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并非针对房地产业
在房地产泡沫争论的高潮时,央行宣布加息,使得不少学者和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央行针对房地产业“过热”出台的调控手段,毕竟,去年6月份央行121文号文件的余威还并没有过去。为此,记者进行了多方求证。
华夏证券的房地产业分析师张燕认为,此次加息实质上体现了对房地产业的呵护。她说,这次上调利率,对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却小于预期。此次加息,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利率5年以下(含)和5年以上的都只上调了18个百分点,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5年以下(含)也只上调了18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的上调27个百分点。只有5年期以上的商贷利率调整幅度达到了基准利率上调的幅度,公积金贷款和5年期以下的商贷利率的上调幅度均小于基准利率上调幅度。
张燕认为,这次加息后,在短期内(半年以内)房地产行业再度面临严厉的政策(如单独提高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和大幅提高首付款)打压的可能性基本上被排除。
万科房地产公司总经理郁亮给记者详细计算了加息对房地产公司的影响:从对消费能力的影响上看,假定客户购买总价50万的住宅,两成20年按揭,基准利率变化后首期款不受影响,按揭款40万。若按每年负担借贷40万估算(实际平均负担小于此估算值),利率上调27个基点带来每年的利息变化1080元左右,每月仅90元。这是估算,按照等额还款法精确计算后,利率调整带来的月供款变化仅60元/月。对于房屋这样的大额必需品,基准利率变化对购买总成本没有明显影响。
而从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上看,公司每年的资金成本会略有增长,按照万科集团年平均30-40亿借贷计算,因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带来的总体影响一年不超过1000万,利息增加将计入公司成本且逐年摊销,另考虑存贷差因素后,此影响将进一步减少。
另外,央行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官员也表示,在决定加息的决策过程中,并没有单独针对房地产业的情况进行过研究。
房地产业的真实状态
“这次加息是试探性的,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预期方面的,房地产泡沫是存在,但是绝没有到危言耸听的地步!”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房地产经济研究室主任王诚庆教授这样认为。
他认为,房价收入比过高主要存在于某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北京、杭州等,但是这些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不能单单以本地居民收入与当地房价来进行比较了,因为这些城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全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像北京,不光是北京的居民要在这里购房,外来的购买力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而这种外来购买力也同样是一种真实需求,与一般的投机不一样。对于这些城市的房价过高问题,他建议不要单纯考虑降低房价,而应该采取直接补贴低收入者的办法解决。
对于房地产空置的问题,他认为应该理性的看待。他说,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随着经济的增长,存货的增长是非常正常的,而一些国外学者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超高空置率,恐怕是因为统计口径和方法不一样所产生的。
对于房地产投资热,他认为,这股热潮的兴起主要推动力来自地方政府。不少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政绩,在诸如“城市化”等各种口号下,不遗余力地推动房地产开发。同时为了维持房地产市场高涨的表象,要求银行对相关贷款大开绿灯。而地方政府这样的做法,与政绩考核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他表示,关于房地产是否过热的问题,媒体是从2002年下半年才开始关注的,但是主管部门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注意防范了,并且采取了不少措施,只是有些措施不够有力而已。
房地产业会否动荡?
虽然加息政策的出台并不是针对房地产业,但是加息却给房地产业重新设定了发展路径。分析人士认为,9年来的第一次加息使中国经济由此进入了加息通道。而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子”——房地产业所必须面对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接受采访的大多数房地产商却表现的非常理性和冷静。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这样评价此次加息,这次他的态度与去年央行出台121文件时的“愤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认为,多数国家都会用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每次减息时会加大对购房的需求与支出,每次加息时也会减少购房的冲动,但并不能限制和中止购房的行为。他说,美国今年的加息并没有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过大的影响,从目前可知的统计情况看,美元升息之后几乎没有对市场产生影响,交易量和房价都在继续上升。中国目前的加息会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支出,但尚不能在短期或一段时间内改变供求关系。
万科总经理郁亮也表示,提高基准利率将会抑制纯粹以炒房为目的的投资性需求,但是基准利率调整并不会使以自身居住为目的的消费者因此而持币观望。他说,目前的基准利率上调,将促进行业的结构性调整,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提高基准利率将会使负债率较高、品牌与专业能力较弱的房地产公司经营压力加大,同时行业内有品牌、有信誉、有实力的优秀公司将进一步凸现竞争优势,加速成长。
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则表示,这次加息是政府用市场化手段在进行宏观调控,是一件好事。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淘汰掉的将是差的房地产公司。而优胜劣汰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