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浅析——读俞可平的《治理与善治》


俞可平先生的《治理与善治》真是一本好书。

政府治理问题是一个广泛被知识界言说的话题。我最早见到的关于政府治理的研究是罗曼(RRhodes)的一些东西,他指出了几种治理的形态,比如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他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等等。这些研究在俞先生的问题也有引述。

中国现在政府从很多指标来衡量都不能算作真正现代意义的政府,这是俞先生文章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他在文中没有敢于这样明目张胆的宣示,但是他的分析正是基于这个角度展开。这也让我想起来唐德刚先生的“三峡谷底说”,大家未必完全赞同这种主观的臆断,但是诸多学者对中国没有走上现代社会在私下里是默认的。

俞可平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从一下六个方面改进:A、合法性,B、透明性,C、责任性,D、法治,E、回应机构,F、有效。我对于先生的看法是非常欣赏并敬重的。下面我谈一下我的理解:

为什么要提到合法,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们政府作为的合法性不足。比如在文革中,党的主席可以通过一些所谓的名义把国家主席打倒,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公民的极度蔑视。所以难怪茅于轼老师认为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改革开放而不是所谓的建立新中国,因为随着文革其合法性已经消亡殆尽。

至于透明性,这就不用讲了。在北京遍布全国各个省市的地方大厦,其目的无非就是跑部钱进。还有我们的很多决策,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参与进去,结果就推行了。一些时候就出现了大量问题,承担的人却是老百姓,反正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不说别的,到现在为止,我从来不知道我国的财政收入的钱是怎么化的,哪怕到以万为单位都不得而知,只是听到多次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讲政府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我看这样光讲一讲,大家也是将信将疑甚至完全不信的。

如果认为我们的政府责任性没有那是不客观的,但是如果说政府的责任心非常强那也是睁着眼睛说胡话。例如我在广东遭到抢劫,警察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安抚我找到凶手,而是希望我不要报案,这样就可以不影响他们的破案率,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保持荣誉获得奖励。这种“对上不对下”的官僚机制是有大问题的。政府的责任感就集中在了长官关注的地方,集中在了容易出政绩的地方。其实中国的官越大越好当,下级工作也不用多言,做好了成绩属于领导的,做错了失误是基层的。这样下去怎么行呢?至于前两年出现的陕西咸阳麻旦旦处女却被警察作为卖淫女收容的故事,大概只有在中国才会出现。

法治应该是勿庸置疑的事情,这个观念应该说已经深入人心了。老毛那个年代主张解决历史圆周率问题靠群众运动,当时颇受到很多民主党派的欣赏。后来大家都反思这个问题,解决对上不对下解决党派的不腐化,还要靠实行宪政,这个应该作为常识进行普及。

回应问题其实也是一个老痼疾。我们看看政府的网页,很多地方一年大约更新一两次就不错了。我们承认政府的决策程序确实因为考虑到正义公平不会太快,但是有些时候就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作为和不作为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中,回应的速度直接反映了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不过也有反映速度比较快速的时候,比如中央政治局领导的排名单位领导的座序,体制内的人的一时间肯定关注并研究。这次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因为回应缓慢被撤职实在有些冤枉,因为这种情况在国家部位堪称普遍。

在我看来,当前政府能够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恐怕就是政府的有效作为问题。朱鎔基总理在任的时候对国家部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这个改革在省市县尤其是乡镇根本就没有继续下去,机构冗杂人浮于事的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比较突出,这也导致我们的管理成本没法降落下来。虽然人很多,但是干事的人很少,不但没有效率反而正经事也被大家推来推去。我的一个朋友在农业部作科员,科室里面几乎80%的工作都被指派给她了:大家有荣誉就争有工作就让。而且职位越高越自在。

现在有些专家学者也在担心:政府是不是有成为特殊利益代表的可能?其实这种担心绝非没有道理。我们在小学中学课本上普遍被灌输:资本主义国家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学生时代就很不明白老百姓为什么甘于压迫而不造反,至于现在的新东方老板俞敏红先生得风气之先,当时更是日思梦想被飞机空投到美国去。现在看来作为资本家阶层利益代言人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社会福利民主问题处理的好,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能够得到有效及时补偿就不会出大问题。但是中国例外,因为我们的民主还非常薄弱,我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多多,关于政府成为权贵阶层代言人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

然而更可悲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一种合理合法的渠道按照民众的意愿完成政府向治理和善治的转变,或者说我们根本力不从心。记得刘小枫深有感触的指出:“我不知道什么是公民,我只知道一个个具体的人”。但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现实社会中是被忽略不计的。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这个言说者的悲哀。

(另外:我记得钱颖一先生也有过很好的研究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