对刘永炬说:“我们可以学习和理解营销所有的管理知识,但对市场如何从审美角度理解和体会色彩、形状以及其他视觉语言等着方面无法超越你,因为这是从小需要学习的东西,临时补课是不行的”。
 
技术工作训练了刘永炬逻辑思维的能力
 
几年的部队生涯,对人的锻炼是非常大的。这不仅是刘永炬个人对此的评价,而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他在部队学习到的东西是伴随刘永炬一生的财富。
因为在部队学习的不仅仅是诚信、责任和纪律,还有很多是潜移默化的思维和行动。由于是技术兵种,需要一年的理论学习。他的工作性质又是理论及实践都需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推导技巧。
而这些从思维模式到行为模式都和他的性格背道而驰,但部队有铁的纪律和严格的行为规范,让刘永炬的很多感性思维在理智的模块当中变得更加有序和规则。
 
营销及市场理论的前期导入对刘永炬的影响
 
人有技能不一定就可以发挥,虽然刘永炬自我认定可以搞文学,可以搞艺术,但社会现实及机遇不一定能够照顾到每个希望成就梦想的人。
他的美学才能、文学修养、美术字功底、工艺造型艺术技巧等使他有机会参与到很多大型展览、大型晚会等的展台、舞台的布置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创意发挥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变得越来越索然无味。
而为了筹办各类展销会、展览会等会议,当时的很多部委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个时候,他这个机动人物穿梭于企业、展览场所、各个部委的展览及样宣部门之间。
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那个时期国外很多著名的经济及市场营销专家到中国来讲述国外市场营销的方法及策略,国内是没有市场的。他作为一个游荡在各个部委之间的小人物,替人受过是应该的。
所以,每次的这种课程都是他去替别人听课,几年下来,各类课程加起来的时间也有一年多,而每次课堂上的人数稀少的可怜,有的时候,全国各个省给一个名额,各个部委给一个名额,但去的总人数却超不过20人。虽然等于开小班,但当时他是无心领会的,只是完成替人受过的任务而已。
时间流逝,当刘永炬真正做起营销工作时,潜在的这些知识帮助了他。
 
广告创意及制作的经验积累
 
广告在中国市场应用应该很早了。但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真正说得上是广告的应该从80年代中期开始。
那个时候北京的广告公司只有两家,他介入广告业严格的说应该是在80年代初期,原因是他的一个邻居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人员兼画师。
当时这唯一的广告公司实际上是政府部门直接管辖的文化单位,国内重大的庆典需要对城市的布置和绘画内容,马路上的大型广告牌等都是由这家广告公司的画家们去完成的。那个时候刘永炬的字写的不错,经常帮助朋友在有些需要写字的广告上去发挥一下。
但他真正进入广告行业应该是在1987年,那个时候北京的广告公司有将近十家左右,刘永炬在其中一家公司担任设计制作部经理,这个位置相当于现在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但当时不仅需要有一些文案的创意内容,还有很多路面上的广告牌、灯箱等的绘制工作,所以他大量的接触企业的广告和创意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企业策划平台的磨练
 
那时多年的各种经历的沉淀使刘永炬具备了一定的潜能,但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潜能在一个平台上发挥出来?对于但是的他来说并没有想过什么。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也许就算是机会的一个非常偶然的巧合,使他和刚刚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顶新集团有了改变他工作方向的一次机缘。
当时顶新在北京人才中心招聘企业营销策划人员,而中国大陆大学里面当时并没有相关的专业,广告人员又缺乏市场营销的经验,几个月下来,一直没有招到理想的人员。这个时候,顶新采用了公开招聘的方法,高薪的诱惑使很多人都趋之若鹜,不同行业的人都争相报名,几千优秀才子汇聚一堂,经过近一个月的层层筛选,四次考试后剩下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在等待最后的两次面试机会。
而这个时候,刘永炬在市人才中心的一个填表,被他们偶然推荐到顶新集团,非常庆幸的是他直接进入这最后的面试,而他的知识层面和经历又非常巧合的符合招聘的条件,营销企划的工作从此开始。
刘永炬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几个品牌的市场企划工作,让他在90年代初期成为大陆市场最早的策划高手。
同时随着台湾同事回到台湾之后的口碑传播和介绍,使更多的台湾企业初进大陆的时候,都会找到他进行进入市场的咨询,虽然他还在不同的跨国企业担任职务,但这个时候刘永炬的咨询生涯已经开始。
 
不同市场条件下对不同企业的参与及历练
 
90年代是中国市场开始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93年正式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国内的企业很多都不会营销。而这个时候的中国市场很多产品正处在导入市场和成长市场的转折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企业成败的最关键时期,而刘永炬的经验和经历可以成就很多企业,但没有人真正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好像空有一身武艺,无处施展一样。
当时他看到很多企业盲目的没有定位的广告宣传,特别想仗义执言的帮人家一下。但人就是这样,你若说他不对,他反而会说你多管闲事,后来一想,刘永炬觉得还是随缘吧。
这样一随缘就走到了今天,和不少企业有了缘分,成就了他们,也使刘永炬更加的成熟和老练。
有人说刘永炬玩市场于股掌之间,也有人说刘永炬在市场上撒野,还有人说刘永炬是市场上无羁无阻的怪才。
但刘永炬觉着这些都不准,他说:“在现在市场如此混浊的情况下,面对那些无知无畏而又缺乏良知的所谓高手,我只能是个苦行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