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的争论
——现代化的名义下失落了城市建筑文化(一)
“今年将拉开宁波新一轮城市建设的大幕,今后三年用于城建的总投资额将达300亿元以上,到2007年宁波初现大都市格局。”读了2005年3月6日《宁波日报》”,这一消息,给我这个身为宁波人以振奋,同时也不无疑虑:有没有人算过,过去几轮乃至更早以前,宁波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多少遗憾?新一轮的“大手笔”还会留下新的遗憾吗?
早年的宁波城区,有45条河流分布全城。当时沿河筑路,跨河建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到了1949年解放时,还留下20多条河流;而今天,像样的河流好像只剩下北斗河、下城河等几条了。试想,如果那45条河流至今犹在,宁波市区会是多么富有灵性、诗意的水乡,大可与“水上城市”威尼斯相媲美!
在我们的视野中,“留下遗憾”的城市实在是太多了。像北京的老城墙,是我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可惜的是,这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墙,大都在新北京的建设浪潮中陆续被“淹没”了。读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会对名家笔下江南水乡的美景心驰神往,如今,那些曾经耳熟能详的“江南水乡”好多早已成了远去的风景。代之的是,地不分南北,城不分大小,“克隆”现象十分普遍,“人造”痕迹随处可见,致使“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市,正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
我们的城市正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失落了城市建筑文化。本文试通过大量的现象剖析现代化名义下城市建筑的种种文化失落,唤醒人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思考,以求中国建筑文化的回归。
一、“西化的就是现代化的、全球化的”思想,导致现代化城市建筑的崇洋症
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最近的奥林匹克主体育场——“鸟巢”的争论。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大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建筑师无缘,因此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这股洋风的主要表现是:北京、上海和其他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一空,有些以新、奇、特为尚的设计并不是最好的,不但缺乏中国建筑文化特色,有的公然嘲笑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各地“欧陆风”狂吹不止,越演越烈,误导并破坏了中国的城市形象,甚至也吹向了政府建筑———例如,某市代表国家政权的法院竟然照搬了美国国会大厦;在杭州、天津等地,由各国设计师完成的很多酒店、“城堡”都直接抄自欧洲城堡。
1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不能不看到,我们自己的中国风格的建筑和城市景观发展并不理想。而来自国外的种种“洋货”,主要是建筑,也包括城市设计正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西方建筑和城市建设文化的进一步融入中国,这是我们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件好事。它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面向世界、包容全球文化的博大胸怀,也反映了我们建筑思想和城市规划思想的进步与开放。然而,我们又应该非常冷静地看到,并非一切都是外国的好,更不可迷信外国文化,而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信心。
城市建筑的崇洋症病因是跟风全球化和所谓现代化。
全球化是一个尚在争议的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传媒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从积极的意义来说,其经济方面可以促进文化交流,给地域文化发展以新的内容、新的启示、新的机遇;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沟通,也可以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连美国塞缪尔·亨廷顿也说:"在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但是,事实上,全球化的发展与所在地的文化和经济日益脱节,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没有自觉的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当然不能算是弱势文化,但是由于近百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科学技术落后,建筑科学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虽然在1920-30年代涌现出近代建筑的先驱者,努力不懈地介绍西方建筑,整理中国遗产,创建名作,功不可没,但1950年代后,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对世界建筑思想的发展缺乏全面的了解,甚至仍在为过时的学术思想等所支配,如对国际式建筑、现代建筑拳拳服膺。现代形形色色的流派劈天盖地而来,建筑市场上光怪陆离,使得一些并不成熟的中国建筑师难免眼花缭乱;与此同时,由于对自己本土文化又往往缺乏深厚的功力,甚至存在不正确的偏见,因此尽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全球强势文化,我们一时仍然显得"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所谓“欧陆风格”、“北美风情”这些硬贴在住宅上的“标签”无视中国历史的文脉,放弃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建筑的美不在于符号的简单的堆砌,而是表现在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井然有序的平面布置和具有良好比例的体。【待续】
【广而告之】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是各级党政、批发市场举办管理者、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理论研究者等人士值得一读的一本书
位于浙江中部的义乌,人文底蕴浓厚,骆宾王、吴晗、陈望道等历史名人,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如今,更因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名扬海内外。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被联合国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从1982年300个摊位的马路市场,经20余年的发展,发展到现在拥有5.8万个经营商位的“全球最大的超市”。其内在成功奥妙在哪里?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奥妙一直受到党政官员、专家学者及各地批发市场人士的关注和思索。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来到义乌探究中国小商品城之秘。
商贸部部长薄熙来说: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不到义乌来。要很好地解剖“义乌”这只小麻雀,认真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原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讲:在义乌这个地方能够建成一个大市场,并发展成了国际知名的交易平台,从经济学的很多基本因素分析,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义乌之谜值得深入探究,‘义乌现象’非常值得深入研究!”。不排除将“义乌现象”列入博鳌论坛选题的可能。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一书作者,身为有20多年财经新闻采访从业经历的新闻记者,也是我国最早发起组织成立地区区域经济学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致力于区域经济研究并主编地区区域经济会刊的区域经济学者,从1999年,长年在义乌生活6年多至今,广泛接触当地党政官员、有关经济部门负责人及商位老板工业企业主近1000人次,深入挖掘鲜为人知的市场发展背后的史实,广泛收集有关资料2000余万字,亲身见证义乌市场大小事件上百次,潜心研究义乌市场发展经验,写出了这本约50余字专著——《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全书分10篇,其中收入了200余幅珍贵的图片,一部分鲜为人知的史料。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是我国第一部以新闻记者、区域经济学者相结合的独特视角,系统、全面、翔实地总结义乌市场发展的轨迹、研究义乌市场发展经验的专著。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这本专著是一位新闻记者眼中的义乌。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这本专著是一位区域经济学者思考的义乌。
《走近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探秘》一书既注重从新闻记录出发,总结叙述义乌市场发展的轨迹,又注重以新闻和史实为根据、从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思考分析义乌市场发展的经验。因此本书对我国区域经济研究,商品批发市场管理者等有较好借鉴作用。
电邮:[email protected]电话0579/3482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